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俗讲的兴起

    公元841年冬,唐文宗李昂开成六年,一场“甘露政变”后,文宗已抑郁而终,新登基的皇帝是其弟弟李炎,即后来的唐武宗,这个皇帝在历史上以“毁佛”事件出名,且按下不表。此时,他终于等来正月改朔。这一年正月初八,皇帝早早出城,往......查看详细>>

标签:秦腔与丝路文化

第二节 戏曲起源与研究方法

    中国戏曲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大体有“歌舞说”“综合说”“祭祀说”“巫优说”“游戏说”“外来说”“傀儡影戏说”等等,多种观点相互碰撞,立论角度各不相同,十分引人入胜,或许这将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题。......查看详细>>

标签:秦腔与丝路文化

第三节 戏场里的“转变”

    戏曲的本质在于角色扮演,而作为一种表演行为,戏曲首先离不开一个“场”,即表演行为发生的空间和时间。顺此思路,我们在唐代“戏场”里找到了后世戏曲板腔体音乐的这种因素。就像世界史上那条伟大的交融之路以“丝绸”为名......查看详细>>

标签:秦腔与丝路文化

第四节 变与皮影的转换

    20世纪初,由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里发现了大批尘封已久的古代写本和木刻书卷,引起了西方探险家的劫掠。珍贵的敦煌宝物散布在国外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和图书馆里。但是,也催生出了一门跨越国界的学术——敦煌学。敦煌变文写本基......查看详细>>

标签:秦腔与丝路文化

第五节 丝路文化的纽带

    中国戏曲本身是文化交流和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交融的象征。这种交流在中古时期的隋唐两代达到高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张籍《凉州词》)、“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查看详细>>

标签:秦腔与丝路文化

第一节 戏场里的“变”

    唐代,长安佛寺内外的戏场和戏场里出现的新现象以及所带来的新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戏剧此后的演进历程。随着汉唐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丝路畅通,商贸文化交往不断深入,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无疑是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在古代中......查看详细>>

标签:秦腔与丝路文化

第二节 变转换成影戏的可能(一)

    唐代佛寺戏场里的俗讲和反映俗讲的变文、变相,所幸在敦煌遗书中大量保存了下来。通过对“变”的理解,我们可能会逐步厘清了一些戏曲史上悬而未决的难题。只有在考虑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融的事实后,我们也才能完整理解“......查看详细>>

标签:秦腔与丝路文化

第三节 变转换成影戏的可能(二)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若依唐代文人作品之时代,一考此种故事之长成,在白歌陈传之前,故事大抵尚局限于人世,而不及于灵界,其畅述人天生死形魂离合之关系,似以长恨歌及传为创始。此故事既不限现实之人世,遂更延长......查看详细>>

标签:秦腔与丝路文化

第四节 诸腔纷呈的关中皮影小戏

    在陕西,各市县均有皮影戏普遍存在。据梁志刚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关中影戏指以陕西关中地区为核心的影戏,包括陕西各地的诸声腔影戏,也有其他省区的影戏。按声腔分,包括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西府碗碗腔(灯盏头......查看详细>>

标签:秦腔与丝路文化

第五节 皮影诸腔的唱词格式

    李贺诗《许公子郑姬》中有“长翻蜀纸卷明君,转角含商破碧云”句,所谓“转角含商”就是指演唱时运用的宫调。可见,“变”不仅是以图画讲故事,而且还是把故事唱出来的。向达先生在《唐代俗讲考》中就揭示了这个现象。至于《......查看详细>>

标签:秦腔与丝路文化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