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纪略》作者考

作者来信:
温洁同志:
您好!
兹附上拙作《〈津门纪略〉作者考》,拟投登文史丛刊,尚希审定。
《津门纪略》署名“羊城旧客”,未著作者本名,日本人曾定为“卢寿吾”,而未说明出处,不知有何根据。颇疑其出于臆测,未足信也。今试为此文,欲释九十年来未解之谜。考证之事,自来难言,资料不足,即无从谈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应遵守之原则。其“卢寿吾”云者,固不足为训也,区区之意,谅邀印可。即颂
撰安。

卞僧慧
1989.5.17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出版的《津门纪略》是继光绪十年甲申(1884)《津门杂记》后又一部天津简介。《津门纪略》共12卷,计疆域、职官、科第、学校、风俗、义举、翰墨、书画、洋务、货殖、食品、游戏。由于八国联军在1900年入侵,天津情况发生很大变化,这部书出版的史料价值就更带有里程碑性质。惟本书作者署名“羊城旧客”,未署本名,后世滋疑焉。今以稽考所及,就教读者。
本书有“禅心侠骨”、“爱吾庐”、“听桥书画”等章。序末署“羊城旧客识于环顾十三万里直溯数千百年之室”。所可借以探索者,仅“听桥”二字。据《华氏宗谱》,长卿子四:长光鼐,次鼎元,三观澄(嗣长庚后),幼莲洁。光鼐子二:长世铎,幼世敔。世铎一名铎孙,字听桥,行二。国学生。充国史馆汉誊录,议叙县丞,敕授修职郎。著有《岭海集》一卷。生咸丰二年壬子十一月初三日亥时,卒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八月九日,寿五十四。
又据《天津县新志·艺文二》中《岭海集》一卷(钞本)华铎孙撰存。铎孙字听桥,候选县丞。其师陈垲官广东,铎孙入其幕中,客游十载,度岭者三。是集即其客途往返及旅居抒怀之作也。诗仅一卷,附家集末。由以上引文中“听桥”即华长卿孙字世铎。华氏津门望族,世铎尝辑其先代诗文集名《华氏同声集》,凡五代八人,人各一卷,即《新志》分载以华兰(1749—1792)《皖城集》为首,其后有华亭(1779—1840)《居易斋吟草》、华长卿(1805—1881)《 香馆诗选》、华长吉(1810—1868)《浣石居诗草》、华长忠(1805—1858)《倦鹤龛诗钞》、华光鼐(1826—1857)《东观室遗稿》、华鼎元(1883—1900)《缄斋诗存》及铎孙(1852-1905)《岭海集》,所谓“五代八人”者是也。但未提及署名“羊城旧客”的《津门纪略》。我们再看序略谓:“予髫年随侍奉天,弱冠后偶一回里应试,亦不过数月流连。自己卯遄归,不复作辽海游矣,而客京师者又三载。甲申秋,航海南下之罘、沪渎、台湾,随处羁留;更放珠江之棹,从此客惠州,客韶州,客潮州与夫连州、罗定、嘉应诸州,遨游几遍。迨丙申冬,始从岭外归来,旋即驱车之彰德,之济南。客岁言旋,复有滇池之行,因长途未果。忽忽五十年来,南船北马,屈指计之,里居只有十稔而已”。为了理清序中所述听桥行迹,参阅所附华世铎年表,则更清楚了。已卯为光绪五年,是年华长卿自奉天致仕还天津,据俞樾《开原县训导华君墓表》云:“告病开缺开原县训导华长卿……在任二十六年。……光绪五年,以右耳重听乞休……自同官僚友以及邑中士大夫,皆设供张,祖道于郭门外。”
附:《华世铎年表》:
清咸丰二年壬子(1852)世铎一岁。
十一月三日世铎生。世铎一名铎孙,字听桥。
咸丰三年癸丑(1853)世铎二岁。
冬长卿选授奉天府开原县训导。
咸丰四年甲寅(1854)世铎三岁。
五月光鼐随侍赴开原,有《甲寅五月,随侍家君之任辽东。将发,里门友人郑文波、于筠庵置酒作饯,并有诗赠行。客中书此,分寄》诗七律四首。有“一纸军书天外至”,“风鹤惊心犹昨梦”,“才看劫里逃烽燹”等句,疑与是年八月二十四日,英、美公使为要求“修约”有关。
鼎元始辑《津门征献诗》,至同治三年甲子(1864)编成八卷,仍随时补辑。
咸丰五年乙卯(1855)世铎四岁。
秋,世铎父光鼐自开原回津养病,继续编辑《津门文钞》。
咸丰七年丁巳(1857)世铎六岁。
八月十二日,光鼐卒,年32岁。光鼐字少枚,号伯铭,县学庠生。著有《脞录》三卷、《东观堂诗文集》六卷,辑有《津门文钞》二十四卷。
十月十七日世敔生。
咸丰八年戊午(1858)世铎七岁。
四月十四日英法联军入侵天津三岔河口。五月二十八日,长卿妻及两媳三孙自天津至开原。
同治四年乙丑(1865),世铎十四岁。
冬,鼎元在开原“偶忆及故乡胜迹”,继《津门征献诗》之后,又撰《津门征迹诗》。
同治六年丁卯(1867)世铎十六岁。
五月初八日,世铎母姚氏卒于开原,年四十一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世铎十八岁。
长卿《梅庄诗钞》十六卷有东观堂刻本。
同治十年辛未(1871):世铎二十岁。
世铎所谓“予髫年随侍奉天,弱冠后偶一回里应试,亦不过数月流连”是也。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世铎二十一岁。
五月十一日,祖母曹氏卒于开原,年六十八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世铎二十八岁。
是年,长卿七十五岁,告病开缺。九月十四日,与亲属八口离开原,十月十日抵家。世铎所谓“自己卯遄归,不复作辽海游矣”。鼎元在江苏,三月,取汪沆《津门杂事诗》、蒋诗《沽河杂咏》、樊彬《津门小令》、崔旭《津门百咏》及自作《津门征迹诗》五种,辑为《梓里联珠集》五卷,将以刻印,未果。秋,鼎元充江南乡试搜检官。
此后,世铎“客京师者又三载”,大约即“充国史馆汉誊录”。
光绪六年庚辰(1880):世铎二十九岁。
十月十三日。妻辛氏生长子泽民。
光绪七年辛巳(1881):世铎三十岁。
二月初九日,长卿卒,年七十七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世铎三十二岁。
世铎刻《华氏家集》五种:华兰《皖城集诗存》、华亭《居易斋吟草》、华长卿《躗言集》、华长忠《倦鹤龛诗钞》、华光鼐《东观室遗稿》各一卷。杨光仪是年为撰二序。
序家集云:吾邑不乏诗人,而后先继美萃于一门,则惟遂闲堂张氏,水西庄查氏……华梅庄孝廉为树君先生高弟,著述甚富而艰于一第,蓄其所有,每见之于诗,与宝坻高寄泉、任邱边袖石有畿南三才子之目。仲子文珊既刊《梅庄诗钞》,文孙听桥复于家集之仅存者,汇而录之,人各一卷。《皖城集》、《居易斋》诗格清整,余味曲包,非袭取声调者比。知梅庄之闳而后肆,穷而后工,固有开乎其先者矣。冢嗣少梅,不幸早逝,而雏凤声清,迥非凡响,不独埙篪迭奏,抹月批风,为一门韵事也……而是集之出,适丁其时,文献之征,吾且为听桥望之。光绪癸未冬十月,香吟杨光仪拜撰。
其序光鼐集云:……少梅为梅庄表兄哲嗣,而年与余相若,且同游于庠。故余每得一诗,必往商之。少梅亦谬以余为识途之马,及少梅随侍辽东博学任所,犹时以邮筒相赠答。无何,抱疾旋里……故其为诗也,苍凉悲壮之中,别有缠绵不尽之致。素所蕴蓄,为何如乎!乃蚕丝未尽,遽尔化去。时,哲嗣听桥甫离襁褓。遗书尘积,满目凄其。忽忽者三十余年于兹矣!一日向夕,听桥持《东观堂遗诗》一卷,问序于余。余闻而喜甚。比入夜客散,展诵一过,皆向所相与商订之作,而遗失固已过半,为怅叹者久之。天寒欲雪,窗外枯竹簌簌作声。少梅有知,余将索之茶烟灯影间也。光绪癸未冬十月,香吟杨光仪拜撰。
华亭集有梅成栋道光二十一年识语。
光绪十年甲申(1884):世铎三十三岁。
秋由海道至之罘、上海、台湾,“随处羁留”。以后,又航行至广东,客惠州、韶州、潮州、连州、罗定州、嘉应州,“遨游几遍”。盖即入其师陈垲幕,随官和平(属惠州府)、潮阳(属潮州府)、曲江(韶州府治)等县。所谓“客游十载,度岭者三”。即在此时。有《岭海集》诗一卷。
当过台湾时,嘱同舟为作《台湾放棹图》,杨光仪跋云:……华子听桥赴粤东,舟行过此。山之险,物之怪,水之大且深,梅立天惊,瞬息万状,无不呈奇效异于篷窗之际。爰倩同舟陈子蔚孙作《台湾放棹图》。倚窗长啸,鱼龙震动。是人视为畏途者,听桥独览之以为快,其胸次何如耶?仆老矣!足迹未尝出里门,欲一结山水缘不可得。他日听桥携图归来,假而悬诸壁。屋小于舟,有时狂风怒作波涛声,仆亦可卧而游矣。(《天津文钞》卷二)
是秋,张焘《津门杂记》付刻。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世铎三十四岁。
二月一日,世锋次子泽深生。泽深字默斋,一作墨斋。
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世铎三十五岁。
是冬,鼎元请俞樾序《律门征献诗》并署签。在苏州刻印。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世铎四十五岁。
冬,从广东归天津。在陈垲幕中,尝携其父所辑《津门文钞》稿本随行。陈垲欲为之刊刻,未及行而罢官归。世铎亦时有增补。世铎殁后,稿归其子泽深收藏。及民国天津修志局征集著作,泽深以之送局。金钺欲刊印之,乃属王守恂编定。存文168篇,理为4卷,更名“天津文钞”。金钺又补辑《作者传略》,刻于庚申(1920)。
世铎归津后,又“驱车之彰德、之济南。”或即在是年。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世铎四十六岁。
回津后,“复有滇池之行,因长途未果。”十一月初二日,长子泽民卒,年仅十八。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世铎四十七岁。
十月,《津门纪略》巾箱本出版。自序署羊城旧客。序中有“忽忽五十年来”之语,盖取成数为言,是时至五十尚差三年。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世铎四十九岁。
三月十八日,鼎元卒,年六十九岁。鼎元字问三,号文珊。著有《缄斋尔雅注》三卷、《国史儒林传旁证》三卷、《津门征献诗》八卷,《津门通典》八卷、《津门征迹诗》一卷、《问山诗文集》若干卷,辑有《梓里联珠集》五卷。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世铎五十四岁。
正月二十三日,观澄卒,年七十一岁。观澄字桂农,出嗣亭子长庚。
八月九日,世铎卒。
附识:编次世铎行年讫,深感南华一支为天津巨族,亦文献世家。以长卿、光鼐、鼎元、世铎祖孙三世,著作之涉及天津史事者,长卿撰有《津门选举录》、《沽上阳秋》,光鼐辑有《津门文钞》,鼎元撰有《津门征献诗》、《津门通典》,辑有《梓里联珠集》(所撰《津门征迹诗》即其中一种)。世铎所撰《津门纪略》,不见宗谱,岂因托名“羊城旧客”而未著录耶?今为表而出之,以就质于天津耆旧,深望有以教之。



更多同类【天津史志】......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