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误天时得地利

    兰州全景兰州市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处北纬35°34′20″—37°07′07″,东经102°35′58″—104°34′29″之间,年平均气温10.3℃。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327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查看详细>>

标签: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品质优良种类全

    根据现代植物学对葫芦的分类,可将葫芦分为五种:一是扁蒲;二是悬匏,即长柄葫芦;三是匏,即大葫芦;四是普通葫芦,即细腰葫芦;五是小葫芦,如兰州鸡蛋葫芦等。兰州周边地区所产葫芦一般有三种形状,既鸡蛋葫芦、疙瘩葫芦和亚腰葫芦......查看详细>>

标签: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广开门路种葫芦

    据兰州刻葫芦艺人和相关种植户的回忆,从清末开始,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乡和皋兰县什川镇等地的葫芦种植户们在砂卵石铺成的旱沙地里开始大面积种植各类葫芦。青白石乡位于兰州市城关区东北约10公里处,东与榆中县接壤;西与盐......查看详细>>

标签: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孤傲不羁李文斋

    李文斋,号子元,人称“尕李仙”,兰州人,晚清秀才,曾做过短期师爷,后靠写字卖画为生,命运多舛,中年丧妻,育有一女,一生孤苦伶仃。1920年前后,因生计所迫,李文斋遂开始涉足兰州刻葫芦工艺业。李文斋写得一手好字,又有传统绘画功底......查看详细>>

标签: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各显身手写春秋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兰州刻葫芦的艺术水准进一步提高,王德山、王云山、陈唯一等人在兰州刻葫芦队伍中成为受人关注的人物,形成了颇具个性特色的刻葫芦艺术风格。以王德山为代表的王氏刻葫芦、以陈唯一为代表的陈氏刻葫芦、......查看详细>>

标签: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政府主导成新宠

    兰州刻葫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李文斋对兰州刻葫芦的创造性开发后,经历了王德山、王云山、陈唯一、阮文辉等人的努力,促使以个人或家族或某个群体为主导的兰州刻葫芦技艺进入了成熟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主导的甘......查看详细>>

标签: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艰难玉成当无悔

    阮文辉(1934—),阮光宇之子,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宋家营镇阮家大院。1944年随父母移居兰州。母亲郑桂芳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阮文辉自幼深受其母的教育和培养,熟读各类经书典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的理解和感悟。举家迁至......查看详细>>

标签: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君子不器游于艺

    阮文辉先生认为“艺是才华术是法,情是根子形是苗”,“艺术家不是盛一种东西的器皿,‘役役于一才一艺’,而应是‘无所不施’多才多艺。只有这样,才能‘游于艺’驾飞龙以观沧海,以深厚广博之才艺,抒波澜壮阔之胸怀。”阮先生......查看详细>>

标签: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志存高远当自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作品选——冷余艺谈》一书中,收入阮文辉先生的二则随笔,名为“我爱”和“矛盾”,他这样夫子自道:我爱我爱什么?我爱思索。对于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我都愿意去想一想。就在这想一想中,探索人生,认......查看详细>>

标签: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葫芦虽小乾坤大

    1987年,阮文辉先生曾在《一个美术工作者的困惑》一文中,开头这样写道:阮文辉刻葫芦作品《丹凤朝阳》。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我并不怀疑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与光荣。接触这项事业四十多年,我理解自己这项事业的价值。我信......查看详细>>

标签: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