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法制和经学中的男尊女卑思想

    1.男女不平等的起源和形成:宗法制和经学中国太古时期并无男尊女卑现象。《吕氏春秋·恃君览》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①“知母不知父”,说明这一群处......查看详细>>

标签:晚清女权史

(二)束缚妇女思想的普及

    1.“事夫如事天”:班昭的《女诫》及其影响《五经》原书,在春秋战国时仅是诸子百家之一之书,且其时孔子自称自己如“丧家之犬”,地位并不高,所以影响不大。到了汉武帝独尊儒学,这五种书被尊为“天不变道亦不变”③的“经”......查看详细>>

标签:晚清女权史

第二节 明清儒家对礼教的批判,为妇女鸣不平

    自宋开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至明清二代,达到顶峰。从妇女视角来看,程朱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加大了对妇女的束缚。不过明中期后,王阳明心学在批判理学的锋芒中,触及了礼教的神圣性,出现了否定轻视、鄙视妇女思想的儒家......查看详细>>

标签:晚清女权史

(一)传教士在炮火中建立教会女校

    1840年前,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已在海外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雅加达)、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和时为葡萄牙实行“殖民统治”的澳门传教。1840年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基督教的十字......查看详细>>

标签:晚清女权史

(二)培养新型贤妻良母的教会女校——以上海圣玛利亚女塾为例

    在鸦片战争后的五十年中,基督教会所办的这些女校,大多依附于教区,没有独立的管理体系。为便于传教,教学内容大多入乡随俗,中文教科书一般都采纳中国过去的女教书籍,并未对中国重男轻女陋习造成重大冲击。由于文化差异,中国......查看详细>>

标签:晚清女权史

(三)厦门教会的戒缠足会和对放足的宣传

    对女传教士来说,最使她们感到诧异和激起宗教关怀的是中国妇女的缠足陋习。不过,早期入教的多为底层贫穷家庭出身的女子,为劳动需要,一般是不缠足的。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城镇中逐渐有中层妇女入教,看到缠足女信徒老远......查看详细>>

标签:晚清女权史

(四)基督教传教方式改变对教会女校的影响——以上海中西女塾为例

    早期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由传教士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沿海建立教堂,直接向中国男女信徒布道。在教堂旁附设学校,也是为传教的需要,学生必须信教;学习内容除最基本的识字读本外,其他都是圣经、福音以及讲述圣经、福音的宗教......查看详细>>

标签:晚清女权史

(一)“男女婚娶,专主情爱”——张德彝欧美环游中的“述奇”

    张德彝(1847—1919)汉军镶黄旗人。时名德明,是同治元年(186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创办的同文馆第一批八旗子弟之一。他一生由同文馆学生到最后成为出使英国大臣,共至欧美各国八次,每次都写了游记,篇名都称“述奇”。将西方文明称为......查看详细>>

标签:晚清女权史

(二)“中土须眉,有愧此裙钗者多矣”——王韬欧洲漫游的“随录”

    王韬(1828—1897),字紫诠,晚号弢园老民。因曾上书太平天国,人称长毛状元。因此他走向世界的身份与张德彝、李圭完全不同。他早年是一位不第秀才,1847年至上海,受聘于英国伦敦教会传教士麦都思创办的墨海书馆,任编校,已开始介绍......查看详细>>

标签:晚清女权史

(三)“男女并重”——李圭环游地球的“新录”

    029: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批判“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李圭(谷及世)李圭(1842—1903),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光绪二年(1876),为纪念美国立国100周年,美国在费城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时称赛会,后称万国博览会。其驻中国公使,邀请中国参加......查看详细>>

标签:晚清女权史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