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铭》的天人纲领
1998-06

《西铭》的天人纲领图片(共1张) :
《西铭》的天人纲领
《西铭》的作者是北宋大儒张载,篇幅仅百余字,但却是一篇有关天人之道的具有纲领性的著作。从程颢、程颐开始,后代儒者大多极力推崇这篇文章,认为有了它就可以省却许多言语。《西铭》第一段从“乾称父”到“天地之帅,吾其性”,明确了人在天地间的地位,认为宇宙好比一个大家庭,乾、坤是其中的父、母,人好比其中的儿女,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人应该担负一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从这个前提出发,就可推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以及以下各种说法。从文法上说,这篇当中关键性的字眼是两个代名词,“吾”与“其”,“吾”是作为人类之一员的个人,“其”指乾坤、天地。这个前提代表一种对于宇宙的态度。从这个态度出发,就可见作为人类一员的“吾”所做的一切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事,都与“其”有关,因此就有一种超道德的意义。从这个态度出发,也可见作为人类一员的“吾”的遭遇的顺逆,幸运与不幸,也都有一种超社会的意义。从这种意义,《西铭》可以得出结论说:“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活着时,我就做我该做的事;对于死亡,我坦然处之,视如安息。人类关于生死这样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西铭》并不是在讨论宇宙的本体究竟是什么,它只是表达人对于宇宙的一种态度;它所说的不是关于宇宙构成的一种理论,而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张载是希望人能扩大心怀,心怀广大就能和天下万事万物合为一体。他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见,天地之心是人所立的。人心的特殊表现是知觉灵明,人的知觉灵明就是天地的知觉灵明。天地之道之所以长久不衰,是因为“诚”。而仁人孝子如何来符合天道,如何亲身实践天道的“诚”呢,无非就是在仁、孝方面永不懈殆而已。古代的君子都把“诚”作为最可宝贵的。这也就是说,仁孝之类还不是最根本的,只是天道之“诚”的某种具体表现天地之间还有着超社会、超道德的意义。一个人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他的精神境界就不是道德境界,而是天地境界了。过去时代的圣人就是有这种境界的,这需要继承,而千秋万世的太平康乐也就在于把这种天地之道、圣人之学付诸实践而已。张载不仅讲了精神境界,而且把这种精神境界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需要道教所谓的“长生”,也不需要佛教论证“无生”,它只要求在不足百年的有生之年,人尽到自己作为宇宙的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应负的责任和义务。而责任和义务二者虽被分开来说,但其实一个人并不需要做两种事,对于把握了天地之道的人来说,责任和义务是统一的。



更多同类【文史百科】......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