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途径——以央视《走基层·我这十年》系列报道为例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央电视台开播了《走基层·我这十年》系列报道(以下简称《我这十年》),选取普通人物,倾听普通人的故事,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反映“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重大主题。这组系列报道用双人称叙述新闻内容,以故事化结构新闻文本,在大时空中展现国家巨大成就,遵守电视新闻艺术法则,多个创新亮点使厚重的主题宣传报道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一、用双人称叙述新闻内容
1.叙述主体:双人称并行叙述
《我这十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并行的叙述方法。“记者手记”以第一人称的“我”引出报道人物,记者成为直接叙述人;解说词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记者是间接叙述人。在双人称叙述视角时,《我这十年》以清晰的声画逻辑成功地实现了一系列转换,从而使双人称叙述并行不悖。
《我这十年》采用“记者手记”的方式,非常注重对报道人物进行点评。这些点评大部分居于新闻的开头部分,既表达立场传递观念,又增强了解释性、引导性。“记者手记”将话语权下放给新闻所要报道的人物时,大量使用报道对象个性化的语言,特别是他们的“内心独白”,不但丰满了人物形象,达到了其他表达方式不能达到的深度,而且高度凝练,便于观众对“新闻人物”事件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解。比如,在报道孟宏伟时,“记者手记”引用了孟宏伟的话,“孟宏伟说,得意时,他曾经抱怨过父母太老实本分,大难之后却看到,这对在中国农村最普通的父母身上,却有着令人钦佩的勇气和坚忍”。这样的引语符合人物的心理,触及了触及了人性的复杂深处。
2.叙述语言:进行时的大众语态
《我这十年》中,新闻事件没有按历时性的顺序一一数来,而是以一个有价值事件的时间为起点,按事件因果逻辑以“现在进行时态”讲述。如“超级农民”王化永十年中经历的事除了水稻肯定还有很多,但记者选用了与水稻有关的事例来介绍。从王化永与水稻连在一起这个时间点开始,记者先后重点介绍了闹出笑话、发明斜插水稻法、三次冲击亩产900公斤试验田失败、第四次试验田验收前一天下暴雨、面临验收考验、成功种出中“样板田”、受到奖励等新闻事件。调用资料镜头、使用三维动画、采访当事人、最大还原当时情景,突出了趣味性,淡化了时间要素。
《我这十年》没有用精英话语或者是主流意识语态来报道,而是尽量用平民化、大众化的口常语言。记者用生活化的语言提问,用串讲的方式说新闻,大量采用生活气息浓郁的同期,对年长采访对象以“老”字头来称呼,平民化语态得到了突出演绎。比如,曾经34次参加听证会的崔盐生老人,听说要上电视,让记者帮助他选择穿什么衣服,这样的生活情景很显亲切,同期对话中出现了多次笑声、语气叹词重复,极为生活化。
二、以故事化组织新闻文本
1.表达方式:故事化结构新闻话语
《我这十年》在以第三人称讲述时,借鉴了我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按新闻人物故事的内部逻辑分为几个部分,一个人物的故事组成连续报道,注意设置悬念,增加新闻的吸引力,具有可看性。《我这十年》善于把握新闻人物成长的社会环境背景,善于将“十年”中这些新闻人物与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都挖掘出来,在“为什么”的新闻要素上下功夫,多个新闻小故事形成新闻事件“链条”,一个新闻中有数个故事小高潮,跌宕起伏。而“记者手记”中有“悬念式”的点评,播音员也有“悬念式”串词点评,也为《我这十年》增加了吸引力,沾染了故事的元素。如对退役军人金文元的系列报道,系列之一《金司令:我的“战场”在荒山》的“记者手记”说:“副司令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很大的领导,他会不会有官架子?会不会好接触?一位获得那么多荣誉的副司令,在山上开荒种树长达八年,现在的他,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一连三个问句,让人欲罢不能。其结尾的播音员串词点评是“应当说,老金应该歇歇了,但闲不住的他,又早早地规划起了自己的第二场战役,明天我们继续关注‘我这十年’——‘大成村的金司令’”。有了“战役”观众为什么不看呢?
2.表达内容:普通中国人的故事
《我这十年》“倾听普通中国人这十年的故事”,尽可能把个人、家庭口常生活的小发展融入党和国家的大发展中,把国家的发展体现在普通人的寻常感受中。如在《王化永:要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中,“超级农民”王化永说,“我看到党中央、国家下大力气关注农村,农业有发展前途”,“我的个人发展方向也应该放在农村,跟着党和政府的政策走是没错的”,和袁隆平合作同一份事业,“不是偶然的,而是自己的判断与选择”。这样的政策讲述很有逻辑,令人信服。
《我这十年》以真实的生活为依据,叙述人物注重前因后果,用镜头关注他们的欢乐、烦恼,捕捉人物精神观念的动态变化,人物内心世界、思想变化和精神活动表现充分。如《老孟一家的故事》,分为《孟宏伟:病榻上的坚强》《孟宏伟:趴在炕头做生意》《孟宏伟:牛羊卖出来的传奇》三个部分,不仅介绍孟宏伟一家生活发生变故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还着力于表现这一家在精神上的痛苦与欢乐,从自信乐观到绝望自杀再到重拾信心,从意气风发到遭遇不幸再到艰辛奋斗,从令人羡慕到令人惋惜再到令人敬佩,将老孟一家人精神状态的变化轨迹和邻里乡亲对这一家人的看法评价双线条式地描绘出来,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三、在“十年”大时空中展现国家重大成就
1.“十年”架构广阔时间
如果说《我这十年》用“这”突出了新闻内容的指代性与指向性,增加了新闻的深度,那么“十年”的时间概念则架构起了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环境,为大容量地传播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新闻事件、有立体感和纵深感的新闻人物创造了条件,便于记者在这个广阔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对新闻人物与事件多层次的开掘,报道社会生活本质,达到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结合。如对老孟一家人的报道,完整地讲述了孟宏伟从意气风发的年轻工程师到陷入绝望的高位截瘫病人,再到成为带动整个地区共同致富的百万富翁的事,并且点出主题:正是因为国家社会的快速发展,才使老孟一家人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过上了好日子。
2.小切口展现大主题
与其他主题类新闻报道相比,《我这十年》切入视角独特,内容丰满,形式生动活泼,做到了“大主题、小切口”。如“超级农民”王化永原本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转而种植水稻后并没有获得多少经济收入,但他和袁隆平合作,利用一技种田、利用一学种田,把水稻亩产量提高到900多公斤,为中国农民种出了“样板田”,他的经历所折射出的是全国“三农”的巨大发展,主题重大。还有新闻《警察“猫哥”谭小龙和他的父亲》,将成都市公安局青年警察谭小龙的工作方式和他父亲的做了对比,以此来映照我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四、遵守电视新闻艺术法则
《我这十年》遵守电视新闻的艺术法则,十分注重电视技术和艺术手段的运用,在文字语言、视频画面、有声语言表现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精心选择适合电视媒介表现的报道对象,提升了重大主题新闻报道的质量。
1.电视手段达到较高水平
《我这十年》除了主标题外,还有与播出内容同步的滚动标题,形式多变活泼,内容亲切清新,富有生活气息。新闻的导语、解说文字生动,口语化特点鲜明,以全新的、更为平等和互动的姿态面向广大受众传播。
《我这十年》的字幕运用十分广泛且类型多样。标题字幕除了同期之外一贯到底,停留时间长;屏幕下方滚动字幕着色醒目;同期声字幕准确,弥补方言难懂的不足;强调解说内容的字幕方便观众理解,避免产生疑问;说明电视画面地点的说明性字幕成功转换时空环境,使整期节目更具条理性。如新闻《74岁12年34场听证会》中,除了屏幕下方滚动字幕、变动的时间字幕、角标字幕“朝闻天下”和挂标字幕“走基层·我这十年”等共有字幕外,还有标题字幕“74岁12年34场听证会”、解释说明性字幕“备受鼓舞的第一场听证会”,各个人物的同期字幕同步播放。特别是使用杭州电视台报道第一次听证会的新闻资料画面时,字幕“2000年杭州电视台播出画面”和字幕“备受鼓舞的第一场听证会”在同一画面上叠加使用,并对资料画面上原有的杭州电视台的台标做了淡化处理,这一体贴入微的做法,在视频画面上完成了逻辑转换,避免观众在第一次杭州听证会与现在的事实之间产生误解。对第一次听证会的结果也以字幕“2002年杭州市决定大部分公园免费对游客开放”出现,起到了强调作用。
《我这十年》在播音员播导语时,用抠像的方法,抠出报道人物神情较好的静帧画面,静帧画面加上与播音员背景相近的浅蓝色框,看上去轻松舒服。“记者手记”的视频特技做得也很成功,采用了中心划像和翻页的特技,中心划像强调了画面重点区域,翻页符合人们读书时的真实功作。镜头画面色调明快,有些画面还采用升降臂拍摄,大气磅礴,一些三维功画也做得相当精美。在采用双人称叙述方法时,记者十分重视过渡镜头的使用,在“记者手记”之后,总有采访记者与采访对象共处同一现场的过渡镜头,逻辑清晰。《我这十年》画面的编辑节奏也掌控得好,大多数画面的时长在3秒左右,节奏上很符合观众视觉和心理习惯。
2.报道对象助力新闻质量
《我这十年》是主题新闻宣传报道栏目,聚焦的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成就,所选择的报道对象以展现国家发展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这些报道对象以独特的身份、波折的经历、积极进取的精神、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等自身魅力,为新闻质量增色不少,进一步引起了观众的兴趣,给观众以力量与鼓舞。



更多同类【互联网时代媒介研究】......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