一、汉口戏园的变迁

    戏曲消费场所的变迁,会引发场地管理制度的变化,并连锁性发生舞台艺术的一系列变革。近代汉剧的深刻变革,很大程度导源于戏曲演出场所由草台、庙台、会馆戏台变化为商业性戏园。1.清末民国时期汉口的戏园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查看详细>>

标签:汉剧与汉派文化

二、汉剧进戏园与管理模式的变革

    新式戏院的出现给汉剧等戏曲品种的演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但它们自身要进行变革以适应戏院的管理体制。换言之,新式戏院和戏班伶人都要在组织形式上进行改变,实现二者最佳的配适状态,以获得最大的经营效果。1.公司制和其他......查看详细>>

标签:汉剧与汉派文化

三、观众接受与戏院舞台艺术变革

    汉口近代化戏院的出现,不仅导致戏院、戏班、伶人管理方式的变革,而且对舞台艺术也产生直接的影响,它对女伶(色艺)、对剧本(连台本戏)、对布景(机关布景)都有变革性的时代要求。1.汉剧坤伶进戏院受到京剧坤班的影响,民国前期......查看详细>>

标签:汉剧与汉派文化

一、汉剧公会的创立与管理模式

    在清代中晚期已形成“四大河派”,每个中心城市都有自己的老郎庙。老郎庙作为戏神祭祀的场所,实际上也是戏曲艺人聚会、议事、搭班,甚至人生最终之归宿。建立于明代或清初的沙市老郎庙,其《重修沙市老郎庙碑记》中记有老郎......查看详细>>

标签:汉剧与汉派文化

二、汉剧公会对公益事业的参与和管理

    作为近代武汉都市群落,汉剧艺人首先是这个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他们作为文化生产者,依靠广大市民而生活,故而汉剧人常怀感恩之心,积极响应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倡议,参加各类公益事业。当然,公益事业的参与,首先是......查看详细>>

标签:汉剧与汉派文化

三、债务缠身:汉剧公会的管理积弊

    汉剧公会在1924年建成总部会馆后,先后两次遭到法院查封和拍卖。从这两次的债务纠纷,可以看到公会管理的弊端。1.1924年汉剧公会建造会馆1921年,汉剧公会成立时,准备在杨千总巷原楚班公所地址上建造会馆建筑,作为汉剧艺人的行业......查看详细>>

标签:汉剧与汉派文化

一、舞台语言的“四派合流”

    汉剧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大派别,虽同属北方官话区,但是各地汉剧在舞台上唱念都是使用当地的方言,而这些方言还是有不小的差别。例如,以襄阳为中心的襄河派,靠近河南,舞台语言明显带有北方方言的味道,与荆河派、汉河派......查看详细>>

标签:汉剧与汉派文化

二、汉剧舞台语言的特色

    汉剧的四声,是以武汉三镇(汉口、汉阳、武昌)地方方言为基础进行提炼、升华、发展而成。它的特点是“阴平高,阳平低,上声居中,去声上翘。唱腔的旋律中经常出现七度、五度(大嗓)、六度(小嗓)的大跳音程”。② 地方语言音调是形......查看详细>>

标签:汉剧与汉派文化

一、汉剧十大行的程式规范

    具体而言,在十大行的脚色体制中,次序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一末处于首领地位,居于第一。一末,即老生,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的年龄要大于三生和六外,主要表现苍老衰迈的角色。扬铎《汉剧丛谈》对一末的行当特征的定位是:“末脚,即老......查看详细>>

标签:汉剧与汉派文化

二、汉剧十大行的文化特色

    十大行的脚色体制是汉剧的特色,一末至十杂的次序不能有变更,在汉剧发展历史中形成稳固的整体。它体现出各个行当在脚色体制中的基本位置,一末领头,是汉剧脚色体制的核心行当,一末与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前五个行当组成基......查看详细>>

标签:汉剧与汉派文化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