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对终极问题的求索
1998-06

《天问》是战国后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关于天问的寓义,传统的看法是问天,即对天发问,因为天尊而不可问,故叫天问。在这首长诗中,诗人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到宇宙起源、天地万物、人神史话等众多领域。诗人以诗化的语言对宇宙的起源、生成等终极性问题进行了哲学探索。
古代先民自人文意识觉醒之后,就不断地对宇宙的终极问题进行哲学思索。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的起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传》则把宇宙的原始状态称为太极,认为天地未分时是混沌一气,太极生出天地两仪,天地阴阳又生出万物。战国后期的黄老之学在宇宙终极问题上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论。可以说,对宇宙问题的探索已成了当时哲学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老子一派的道论,不是归结为无生有,就是导向气一元论,而《易》的太极又是从何而来?对终极性问题的这种思索使思维带上了一定的臆测成分。对宇宙终极问题的普遍关注,自然也引起了诗人的种种奇思妙想。诗人屈原以提问的形式问道:远古开端的情况,是谁传述下来的?上天下地没有形成时,根据什么去考查它?昼夜不分而混沌一片,谁能清楚地认识它?元气充满宇宙,弥漫四方而没有形状,又怎么能够辨别明白?昼夜交替不休的缘由是什么?阴阳二气结合产生了万物,哪是本原,哪是演化?天高有九层,是谁营造得那样高?天的轴承联结在什么地方?旋转的天轴又插在什么地方?八根擎天大柱立在什么地方?大地的东南角为何又倾塌了?九层天的边缘,安置在哪里,连接着什么?天有多少曲度,地有多少角落?谁知道它们的度数多少?天地会合在什么地方?天有十二区是怎么划分出来的?太阳、月亮怎么挂在天上的?群星为何又安放得牢稳?……屈原的提问,始终从何为原因、何为根据上入手,这种追根究底式的发问,使天命论者和神秘论者无法回答。从诗人尖锐的提问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宇宙起源问题所持的唯物主义见解。诗人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物质性的气,阴阳二气是一切变化的动因。宇宙的原始状态是混沌一气,由于阴阳二气的对立、转化,才形成了天地万物。在诗人看来,宇宙是自然生成的,并不是由谁来创造的,这也是诗人提出一系列质问的总依据。
诗人在他的其他的创作中,对终极性问题有着与此大致相同的理解,曾说宇宙浩浩渺渺而无边无际,阴阳二气恍恍惚惚无形无影,最细微的声音可以感觉到,但最细小的物质却不能由谁来创造。总之,诗人理解的宇宙是物质的实体,无论是宏观的宇宙,还是微观的细微物质,都是一种自然的客观存在,人可以感触它,却不能创造它,也不能消灭它,甚至不能度量和操纵它。这后面一点反映了当时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的低下及科技水平的落后。《天问》对宇宙终极问题的唯物主义思索,对以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荀子的《天论》,东汉王充《论衡》中的《谈天》、《说日》,唐代柳宗元的《天对》、《天说》,刘禹锡的《天论》,宋代朱熹《天问注》,明代王廷相的《答天问》,直到明清之际王夫之对天理论作出的总批判,都可以看到《天问》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更多同类【文史百科】......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