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道教老学史 > 正文

二、《老子》与道经创制
道教老学史

李养正先生曾指出,道教积累经书逾万卷,其中重要经书,不是托言太上老君“降授”,便是引老君“道德”之言而演说神仙之道。笼统地说,道教所宣扬之义理,无一不与《老子》在形式上及内在思想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道藏》绝大部分经书无不或多或少依附《道德经》自尊其教。”[1]
这里先谈谈《老子中经》。《老子中经》应是一部成书很早的道经,见于《云笈七签》卷十八、十九,共55章。《正统道藏》改名为《太上老君中经》,收入太清部,内容与《老子中经》一致,可见明代《道藏》应该是沿用了《云笈七签》本。较早称引《老子中经》者有成书于刘宋时期的道经《三天内解经》,其曰:“老子知周祚当衰……辞周而去。至关乘青牛车,与尹喜相遇。授喜上、下、中经:《中经》一卷、五千文二卷,合三卷。喜受此书,其道得成。”《中经》即《老子中经》,当然,该书肯定不是老子所著,而是出于道士之借托,这一点《老子中经》本文讲得很清楚,如该书第51章云:“经曰:心为虚,肾为元。虚气以青上为天,元气以宁下为地,入于太渊。……魂魄以去,主人寂寂,故伯脉尽即气绝,气绝即死矣。是以为道者不可不存其神,养其根,益其气。兆汝弩力,弩力将去矣。真人得道,万八千岁一会;道士得道,千岁一会,故作《中经》,以遗后世。本上皇藏之金匮,道人得千金勿传出也。”修道有诸多方法,而道士得道,则作《中经》。
《云笈七签》所收《老子中经》下有一注解:“一名《珠宫玉历》”。可见《老子中经》又名《珠宫玉历》,陈国符在他的《道藏源流考》中指出,《抱朴子》第十九《遐览》篇著录的《老君玉历真经》应该就是《老子中经》,那么《老子中经》的成书年代便早于《抱朴子》[2]。又据法国道教学者施舟人的考证,《太上灵宝五符序》也引用过《老子中经》,《五符序》第一卷有一段“食日月精之道”,完全是从《老子中经》第三十四、三十五章抄过来的。由于《五符序》是早于《抱朴子》的书,在三国时代大概就已出现[3],因此,至少可以将《老子中经》的年代推到三国以前,故《老子中经》应为东汉时代的作品[4]。我们赞同施舟人的观点,所以《老子中经》应是早期道教人士依托《老子》创制的一部道经。
《老子中经》内容十分独特,有些地方理解起来相当困难,但主要内容有二,即宣扬神仙信仰和阐发修道之术。
《老子中经》55章,每章均冠以“神仙”名。书中记载了大量的神灵,有的为道教固有之神如“上上太一”和“太上道君”,还有许多是神话中为人熟知的仙人,如赤松子、西王母、彭祖、王子乔、风伯、雨师、雷公、土公、九天丈人、五岳之神等等。最高之神为“上上太一”,被称为“第一神仙”:
经曰:上上太一者,道之父也,天地之先也。乃在九天之上,太清之中,八冥之外,细微之内,吾不知其名也,元气是耳。其神人头鸟身,状如雄鸡,凤凰五色,珠衣玄黄。正在兆头上,去兆身九尺,常在紫云之中华盖之下住。兆见之言曰:上上太一道君,曾孙小兆王甲洁志好道,愿得长生。
这位“上上太一”外貌为人头鸟身,在天地之先即已存在。而仅次于“上上太一”的神是“无极太上元君”,即“太上道君”,为“上上太一”之子,《中经》称之为第二神仙,依此类推,后面便是第三神仙“东王父”、第四神仙“西王母”,等等,《老子中经》由是建构了一个神仙的世界。
至于修道之术,重点是内修,而对存思等内养之术叙述尤为详尽,如该书“第五神仙”:
道君者,一也;皇天上帝中极北辰中央星是也。乃在九天之上,万丈之巅,太渊紫房宫中。衣五色之衣,冠九德之冠,上有太清元气,云曜五色。……人亦有之,在紫房宫中华盖之下,元贵乡平乐里,姓陵阳,字子明。身黄色,长九分,衣五色珠衣,冠九德之冠。思之长三寸,正在紫房宫中华盖之下。……乘云气珠玉之车,骖驾九极之马,时乘六龙以御天下。子常思之,以八节之日,及晦朔日,日暮夜半时祝曰:“天灵节荣,真人王甲愿得长生,太玄之一,守某甲身形,五藏君候,愿长安宁。”
先描述宇宙之神,而每一个外界之神都在人体内有一对应部位,并有相对应之神灵,修道者可以依此进行各种存思活动。又如该书“第二十六神仙”:
子欲为道,当先历藏,皆见其神,乃有信。有信之积,神自告之也。先念天灵君,天灵君青身白头,正在眉间,思之三日,即见其神。念玄膺,状正赤生光,念咽喉中正白,如银环十二重,凡三日念遍。乃念肺色正白,名曰鸿鸿,七日。念心色正赤,名曰呴呴,九日。念肝色正青,名曰蓝蓝,三日。念胆色正青,名曰护护,三日。念脾色正黄,名曰俾俾,五日。念胃色正黄,名曰旦旦,五日。……念两脾,一作,左右脾内各有一玉女,衣绛帔襦、青裙,正立两 上,三日。念两足下各有一人,正白,三日。念为道竟矣。不出静室,辞庶俗,赴清虚,先斋戒,节饮食,乃依道而思之。
此章对人体全身各部位的存思方法都讲得很具体,实为道教内修之重要法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中经》还认为服食金丹在修道成仙过程中有特殊意义,如“第五十五神仙”说:“兆汝审欲神仙,当先服还丹金液,存神,即时仙矣,上为真人。兆汝不服神丹金液,当自苦耳。”可以看出,《老子中经》主张服丹与内炼相结合的修道成仙之术,实奠定了以后道教修养方法的基本格局。
下面再谈谈早期道教的另一部重要经典《西升经》。该书作者不详,但与楼观道派关系密切,李养正先生认为此书乃楼观道士梁谌所作[5]。因成书于东晋初年的《正诬论》已引述其中的文字,葛洪《神仙传》亦提及此书,故《西升经》的成书年代大约在魏晋之际。该书现存的版本有两种,一为北宋陈景元的《西升经集注》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一为宋徽宗注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二者均分为三十九章,文字略有不同。
《西升经》虽有化胡的思想,但其主体内容乃是通过援引老子思想以阐发道教哲理,“为道教阐发《道德经》要义之作”[6]。所以陈景元说此经“其微言奥旨,出入五千文之间”[7],宋徽宗也在《西升经集注》序中称该书大旨“以得一为要妙,以飞升为余事”、“盖与五千言相为表里”。其主要思想有二:
首先,该经沿袭《老子》之道论并加以发挥。认为“道”广大悉备,包裹天地,陶育万物,制御一切。且不终不始,万世不绝。“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万物不自知,道自居之”[8],万物皆秉道而生,而道化生万物之后,又成为万物存在的依据。道与人的关系同样如此:“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道去人死,水干鱼终。”[9]人的生命存在,同样是由于道的作用。《西升经》强调了“自然”的特殊地位,多次明确提出“自然”是道最重要最根本的性质,如云:
古之为道者,莫不由自然。[10]
告以道要,云道自然。[11]
自然者,道之根本也。[12]

显然,这是对老子思想的正确把握。《西升经》对气也很重视。如云:“合会地水火风,四时气往缘;气为生者地,聚合凝稍坚”[13];又云:“气下,化生于万物,而形各异焉。”[14]把气视为道生万物的中介,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其次,在养生思想上,坚持《道德经》修养本旨,以主静养神为主。李养正先生指出:“《老子西升经》便是楼观道用老子之道解说炼形之术,亦即提高到理论上演说长生之道,开始由只讲炼形而转向义理化探讨的标志。”[15]所谓义理化的探讨,即是由炼形到养神的转变。《西升经》主张养生以静,如《寂意章》云:“吾道淡泊寂,意死者,生静而复命也。”对这句话,宋徽宗有一注解:“淡则不与物交,泊则静止不流,道之真也。体道者,在于形如槁木,心若死灰,内静其意,归于寂定,而无以生为。故尔以其不自生,故形生而不敞,皆谓复命之常也。”应该说,宋徽宗还是较好地把握住了《西升经》的意思。老子主静,《西升经》对这一思想当然有所继承。同时,《西升经》突出了养神的思想,《神生章》云:“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由于形神是相依相须、不可偏废的,所以,要想炼形,必须养神,只有“形神俱妙”才为“摄养之上乘”,正所谓“形神合同,固能长久”。
《西升经》最后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属天地”[16]的名言,揭示了道教生命哲学的主题,亦是对老子思想的弘扬。
《太上老君内观经》也是一部与《老子》关系密切的道经,这点卢国龙已经有所揭示:“《内观经》和《定观经》,性质与《西升经》相似,都是以道经的形式敷阐《老子》的著作。”[17]此书《云笈七签》卷十七收入,又见于《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作者不详。据元朱象先《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称:隋陕西楼观派道士田仕文,于隋开皇七年(587)披度为道士,“师华阳子,受《内观》、《定观》真诀”。华阳子为北周道士韦节的道号,而所受《内观》真诀应该就是《太上老君内观经》,由此可见,《内观经》乃南北朝时期的道经,故唐初道士张万福所撰《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对此经已有引述。
该经托老君阐发内观之道,乃是对老子养生之道的发挥。如:
老君曰:“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所以言生死者,属形不属道也。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
老君曰:“道贵长存,保神固根。精气不散,纯白不分。形神合道,飞升昆仑。先天以生,后天以存。出入无间,不由其门。吹阴煦阳,制魄拘魂。亿岁眷属,千载子孙。黄尘四起,骑羊真人。金堂玉室,送故迎新。”
老君曰:“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而不失,身常存也。”

《老子》第58章明确指出其道乃“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内观经》正是抓住这一点大加发挥。因为道是超越生死的,所以如果修道者能够从知道、信道、行道、得道直至守道不失,长存己身,则足可长生久视。《内观经》进而指出,要做到生道合一,成为神仙的关键则在于修心,故曰:
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
所以言虚心者,遣其实也;无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动也;安心者,使不危也;静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浊也;净心者,使不秽也。此皆以有,令使除也。四见者,心直者,不反复也。心平者,无高低也。心明者,无暗昧也。心通者,无窒碍也。此皆本自照者也。粗言数语,余可思也。

修道即修心,修心即修道,此种思想反映了道教之修道旨趣到南北朝时期已发生了一些变化,超越生死除了服食金丹大药以外,还可以有其他的途径,那就是“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则道降,道降则心通”[18]
最后略谈一下《老子变化经》。该经不载于《道藏》,今敦煌道经中存有残卷,编号S2295,存经文95行,宣扬老子历代变化身形名号,降为帝王之师。大渊忍尔等日本学者认为此经系汉末道士所造,王卡则认为出于南北朝[19]

科普知识
心理健康 优生优育 休闲旅游 健身美容 饮食健康 人与自然 地球家园 海洋技术 科海拾贝 科学之迷 科技前沿 科技史话 科幻未来 神话传说 童话故事 致富指南 农用物资 生物技术 畜牧兽医 园林花卉 特产养殖 营养早餐 减肥晚餐 晚餐食谱 营养晚餐 减肥中餐 中餐文化 中餐菜谱 中餐营养 健康早餐 减肥早餐 早餐食谱 晚餐禁忌 宝石鉴定 安全生产 安装钳工 钣金技术 宝石观察 焙烤工业 变性淀粉 插花技能 车工技术 道路工程 低压电器 电气工程 电气设备 电网工程 电源技术 电站工程 淀粉科学 调味配方 发电节能 防水材料 飞机飞行 服装生产 钢铁材料 工程建设 工业工程 公路工程 管道工程 罐头工业 国际组织 国家电网 华北电网 火电工程 货运物流 机床设计 机电工程 机修钳工 基本资料 家用电器 建设工程 节约用电 金银技术 金属材料 连续铸钢 轮机工程 奶牛养殖 农村电工 配电技术 皮革工业 啤酒工业 苹果产业 钳工简明 青工车工 青年审美 肉类工业 入侵检测 食品科学 世界修船 兽医兽药 水下工程 税收制度 通信设备 统计公文 土木工程 维修电工 味精工业 文物鉴赏 物业电工 铣工计算 线损管理 鞋楦设计 烟草工业 盐业产品 冶金产品 液压技术 印刷科技 用电管理 油墨技术 轧钢技术 粘接技术 照明设计 制浆造纸 土元养殖 兔场疾病 外国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