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修五 《台阶》

杨慧琴


【背景】
活动主题:探讨《台阶》的上法。
活动方式:《台阶》课例研修。
活动流程:个人备课、上课,集体观课,各自选一个视角评课议课。
执教老师:国培学员吴际飞。
学 校:贵阳市十七中。
班 级:八(6)班。
听课老师:吴在东、刘小亚、冯苹、龚文琴、罗勇、田文秀、安凤。
活动成果:课堂实录、说课及其评析、教学设计及其评析、教学反思及其评析、观课报告及其评析、专题指导。
【课堂实录】
(导入)
师:我们班有没有同学在农村生活过?
生:有去过农村的。
师:哦!只是看到过农村生活?
生:嗯。
师:有没有自己的父母在农村生活过?
生:有。
师:有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举手)
生:(很少)
师:有没有自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农村生活过?有的请举手。
生:(比较多)
师:越往自己的祖父辈推算在农村生活的人就越多,这么一来我们对农村生活有那么一点点的了解。
(引入课)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作者有自己亲历的农村生活的感受。
(板书课题)
师:经过同学们预习的生字词,我们把它读一遍,请同学们打开书看到课后生字词。
师:齐读课后生字词。
生:(学生齐读)
师:(提出词语“尴尬”作易错点的讲解)(板书)
师:下面呢,因为同学们预习过了,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有较强的故事情节。我们平时看书都喜欢看故事情节较强的,就觉得看上去要容易理解。下面呢,我就请几位同学起来把这篇文章的故事复述一遍。
生:台阶主要讲述了作者父亲在农村生活,制作台阶的过程,发现父亲日渐衰老。
师:这些在文中都有,但还能讲述得完整细致一点吗?
生:作者从小看到父亲修台阶的故事。
师:能再完整一点吗?父亲为什么要修台阶?
生:台阶越高表示整个家庭的身份地位在当地就越高。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用讲故事的方式讲。
生:父亲觉得台阶太低了不安全,台阶太矮了在人们的眼里地位低下,所以父亲用自己的积蓄修起台阶,当台阶修好后,父亲反而不适应,通过挑水这件事情使我发现父亲变老了。
师:这位同学的讲述有点归纳中心思想的意思,但也很详细,我们把掌声送给她。(学生鼓掌)
师:那么,我来简单讲述这个故事。
在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条件下,父亲用一生的时间和一身的力气造好了九节高台阶,造好后,父亲老了,身体也垮了,这是故事的大致情节。
师:在知道了故事情节以后,同学们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或者说本文是围绕着怎样的一个中心来写的?
生:线索是台阶。
师: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生:我和父亲,主要是父亲。
师:父亲和台阶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把本文的人和物联系起来的?可以用一个动词来形容?
生:修。
师:(板书:修)文中就用一个修把人物和台阶联系起来了,既然父亲要修好台阶,那么我们的问题又来了,父亲为什么要修台阶?
生:台阶越高,屋主人的地位就越高。
师:打开书的 64 页,讲述有台阶高地位就高的风俗,你们的台阶高相当于说你们家的地位高。有地位才能受尊重,所以父亲修台阶,这是父亲修台阶的原因。
师:在修台阶这个问题上,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父亲修台阶前和修台阶后的表现是怎样的?可以从文章中找句子。
生:台阶修好前父亲在不停地准备,64 页第 10 段中有描写父亲修台阶前的句子。
师:同学们,他说这一段话体现父亲在修台阶前的辛苦,你们赞同吗?
生:赞同!
师:这段说明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生:64 页第 6~7 段。
师:从这一段说明了父亲的不甘心。
师:有没有同学读出父亲其他的内容。
生:台阶修好之前很兴奋,65 页 17 段体现出。
师:这是修好前的表现,因为终于可以修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也是父亲愿望快实现前的表现。
师:我们从父亲的性格中来找?
生:64 页 9 段,说明了父亲自己的自卑,也说明了别人对他特别的尊重,然后说明父亲的老实厚道。
师:他用了一个词“老实厚道”,还有一个“自卑”。
师:文中哪里描写父亲的老实厚道?
生:文中有三百斤一块青石板,父亲一口气背了三趟,还是觉得自己没有花太大力气,只是磨破了草鞋,父亲感觉可惜了草鞋。
师:这句话不是很能体现问题所问。
师:在此段中,当屋子造好的时候,父亲是怎么表现的?除了这些地方还有没有其他的性格?
生:“精力旺盛”“节约”。
师:以上这些都是在修台阶前的表现。
师:13 段请同学读。
师:父亲为什么散不去专注的目光,他在看什么?
生:台阶。
师:看哪里的台阶。
生:别人家的台阶。
师:为什么老看别人家的台阶?
生:因为羡慕别人家的台阶。
师:父亲的不甘心,所以摇不散父亲专注的目光,因为台阶。
师:台阶修好后,父亲有哪些表现?
生:父亲是有期待,67、24 段中有描写。
师:赶紧到台阶上去走走看,心里感觉地位高了扬眉吐气了。(这是)父亲的期待。
生:68 页 27 段中有描写,“不自在”“烦躁”。
师:经常劳动的人一旦没有事情做,会不自在和烦躁,父亲感觉到自己成了没有用的人。还有没有?
生:“爱惜”,26 段描写。
师:在这里更多是不适应,不对劲。
师:这样一来,父亲在台阶修好前和修好后的表现是不同的,在台阶修好后,父亲反而不自在、不对劲。
师:父亲为什么在台阶修好后有不自在、不对劲的表现?
师:我们集体来文中找答案,21 段有描写。
师:台阶修好了,父亲应该高兴,为什么父亲反而失落?
生:自卑。
师:为什么自卑?
生:自卑来源于台阶。
师:在父亲年轻时因台阶低而产生自卑心理,一直延续到父亲年老,直到台阶修好,父亲在台阶修好后也是谦卑的心理。因为一时之间不能适应,台阶反而没有给父亲带来幸福的感觉和满足感。父亲身上的闪光点,背后还隐藏着另一种自卑,自卑不是父亲与生俱来的,而是当时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农村,农村的落后、贫困、封建、闭塞,与先进的文明比较远,所以父亲的自卑,不是与生俱来的。
师:(总结)父亲一下是不能改变自己的,所以说需要很长时间。只有冲破性格中不和谐因素,我们才能树立更加远大的人生目标。
师:(作业)回家观察自己的父亲,写一则小作文。
(崔伟伟、罗勇等整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说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父亲的形象和小说的意蕴。
一、导入课文
1. 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在农村生活过请举手,有没有自己的父母在农村生活过的请举手,有没有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农村生活过的请举手。这样看来我们或多或少对农村生活有那么一点点的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2. 检查预习:
(1)读一遍课后的词语。
(2)强调“尴尬”的写法。
3. 请同学叙述这个故事。
我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父亲看到别人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我们家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父亲得准备大半辈子,于是父亲便凭自己一身的力气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的攒,苦干了大半辈子,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高台阶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二、教学过程
1. 同学们经你们看课文后说说看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台阶。
2. 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父亲。
3. 父亲与台阶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父亲修台阶。
4. 父亲为什么要修台阶呢?
明确:(1)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
(2)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5. 在修台阶这个问题上父亲的表现是否一样?
板书: 台阶
修好台阶前 修好台阶后
父亲力大,勤劳,老实厚道 不对劲
朴质,坚韧,执着 不自在,失落
小结:这些就是父亲以“台阶”为中心、为线索的表现。(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板书,看看父亲在台阶修好前后的心理是否一样?)接下来我们研讨这些问题。
三、拓展迁移
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感到失落呢?
1. 不对劲的表现:新屋落成时他不敢放鞭炮,“父亲的两手没有放处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驼惯了,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坐在台阶上抽烟觉得不对劲”,(26段)。本来已经吃过饭了坐在台阶上说没有,坐在台阶上与人说话“不自在”。(27 段)(29、30、31 段)
2. 探究: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谦卑心理,这种谦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台阶是修了高的台阶,与伴他一生的谦卑心理的鸿沟反而更深了,落差更大了,对比更强烈了。台阶没有带给他幸福感,满足感,他反而更失落。父亲的身上有许多“闪光”的性格,就在这“闪光”的背后隐藏着不和谐的谦卑,这个谦卑不是父亲与生俱来的,是特定的时代和特殊的地域文化熏染出来的,要想改变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不是一朝一夕,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他需要从文化上去改变去熏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说“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要探讨一下自己和自己前辈身上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冲破这些因素的藩篱实现更远更大的人生目标。
小结: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同时他身上也有因时代和地域文化赋予他的不和谐因素,所以台阶造好了他反而觉得不自在了。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谈谈自己的父亲。
【评析】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策略、教具、教学过程等内容。吴际飞老师的教学目标设定基本准确,但实际上是一个目标里包含三个方面的要求,也可以把教学目标再细化些。教学过程介绍较为详尽,但在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策略方面均为空白,教学设计如果不是依托于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的基础,教学目标是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重难点如果不能做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话,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是不现实的;教学方法策略单一,主要为传统的教师讲授提问法,不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因而可以考虑从这些方面着手来补充完善教学设计内容。
吴际飞老师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教学环节:一是导入课文;二是教学过程;三是拓展迁移;四是布置作业。
第一个环节“导入课文”除了导入外,还有检查预习(读一遍课后词语,强调“尴尬”的写法)、复述故事两个教学内容,第一个环节属于教学过程中的初读文本部分的内容,因此第一个环节定义为“导入课文”并不是很妥当,定义为“初识文本”要恰当些。
第二个环节“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五个问题来展开的,这五个问题可以归属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和教师讲解课文方面,其中父亲为什么要修台阶,以及父亲在修台阶前后的表现是否一样这两个问题是较为重要的,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及帮助学生理解父亲性格,把握文章内涵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另三个提问则显得深度不够,不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其中第 3 个问题“父亲与台阶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则显得有点突兀牵强,会让学生不明就里,不清楚老师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可以换一种通俗易懂的提问方式,如“父亲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第三个环节“拓展迁移”,是围绕“新台阶修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感到失落呢”这个问题来展开,主要方式为传统的“一问一答”式,且可以从教学实录中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在草草提问后,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是直接给出答案,因而文章的主旨没有挖掘出来。在此处可以设计一个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探究活动,让学生去思考导致父亲自卑的深层次原因,在学生充分表达想法之后让他们自行归纳概括出原因,老师再作总结。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的父亲,写一则小作文。这个环节显得过于简单,仅仅是提出写作要求,对学生的写作没有任何的指导,估计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是不高的。这与中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布置作业随意化,作文轻指导”的现象是密不可分的。有的老师每教一篇课文就让学生写一篇作文,以为这样能有效借鉴作者写作技巧,从读向写进行迁移,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但老师忽略了知识的迁移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过程,是需要学生的知识得到真正的内化,是需要一段时间和过程训练来强化的而非一蹴而就的。这样做的后果是加重学生学习和作业负担,让他们谈到语文课就觉得无比沉重。因而教师要从如何布置优质少量的作业方面多去动脑筋想办法,不要把学生置于低效重复繁杂的题海战术之中。另一方面可看出语文教学中作文轻指导的问题,作文基本上就是教师布置一个题目让学生写,老师缺少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谋篇布局、修改文章等方面的指导,只关注学生作文完成情况,在作文批阅后利用上课时间进行一番评讲,把存在的问题说一下,把写得好的作文读一读。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有效的指导,仅仅体现为评判作文优劣得失,学生在作文时,往往无从下手,只能胡写一篇交差了事。长此以往,作文教学成效低微,学生的作文水平低下,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对语文学科逐渐失去兴趣。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据我们所知,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或有构思的激发乃至“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的引导或要求。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或展示好的作文,或做提升作文档次的修缮,有时是教师介绍批卷的感观,或解释本次作文打分的标准。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对学生是怎么写的,则很少顾及。中小学有‘当堂作文’一说,但所谓‘当堂作文’,只是给学生写作的时间罢了,具体的写作过程,教师通常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一句话,写作知识的教学不应该外在于或脱离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应当在他们作文的过程中进行传授。学生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迁移、运用作文知识。因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而不是在布置作业时随意抛出一个题目来“为难”学生。

(指导老师:杨慧琴)


【说课】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是一篇自读课文。八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兴趣较浓,但他们往往关注得多的是小说的情节,而忽视了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这次课是在贵阳市第十七中学上,八(6)班的学生基础较好,我决定把分析人物形象作为其中一个重点。本文我只定一个教学目标,即说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父亲的形象和小说的意蕴。我觉得本文只要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从而就能挖掘出小说的深刻意蕴,不用过多设置目标。直接就从父亲的形象来解读主题即可。也不必刻意强调用小说的要素来解读本文。
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用情节导入法来导入课文,这样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课前是布置学生预习过的,我就用读课后的生字词来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还对“尴尬”这个词的书写作了强调。目的是为了对易写错的字进行巩固。然后我又设置了一个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的环节,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问题设置上,我设计了五个问题来解读文本。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 主要人物是谁?
3. 父亲与台阶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4. 父亲为什么要修台阶?
5. 在修台阶这一问题上父亲的表现是否一样?(此问题需要教师稍作引导)
我希望通过这五个问题来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父亲,了解父亲。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拓展迁移的问题:新台阶修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感到失落了呢?想通过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解读造成父亲这一不合常理的表现的根源,进而能更好地把握文本。
本节课的设计我没有按照小说的传统教法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来解读文本,我想这样能给学生一种新颖之感,更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对拓展迁移这个问题上的解读还缺乏深度,不知道从哪一个点来深入解读让学生更明白蕴含在小说中的意蕴。这是我的一个困惑之处。
最后,我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更多地关注到学生要什么。
【评析】
说课通常指教师针对自己所上的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一般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等方面内容,可以各有侧重。
实践型说课主要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说教材—— 主要是说说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简而言之,目的是让听的人了解你要说的课的内容。
说教法学法—— 就是说说你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准备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学生相应地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说过程—— 这是说课的重点。就是说说你准备怎样安排教学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一般来说,应该把自己教学中的几个重点环节说清楚。如导入、讲解、提问、板书、课堂练习、结束、作业安排等。在几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自己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说清楚,即为何要这样教的理由以及理论根据是什么要讲清楚。
如果按照这个模式为标准来评判吴老师的说课,显然她的说课有不足之处。
一是在对教材、对学情方面分析得太少,而这两者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否则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是在教法上,除了传统的问答式,老师应考虑引入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关注如何能做到“以生定教”,依据学情来确定有针对性的教法策略,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这时老师应该要对复述的方法技巧要素等作一个具体的指导,学生才能学会如何正确地复述课文。
三是在对学生学法上考虑得也很少,这篇课文可以在学法上运用朗读法和质疑讨论法。朗读法: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读出感情,读懂文章内涵,从而把握“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质疑讨论法:在学习过程中对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做好充分的学情预设,以便在学生质疑环节中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味那个特殊时代下的父亲“谦卑”的性格特点,可以在拓展迁移部分,当学生理解父亲自卑性格有难度时,组织一个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四是教学重难点没有确定,导致教学目标达成与否难以衡量,课堂教学要想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从而有效地学习教材。因此说课时有必强调说清教学重难点。
五是说教学过程不够具体全面,只体现为用 5 个问题来解读文本,再用 1 个拓展迁移的问题来让学生加深对“父亲”这一形象的了解。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最重要环节,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

(指导老师:杨慧琴)


【教学反思报告】

《台阶》教学反思

吴际飞


《台阶》是一篇小说,在上本课前我经历三次备课。
第一次备课时,我的立足点是想从人物的语言上去挖掘人物的形象,这一想法来源于看了《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一书中关于小说阅读的教学,又看了书中用语言来解读人物形象的两个事例,一个是李卫东老师解读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人物形象,另一个是李先梅老师的《变色龙》,我觉他们用语言来解读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就像站在学生的面前,而且这样来做也给人与众不同之感。当我把本文中父亲的语言全都找出来后,发现问题远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本文父亲的语言不够典型不足以体现父亲的形象,这样就不能更好地解读文章主题了,便就此打住。
第二次备课时,我仍用《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一书作为我的指导。我先“裸读”后借助资料来读文本,拟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的形象和小说的意蕴;二是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而且还设计了两个导入(目的想让指导老师给予斟酌),在教学环节中我还有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但没有字词的梳理。我认为自读课文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去做,然后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分析人物形象,但我没有用多媒体教学也没有设计板书。此次备的课人物形象得以分析,可我设定的教学目标 2 备课中就用了两句话的一个小结就完成了,这样从目标的有效性就没达到。
第三次备课时,经过三位老师的指导我做了很大的改进。首先目标的设定为:说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父亲的形象和小说的意蕴。“两个导入”,一个生僻,一个过大二者都引不起学生的关注,产生不了互动。删去作者介绍背景介绍,把生字词的处理加上,还有一个让学生复述本文故事的环节,有了板书设计。用“台阶修好前”和“台阶修好后”作为一个结构来分析父亲的形象,同时也用此来板书,既简洁又明了。
该课结束后明显地感觉我对教材的熟练度不够,在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时一共让三位学生复述,前两位同学的复述时他们明显地理解成了简单概括,第三位学生基本上复述清楚,但在此环节上我没有在明确方法上引导,只是一味强调像讲故事一样来复述。
本想让指导他们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来讲,可教案中没预设这一环节,一来怕时间不够,二又担心自己引导不到位反而会影响后面的教学环节,于是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另外,在课上有两位同学解读出了父亲的自卑、不甘心、期待等性格和心理特征的,我却没有很好抓住学生挖掘出来的这些“亮点”给予充分的利用,特别是父亲的“自卑”对于深层次的解读父亲,对于父亲后来的“不对劲”“不习惯”“失落”的理解至关重要。没能由“自卑”追问下去,层层剥离问题从而达到目的。这是一大缺憾。通过课上的这些情况,充分体现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好,应急处理能力欠缺。通过此次上课我得到了很多的收获和感悟。
【评析】
吴际飞老师的教学反思清楚地记录了三次备课的过程,可以看到经过一次次的思考、设计和再思考、再设计,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思路逐渐清晰,教学目标得以确定,教学环节不断做出调整与改进,教学策略方法的选择趋于合理,可见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课前下足够的功夫是十分必要的。吴老师能够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不足问题,如在学生复述故事时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导;没有抓住小说的文体特征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体会到父亲有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但对产生自卑心理的深层次原因不能回答时,老师没有把握住教学契机进行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吴际飞老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其实这堂课也有不少亮点和可取之处 ,吴老师在写教学反思时也应该客观地展示出来,以资别的老师借鉴和参考。

(指导老师:杨慧琴)


【观课报告】

《台阶》教学环节过渡分析报告

罗 勇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要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个文眼去把握情节,探究“父亲”形象的意蕴,理解“台阶”的内涵。制作课件时,选取了三幅图片,有些神似或相关的农民图像,引导学生感悟或对比父亲形象,加深对“父亲”的理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小说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教学中更不能忽视的是“人文性”,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理解。当然,教师“情”的投入也相当重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感召力,与学生的互动才能更有成效,效果才会更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到查预习
提问(对农村的了解多少?)过渡到新课。
分析:
1. 教师可能是想引起学生对农村的兴趣,但是对于贵阳市里面的孩子来说,农村很陌生,所以回答的孩子比较少。导致过渡到查预习笔记脱节。
2. 农村和台阶的关系不是很直接,城市也有台阶。没有起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作用。
3. 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一定注意导入在课堂上的作用。
导入的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直指教学目标,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开始就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为其思维提供指向。
3. 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部分重点和难点的问题
4. 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5.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师生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
二、查预习到复述故事
分析:
1. 查完预习,老师讲:“下面呢,因为同学们预习过了,这是一篇小说,小说有较强的故事情节。我们平时看书都喜欢看故事情节较强的,就觉得看上去要容易理解。下面呢,我就请几位同学起来把这篇文章的故事复述一篇。”这个过渡的语言太多,不够简洁。
2. 过渡性语言应该尽量不出现“下面”这一类的词语,否则感觉像领导讲话一样。
3. 结语过渡:我认为上一个环节是查预习,结束后老师应该对同学们的预习做一个小结,例如,对于预习结果,表扬预习好的同学,提醒没有预习和预习不够充分的同学,提点他们预习方法等方面。然后直接让孩子们来分享预习的故事(讲故事)。
三、复述故事到整体感知
分析:老师过渡语:“在知道了故事情节以后,同学们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或者说本文是围绕着怎样的一个中心来写的?”
1. 问答性语言过渡,巧设机关,一问一答求互动。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犹如一个个路标,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四、整体感知到拓展迁移
分析:1. 随文入境,自然过渡。教师带着学生从文本出发,找到表现不对劲、不自在、失落的句子。最终引导学生分析父亲为什么自卑,实现了学习重难点的突破。
2. 老师娓娓道来,像讲故事一般,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思路清晰。
【评析】
罗勇老师撰写的《台阶》“教学环节过渡”分析报告,抓住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与承接转折之处,包括导入—— 查预习—— 复述故事—— 整体感知—— 拓展迁移环节,但流于空泛,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分析阐述,对各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有效,过渡是否自然流畅,是否环环相扣、逻辑井然,所作的分析总结不够细致全面,还有进一步修正完善的空间。

(指导老师:杨慧琴)

《台阶》“教师提问”分析报告

田文秀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坚忍顽强的人生历程,小说通过“父亲”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修好台阶后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似乎若有所失,从年龄和心理的老化透露出农民的辛酸和凄楚,他们的梦想虽然实现了,可生活并不幸福,因为他们身上传统的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在愿望实现的那一刻也不可能一下子消除,所以九级台阶从形式上而言提高了他家的地位,但从精神上来看,这无疑是“父亲”一辈子的枷锁。从全文来看,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对旧观念予以批判。
学生阅读这篇小说,容易理解父亲这个农民形象,但对于父亲修台阶前后截然不同的变化可能难于理解,毕竟城市里的孩子没有经历过农村艰苦的生活,他们不谙乡下人的观念和生活环境,所以,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紧扣文本深入阅读,才能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
一、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去过农村吗?”
大部分学生举手表示没有去过,教师就此顺势引入新课,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台阶》去了解农村生活。
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维度,只有在了解学生所需的基础上教学,学生才愿学,有兴趣学,此问正是关注了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了解学情,知道他们没有去过农村后,教师带领他们了解农村人、事、情和景,导入自然,与新课连接紧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是因为学生没见识过,对农村感到好奇,所以学生定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目标地学习新课。
二、新课
1. 问:父亲与台阶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此问一出,学生感到茫然,不知从哪个点来回答,毕竟范围比较宽,可以是梦想、地位、追求……此情此境,老师引出“修”,原来老师是想通过这一问理出情节—— 修台阶前、修台阶后。
当一个问题抛出后,学生不知所问,不如不问,毕竟无效。如果要理出情节,是否可以和学生说:父亲大半辈子的时间都为台阶而奋斗,围绕台阶写了哪三个阶段的故事呢?修建前父亲力大、勤劳、老实厚道,坐在台阶上舒服自在,但也总羡慕向往别家的高台阶,感叹自家的台阶低;修建中父亲是那么的兴奋,当大家的目光注视他的时候,他显得手足无措;修好后,父亲本应幸福、满足,却反而感到不对劲、不自在,身体垮了,人也老了。
2. 问:父亲为什么要修台阶?
文中有一句话,最能道明父亲修台阶的原因——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这是全文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通过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父亲原来修台阶奋斗大半辈子是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通过这句话,我们也能了解到父亲一辈子就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还能知道,原来这个地方的人们观念是如此地落后。这问紧扣文本,无论是从问题的创设还是运用上都实用有效,紧紧围绕课文文眼,可逐层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深意。
3. 问:台阶修好后父亲有哪些表现?
学生答“烦躁、不自在、不对劲”,本文的着眼点就是父亲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实现了愿望,可最后反而不高兴、不幸福,值得思考。此问紧扣文章主题,为难点的突破而做了坚实的铺垫,这也是学生要深入了解父亲形象的关键点。
4. 问:父亲在修房前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通过这一环的教学,能深入挖掘文章主题,体悟作者感情,作者敬仰父亲坚忍执着、拼命硬干,同情父亲的辛酸、谦卑的同时,也否定了父亲传统的旧观念,正是落后的地方文化造成了父亲的人生悲途,真是哀其不幸,怨其太争。教师可联系课文 26 段中“坐在台阶上抽烟觉得不对劲”,27 段中“本来已经吃过饭了坐在台阶上说没有,坐在台阶上与人说话不自在”,29、30、31段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变化,再分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变化的原因,指导学生可联系课文中描写的这一地方的文化环境和特点来理解,然后小组代表阐述父亲这样变化的原因。在这个落后的农村,人们的思想非常传统,课文中讲道,大庭广众之下,夫妻俩不能合坐一条板凳,父亲的腰闪了以后,母亲用的是拔火罐的土方法医治,父亲一年到头只在大年三十由母亲端来洗脚水干干净净洗一次,村里的人还会戏说,你家的台阶真高啊,弦外之意是你家的地位真高!足见这是一个偏僻落后的角落,父亲长期受到传统旧观念的影响,由此形成了谦卑心理,这种心理难以一下子消除,是特定的时代和特殊的地域文化熏染出来的,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不是一朝一夕、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同时他身上也有因时代和地域文化赋予他的不和谐因素,所以台阶修好后他反而觉得不自在。
这恰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对课文阅读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重要的话题、活动。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炼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
有序的主问题设计,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教学内容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
【评析】
田文秀老师的“教师提问”分析报告总体来说是非常不错的,对文本的解析清晰,分析精准,理解深刻,有一定理论深度。对每一个提问环节都作了较为细致准确的分析研究,对每一个提问的质量、难度、合理性、有效性作了分析。一个好的提问应该包含基础知识广泛、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难度深浅得当、与其他问题关联密切、有较大的引申余地、问题答案灵活而不呆板等因素。田老师紧扣课例所提问题是否能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是否能解决教学重难点;是否能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是毫无价值的“满堂问”;是否是过于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的“伪问题”,并结合学情和课文内容进行剖析,客观地对教师提问各环节作了评价,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思考与教学建议,如提问“父亲在台阶修好前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时,田老师认为可联系课文 26 段中“坐在台阶上抽烟觉得不对劲”,27 段中“本来已经吃过饭了坐在台阶上说没有,坐在台阶上与人说话不自在”,29、30、31 段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变化,再分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变化的原因,指导学生联系课文中描写这一地方的文化环境和特点来理解,然后小组代表阐述父亲这样变化的原因。这样的教学建议是很有效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反复品味思考,抓住关键字词句来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再联系当地地域特点和文化环境来分小组合作探究造成父亲行为变化的原因,这一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因此,该报告具有一定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指导老师:杨慧琴)


【专题指导】

《台阶》课例研究总结报告

杨慧琴


一、组建研究团队
《台阶》课例研究团队成员是由 2015 年国培初中置换班第四小组五位老师组成,课例研修小组的老师们以《台阶》课例为研究主题,每位老师各有分工和任务,其中吴际飞老师负责撰写“教学设计、说课、教学反思”分析报告;罗勇老师负责撰写“教学环节过渡”分析报告,还与崔伟伟老师合作撰写“课堂实录”报告;田文秀老师负责撰写“老师提问”分析报告。由于课例研修小组内组员分工的不同,研修报告往往是在集体参与研究后,由组员个人负责完成,内容具有单一性和纪实性,把这些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能够指导自己和他人教学的课例培训资料。
二、《台阶》课例研究具体做法分析
小组成员在文学院及贵阳十七中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多次的观课、议课、评课、研讨、改进、反思等环节,对《台阶》的课例研究由最初的迷茫不解到思路逐渐清晰起来,能够从看似普通常见的课例中去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教学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哪些教学环节是好的,哪些教学时间是必要的,哪些教学环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哪些教学时间是被浪费掉的,从而改变自身的课堂行为和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本次课例研究包括“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说课”——“观课”——“评课”——“教学反思”——“分工撰写分析报告”等一系列环节,经历这个全过程对小组每位成员来说都是一次难忘的体验与收获。课例研究要围绕课例需要解决的问题(样本教学)来进行集体备课,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与改进中进行教学设计;按照“样本”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来上课,实施课堂教学;课后进行说课与教学反思;有针对性地组织“观课议课”;通过比较课堂预设效果及实际达成效果,分析教学生成、教学策略、学生课堂表现及反馈、教学目标达成等因素,进行自我反思,组织同行和专家“评课”。通过撰写分析报告,小组成员对整个课例研究实践过程进行梳理归纳,其中有细致翔实的课堂实录,有线索清晰能看得到教学环节改进过程的教学设计,有基于理论视角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学策略改进建议等,撰写报告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与提升的一个过程。由于小组成员亲身经历了规范研究全过程,体会到了“做中学”的好处,从一节《台阶》课例中获得的启示与收获是远超一堂常态课甚至是示范课本身的价值的。
三、《台阶》教学过程值得改进的问题
第一,教学以传统的“问答式”为主,有些提问略显零散,建议采纳田文秀老师在《台阶》“教师提问”分析报告中的意见,采用主问题教学设计来精简教学内容,直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参考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阅读教学设计方法。
第二,对课文主旨和对产生父亲自卑心理的根源挖掘不够深入,即教学的难点问题没有得到实质上的突破。建议重点段落可以让学生朗读精读,教师要精讲(如 13 段、21 段、24 段、26 段、27 段、29~31 段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感受作品的艺术技巧。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究父亲性格变化的原因及造成其自卑心理的根源,在学生充分表达观点后小组自行归纳意见,教师最后作总结。而不能是教师匆匆提问后,直接给出答案,没有引导学生充分深入地思考。
第三,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还不够。教师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结合关键字词句进行品味赏析,欣赏作品中精彩的人物描写细节,感受父亲这一形象的独特性与生动性,对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多面性,还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及其变化过程。
第四,教师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提升。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在《台阶》课例教学过程中,问题基本上是由教师提出来的,学生处于被动回答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状况,放手让学生相互学习自主学习显得还不够。教师还需在“如何以学定教”上多下工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如可以设置一个开放性题目“父亲用一生的心血和时间来修建台阶这样做值吗?”来让学生进行自由辩论,也可以是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在讨论辩论的过程中,得出自己对父亲这一悲剧英雄似的形象的不同见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真正的语文和人文素养。
四、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意义
通过这次小组合作分工撰写课例报告,小组成员以《台阶》课例为研究对象,以体现教师行为跟进和能力建设的策略为主线,把原行为和新行为作对比,把“做”的过程“写”下来,经过反复思考讨论改进,提炼出新的教学经验,再通过理论学习,对实践操作层面进行理性思考和探求其规律,形成课例分析报告的成果。尽管课例分析报告存在疏浅不足之处,但这些在实践中探求出来的新经验和感受体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小组成员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改善常规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希望《台阶》这个课例研究报告能对其他语文教师有所帮助,能成为更多教师后续研究课程教学、借鉴同伴研究成果,提升教学理念和水准的学习资源,那本小组成员及作为指导教师的我就深感荣幸与欣慰了。



更多同类【语文课例研修】......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