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姜兆锡《尔雅注疏参议》

姜兆锡,字上均,别号素清学者,生卒年不详,江苏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姜兆锡为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一生采辑群书,折衷众说,寅入申出,以勤博称时,著述谨严,尤重考证,是清代著名学者,主要著作有《礼记章义》《大戴礼翼删》《九经补注》《诗礼述蕴》《家语孔丛子注》等。在雅学方面主要有《尔雅注疏参议》六卷,现有清雍正十年(1732)寅清楼刻九经补注本,《续修四库全书》185册据之影印,本节引文即据此影印本。
《尔雅注疏参议》是清代最早的一部对《尔雅》注疏进行补正的雅学著作,共六卷:卷一《释诂》,卷二《释言》《释训》,卷三《释宫》《释器》《释乐》,卷四《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卷五《释草》《释木》,卷六《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在其《自序》中,姜兆锡首先对《尔雅》的作者、性质和雅学的发展进行了论述。他说[1]:
《尔雅》周文公所释凡一篇,而其后递有先师孔子及子夏、叔孙通、梁文之属,增而附之。今其书既非原书,则亦以所释之文,先考其为书时世之先后,次辨其所载名物制度之古近,终味其书文笔之质文雅俗,而自有可见于心目之间者,今亦皆不必深辩矣。独念《尔雅》为书本训诂耳,然而先圣作之者,自昔而言,实为继天立极,翼经明道之书,而自后而言,但为凿智角才,好异惊奇之书也。……故《尔雅》之书凡三变:自《尔雅》言之,周公书止一篇,而递增者凡四嬗,此一变也;《尔雅》而外,其后又以《小尔雅》《广雅》佐之,此又一变;又其后,更以《逸雅》《埤雅》附之,此更其一变与。综而计之,《尔雅》及《小尔雅》《广雅》,因文以释义;《逸雅》《埤雅》因义而释其所以为义。释其义者,质而固;而释其所以为义者,文而支。故曰尔之为言近也,雅之为言正也。所谓言近而指远,不下带而道存者也。
在这段序言中,姜兆锡虽认为《尔雅》的作者非一人,但仍然认为是周公、孔子等人递相增益,可谓泥也;然他对《尔雅》的性质和雅学发展的论述是符合实际的。
另外,姜兆锡对《尔雅》各篇的分章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释诂》《释言》《释训》只有篇名而无章名,但《释亲》《释天》《释地》《释丘》诸篇除篇名外还有章名,而章名和其中内容多有未合者,其原因为“作者本自约次成书,而篇题章题皆后人所率加也,旧列章题于各章之末,今以《释地》之十薮、八陵、九河及《释兽》之齸属、须属各条推之,合题于前”[2]
《尔雅注疏参议》主要是以《尔雅》郭注和邢疏为对象,先对其中的生僻字或多音字进行注音,注音的方法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有时也用声调注音法),或表明不同文献的异文;然后总释词条,引用郭注,用“注曰”标明;再引邢疏,用“疏曰”标明;最后加上自己的看法,用“愚按”标明(也有的不加按语,只引郭注邢疏)。注音和疏证之间用小圆圈“〇”隔开。如:
(1)《释诂》“迄、臻、极、到、赴、来、弔、艐、格、戾、怀、摧、詹,至也”条,《参议》:
弔音的。艐音宗,或读为届。摧,昨雷反。○此释迄、臻以下皆至之义也。注曰:齐楚之会郊曰怀,宋曰届。疏曰:《诗·天保》云“神之弔矣”。艐读为届,届、格、戾、怀、摧、詹皆方俗语,邠唐冀兖之间曰徦,或曰格,齐楚之会郊或曰怀,摧、詹、戾,楚语也。艐,宋语也。愚按:以方言推之,旧引《诗》“先祖于摧、六日不詹”为“至”义者,恐非。《诗》传:“摧,灭也。”詹与瞻同。
(2)《释诂》“允、孚、亶、展、谌、诚、亮、询,信也。展、谌、允、慎、亶,诚也”条,《参议》:
询,《方言》作恂,《诗》作洵。谌忱同。○此释“允、孚”以下皆信之义,而“展、谌”之下又皆诚之义也。疏曰:《大雅·荡》篇云:“其命匪谌。”《郑风·溱洧》:“洵訏且乐。”
《参议》主要是对《尔雅》郭注和邢疏进行补正,很多词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释诂》“忥、谥、溢、顗、頠,静也”条,郭注、邢疏都没有进行疏证。《参议》云:“忥、顗、頠,注未闻其义,考字书,‘忥,痴貌;顗,庄谨也;頠,闲习容止貌’,皆静意也。谥、溢之义,疏解亦未详,今考人生则有动作,死而议谥,所谓盖棺可定也。溢之言满,凡流遇坷坎则入而沸腾,平满则自宁矣,故并得为静。”又如《释诂》“省、綝、彀,善也”条,郭注:“未详其义。”《参议》:“愚按:省、綝、彀,注未详。今考綝之言缮,修整之义;彀为圆满之义,犹攻为精专之义也;省亦为察治之义,故皆得为善与。”《参议》从词义引申的角度进行了疏证。再如《释诂》“孟、敦,勉也”条,郭注:“孟,未闻。”《参议》:“愚按:孟、敦二字,疑亦方言,或曰今人言猛作之人曰闷屯,音转也。”从语音的角度进行了考释。
除补正外,《参议》还对《尔雅》进行校勘,如《释诂》“永、悠、迥、违、遐、逿、阔,远也。永、悠、迥、远,遐也”,《参议》:“愚按:末六字重出错脱,亦当为衍矣。”又如《释诂》“台、朕、赉、畀、卜、阳,予也”条,郭注认为“予”之“赐与”之义和“予我”之义相通,后人多以为此条为“二义同条”,《参议》云:“旧释‘台’为‘贻’,古字多通,但释‘朕’为取予之予,似曲。今考‘台、朕’即上条‘卬、台’以下十四字重出之衍文,台当读如字,阳疑赐字之讹,旧引《鲁诗》‘阳如之何’及巴濮之人自呼阿阳,皆不可晓。”姜兆锡通过校勘,得出此条当为“赉、畀、卜、阳、予也”,“阳”为“赐”之误字[3],当非“二义同条”,很有创见。
《参议》的不足之处为:第一,很多词条的疏证较为简单,没有文献证明。如《释诂》“佥、咸、胥,皆也”条,《参议》云:“此释佥、咸、胥皆‘皆’义也。”《释言》“征、迈,行也”条,《参议》:“此释征、迈为‘行’之义也。”连郭注和邢疏也未引用,过于简省,等于未加疏证,这样的词条为数不少,尤其是卷二《释言》更为常见。第二,《参议》的目的虽然是对郭注和邢疏进行补正,但实际上姜兆锡大多是承袭郭注和邢疏的观点,只是单纯引用郭注和邢疏的内容,未加自己的见解,而且对郭注中“未详、未闻”的很多词条也未加以补充疏证,如《释诂》中“菿,大也”“肇,谋也”“戮,病也”“烖,危也”、《释草》“淔,灌”等等。第三,《参议》对郭注、邢疏补正的一些词条也值得商榷,周春在《尔雅补注》中说:“姜氏于郭注所未详者,必巧为之说,甚乖。盖阙之义,虽或十得其一,然可资捧腹者良多。”[4]如《释诂》“如、肇、基,谋也”条,郭注“如、肇所未详”,《参议》云:“肇基二字连文读,‘如’义未详,或云如犹如何谋之状也。”姜氏认为“肇基连文读”实不可解,对“如”也并没有解释清楚,其实“如”当通“茹”,《尔雅·释言》即有“茹,度也”条可证。又如《释诂》“知,匹也”条,郭注引《诗经·桧风·隰有苌楚》“乐子之无知”为证,《参议》认为“以《苌楚》诗证知为匹,似未安,恐或有别证也。考《诗》传,本言乐苌楚之无知识而已,注盖以下二章‘乐子之无室、乐子之无家’,因率解为匹以证之与”。《诗》“乐子之无知”,郑笺:“知,匹也。疾君之恣,故于人年少沃沃之时,乐其无妃匹之意。”姜兆锡只是怀疑郭注不当,却又没有举出有力例证,显得不够谨严。



更多同类【清代雅学】......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