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

自然地理
茶叶细胞壁富集氟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茶学系茶叶加工课题组在学术期刊《环境污染》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该论文研究了茶树叶片细胞壁结构,尤其是细胞壁果胶甲酯化与其累积氟的关系,为茶树叶片累积氟的机理提供了新思......


科学家绘制水稻根单细胞转录组图谱

在植物整个生命过程中,根尖不断分化发育,形成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质元素,参与植物与生物或非生物信号的互作,并起到固定植株的作用。但是,人们对植物根系的发育及与环境互作的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对于......


农业扩张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2050年普降

近日,一项模拟研究显示,到2050年,由于人类为满足未来的食物需求而开垦土地,全世界近90%的陆生脊椎动物物种都可能会失去部分栖息地。但是,采取积极的政策,重视粮食生产的方式、地点和种类,可以减少这些威胁,同......


超9万亿立方米!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亚洲水塔水量

亚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21日,记者从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获悉,经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初步估算,亚洲水塔中的冰川储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处的径流量之和超过9万亿立方米。青藏高原及周边高山......


5900年前阿尔卑斯山峰顶无冰

自然科研旗下《科学报告》18日发表的一项气候变化及地质学研究表明,一直到约5900年前,也就是提洛尔冰人(即“冰人奥茨”)出生不久前,海拔3000米到4000米的阿尔卑斯山峰顶可能都是无冰的;当时,新的冰川正开始形成。......


光周期促进春季树木木质部发育的机制获揭示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黄建国团队与国内外同行,利用过程模型等方法,揭示光周期促进春季树木木质部发育的机制。相关研究12月15日以Letter的短评论文形式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与基于模式植物如拟南芥等......


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发布

日前,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会同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等长江流域管理部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19年)》。这是首次由多部......


专家:纳米比亚大量海豹死亡原因是饥饿

“纳米比亚海洋保护”组织的专家15日表示,今年10月发生在该国沿海的大量母海豹及其幼崽死亡的原因已查明,确认“涉案”海豹死于饥饿。该组织的海洋生物学家诺代·德雷尔说,上述海豹的样本检测表明,它们并非死于有......


“协同”与“关联”:极地科学研究迎来新机遇

“21世纪,我们已经从单一的固体地球科学走向了地球系统科学,青藏高原与极地将会是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创新的一个策源地。”近日,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高极......


地球最初的生命如何应对它最大的威胁——水?

据国外媒体报道,生命依赖于水,但水也能分解DNA和其他关键分子。那么,最早的细胞如何解决这一悖论?2021年2月18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有一艘飞船进入火星的大气层,它将启动着陆系统和空中吊装机动结构......


“冷点”才是快速生物多样化“热点”

从安第斯山脉到地中海盆地,地球上的一些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拥有大量的物种。像亚马逊雨林这样的动植物多样性的“热点”,新物种也会选择在这里形成吗?为了寻找答案,科研人员正站在缺氧的高山、炙热的沙漠......


地球上最贫瘠的环境能更快孕育出新物种

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一项针对近1300种不同鸟类的基因研究表明,相比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物种较少的区域能更频繁地孕育出新物种。自然资源并未均匀地分布于全球各地,比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就生长着各种独特的......


科普:南美日全食 人们如何“看”

北京时间15日凌晨,南美洲将迎来一次日全食。这是2020年最后一次日全食。那么,日全食是什么?天文爱好者应该在哪里观测日全食?如何观测这次日全食呢?当月亮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月亮、太阳、地球刚好在一条......


为什么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共生固氮?中国科学家取得重大发现

氮素是蛋白质与核酸等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元素,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物质合成与代谢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空气中氮元素丰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当前,农业生产主要通过大量施用氮肥来提高作物产量,人工合成氮肥不......


深海压力那么大,深海鱼为什么没被压死?

前些天,一个大新闻几乎刷屏了朋友圈: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是我国载人深潜器新的深度纪录! (图片来源:中科院)随着深潜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才逐渐发现,茫茫深海之中......


澳研究发现热带珊瑚礁鱼类寿命可达80岁以上

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确认,一条生活在西澳大利亚州海岸附近的81岁斑点笛鲷是世界上已知最长寿的热带珊瑚礁鱼。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德国《珊瑚礁》杂志上。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说,该机构......


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7%

国际非政府组织“全球碳计划”11日发布报告说,初步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范围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7%。该组织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新冠疫情期间人们乘汽车和飞机旅行减少,在疫情结束后预计排放量会回升。这份报......


从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这些动物我也就遇到了一百次吧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景观复杂:有草甸、雪山、沙漠、湖泊、草原、森林、农田……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孕育了各种奇特的动物。其中有一类动物,你能看到影子,但不一定看清楚容貌,这类动物就是蜥蜴。如果从四川盆地......


研究人员提新海洋探测技术:利用黄貂鱼绘制海床地图

据外媒报道,虽然我们可能已经很好地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但对于海底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据称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也要比对海底的了解要多,为此,科学家们正在开发各种各样的技术来帮助填补这一空白。其中一......


新发现!科学家首获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层年代序列

12月1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国内外单位的研究人员首获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层年代序列,他们测定青藏高原中南部伦坡拉盆地古高度年代为4000万年前小于2300米,2600万年至2100万年前才可能......


生物生命
为了躲过灭绝?大块头恐龙的纤长脖子到底有何用?

蜥脚类恐龙,是侏罗纪早期地球的王者。其家族庞大,足足演化出100多个物种。同时,它们也是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恐龙群体。在11月17日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上,古生物学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


师法大自然:启发科技的仿生学应用

大自然并不是完美的,而是一直在演化和适应。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其有益的部分会保留下来,无用的部分则被丢弃或退化,以适应地球上不断变化的环境。通过不断地修修补补,大自然找到了许多独......


海豚还是鲨鱼?不,这是鱼龙新物种

近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科学家在英国基默里奇湾附近的深海沉积物化石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1.5亿年前的神秘小型海洋爬行动物。这个新发现的水生爬行动物是鱼龙(侏罗纪晚期的海洋食肉动物......


新研究:一种中美洲珊瑚礁鱼能"驯养"糠虾

一个由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迪金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团队发现,在中美洲伯利兹海域生活的一种珊瑚礁鱼能驯养浮游糠虾为其食物海藻施肥。相关发现或为进一步揭示野生动物最初如何被人类驯化提供线索。驯养其他......


翼龙起源谜团揭晓,谁是它的祖先?

据国外媒体报道,翼龙是恐龙时代最易辨认的生物之一,然而,迄今为止科学家对翼龙的起源了解甚少,目前,最新研究揭晓了它们的神秘“身世”。翼龙是侏罗纪统治天空的爬行动物翼龙是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


基因如何决定你的长相?

据国外媒体报道,我们都知道,基因决定了你的容貌。翻开家庭相册,你会看到你祖父母、兄弟姐妹还有叔叔阿姨都有着相似鼻子、眼睛或者下巴。或许,你也见过一些患有遗传综合征的人(这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基金发生破......


科研人员攻克冷冻样本染色体三维构象难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简称棉花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在染色体三维结构方法(Hi-C)改进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开发出了“冷冻置换Hi-C”技术,填补了该领域利用冷冻样本研究染色体三维构象的空白,......


想做神探子?学会表观遗传很重要

“凡两个物体接触,必会产生转移现象”--罗卡交换定律。这个定律是说,只要是犯罪现场,犯罪嫌疑人和受害者必定会留下一些物证,而这些细微的物证往往会成为决定性的证据。在犯罪现场,DNA是最有信服力的物证......


RNA剪接"分子时钟"精确原子模型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组题为《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剪接体激活过程中结构重塑的分子机理》的论文,11月27日在《科学》杂志以长文形式发表。此文报道了酿酒酵母处于激活状态的剪接体......


史上最全小麦基因组序列图集问世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领导的国际团队在一项对全球小麦生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10+基因组计划中,对代表全球育种计划的15个小麦品种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这将使科学家和育种人员能够......


无需母牛 人工也能造出乳蛋白

据当地媒体报道,以色列初创公司Remilk开发出一种新技术,能够生成在化学上与牛乳和奶制品中的蛋白相同的乳蛋白,有望成为世界上首家无需母牛而生产真奶制品的公司。Remilk公司由艾维夫·沃尔夫和研究人员奥里·科哈......


眼球神经细胞再生或能恢复视力

据英国《自然》杂志2日发表的一项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将小鼠眼睛的神经元,重编程到一个更年轻的状态,让它们的视力获得再生和恢复。该研究为人类进一步揭示了衰老机制,同时为青光眼等年龄相......


植物开花有早晚?科学家找到开关控花期

自然界很神奇,不同植物的开花时间不一样,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调控开花时间?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这个奥秘。记者11月30日从安徽农业大学了解到,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李......


科学家研究出廉价抗蛇毒血清

据外媒报道,抗蛇毒血清的确是一种救命药,但它的生产成本昂贵、耗时,而且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临床医生进行管理。然而一种新的低成本抗蛇毒血清可以在现场立即自行使用。传统的抗蛇毒血清生产方法是先从圈养的蛇的毒......


狸藻:明明可以靠实力吃肉,却偏偏喜欢素食

狸藻(Utriculariavulgaris)是一种典型的食虫植物,它的捕虫囊设置在水下,外部的纤毛被触动后,捕虫囊以极快的速度打开,囊内形成的负压就可以迅速地把周围的东西吸进去。这一切都在水中展开,迅猛而精准,因此,狸......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为什么能吞下比自己大很多的猎物?

注:本文中的CT扫描及三维重建工作完成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精度CT实验室有句俗语叫“人心不足蛇吞象”,用来形容贪得无厌的人性。虽然,“蛇吞象”这一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但这生动地反......


通过保持社交距离避免被感染,野生动物早就这么做了

随着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人们在更多地关注个人卫生的同时,也知道保持社交距离的重要性。“社交距离”(socialdistancing)也成为今年的热门词汇之一,与“在家办公”(WFH,workfromhome)、“自我隔离”(self-isolation)等的英......


蛋白质组学可更精准打击癌症

近日,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公布了2020年度权威奖励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贺福初荣获蛋白质组学杰出成就奖。贺福初院士率先提出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科学目标与技术路线,倡导......


五亿年前的超长大“虾仁”,有被诱惑到

体长达7cm,头小身体长,如果存在这么一种虾仁,你心动不?来自云南的麒麟虾,只可惜没活到今天图片来源:谭超这就是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发现的一种5亿多年前长相奇异的麒......


假体蛋白能抑制新冠病毒及其突变株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了解病毒入侵机理,研究破解之道。疫苗以及抗体作为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经取得相关进展。除了这些手段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方法能有效遏制新冠病毒?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