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顺应自然的养生观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者,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 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国家图书馆馆长)也。孔子 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又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甚至还说“周太史儋”即老子。 也就是说,在司马迁作《史记》时,就已经搞不清老子的真实身世,所以他记录了李 耳、老莱子和太史儋三个人都可能是老子,但都没有确定,所以他说:“老子,隐君子 也”。后世一般都按司马迁的取舍,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即老子姓李名耳。署名刘 向撰的《列仙传》上把老子尊为神仙,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生于殷,时 为周柱下史,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史记》云:二百余 年时称为隐君子,谥日聃。仲尼至周见老子,知其圣人,乃师之。后周德衰,乃乘青 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一说即函谷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 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传后还有一段32个字的赞。显然这是神化了的老子, 是他被奉为道教教主的根据。现代学术家认为《老子》(又称《道德经》)的作者是生 活于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先秦道家的创始人,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子》一书的版本很多,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湖北荆门郭店楚简、唐代陕西 周至县楼观台《道德经》碑,以及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多种《道德经》写本,都是现今存 世和发现的古代版本。至于它的注释本就更多了,其中最早的当推西汉时的河上 公注本和西晋的王弼注本,不过除专门研究老子或道家的学者以外,一般都使用王 弼注的《老子》。这个注本共81章,其中1—37章组成上篇,习称“道经”,38—81章 组成下篇,习称“德经”。从科学角度讲,《老子》一书所反映的养生思想对中国传统 医学和养生学有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论述有:
《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道家清心寡欲思想的肇始。
《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是说人的形体与 精神的关系就像婴儿那样无知无欲。《庄子·庚桑楚》所述的“卫生之经”就是老子 的思想和认识。同样在《二十八章》中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王弼注曰:“雄,先之属;雌,后之属也。知为天下之先也, 必后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也。溪,不求物而物自归之。婴儿不用智,而合自 然之智。”这和下文的知白守黑、知荣守辱是一个意思,强调顺应自然,在养生方面 追求婴儿状态。《五十五章》再次阐明这一点。
《十三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 狂。”这是清心寡欲的养生思想的具体化,后世道家和中医典籍中大量引用这种说 法。这和后面的《三十五章》“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 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意思是一致的。《三十一章》有“恬淡为上”,《六十三 章》有“味无味”(王弼注:“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也都是这个意思。
《五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当代饮食文化和烹饪学术研究常说的一句 话。小鲜即小鱼。煮小鱼,不可胡乱搅拌,否则会烂得不成样子。而当代引用者常 以此说明煮小鱼的道理深奥,实有神秘主义色彩。实际上,只要读一读王弼注就清 楚了。注曰:“不扰也。躁则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 广得众心矣。”治理国家就像煮小鱼一样,不能乱折腾。
《老子》不主张技术进步,《十九章》所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属荒唐。
道家的代表人物在老子之后、庄子之前是关令尹喜和列子。前者即传说中令 老聃著《道德经》的函谷关尹,另一说他姓尹名喜,通常简称关尹,庄子把他与老子 并列,生活于春秋末期。《汉书·艺文志》子部道家有《关尹子》九篇,云:“名喜,为 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刘向《列仙传》上说他“善内学,常服精华”,还说他 “服巨胜(胡麻的别名)实”,看来,黑芝麻被神化的历史由来已久矣。但《关尹子》一 书已不见于《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说明该书已散佚。今本《关尹子》 系南宋时出于浙江永嘉孙定家,显系伪托,但道教仍称为《文始真经》,足见是道教 徒所伪造。今本《关尹子》关于养生学的论述不出老庄之外,故不论。
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道家,《汉书·艺文志》有《列子》八篇,并说他先于庄子。 今本《列子》系东晋张湛所注,前面也有刘向的校书记录,并说列子是郑国人,所写 寓言与《庄子》相类似,但张湛说它“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所以学术界多认为系晋 人所作,也见于《隋书·经籍志》。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诏号《列子》为《冲虚真 经》,列为道教经典。
《列子》一书中把许多自然现象都纳入道家的“有”与“无”对立统一关系的框架 内,例如《列子·天瑞》说:“故生者,有生生者。……有味者,有味味者。……味之 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初读这几句佶屈聱牙的语言,真不 知所云。其实很简单,以味而言,某些物质表现有味道,是因为它本来就是有味的, 而这种味道是尝出来的,如果你不去尝它,它的味道就呈现不出来,这正是道家无 为概念中常用的绕口令。所以《列子·说符》中也录引了孔子说易牙能够区分淄水 和渑水味道的故事。《列子·汤问》又说:“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这反 映出先秦道家并没有神仙不死之说,这显然是神仙道教兴起以后强加给列御寇的。 正因为如此,《列子》(还有一些其他的依托道书)在科技史上的价值,既不如《抱朴 子》,也不如《老子》和《庄子》。



更多同类【饮食科学】......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