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美学与艺术理论 > 正文

原典选读:[俄]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节选)
美学与艺术理论

《什么是艺术》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出版于1898年,是其多年来思考艺术问 题的一次总结,系统而集中地表述了托尔斯泰立足平民意识和宗教意识来认识、评价 艺术的情感性的观点。由于沙皇政府的文化专制,该书最初只能以英文版面世,迟至 1909年俄文版才得以出版。最早的中文译本是耿济之所译,书名译为《艺术论》,1921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为了准确地给艺术下定义,首先应该不再把艺术看作享乐的工具,而把它看作人 类生活的条件之一。对艺术采取这样的看法之后,我们就不可能不看到,艺术是人与 人相互交际的手段之一。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能使接受的人跟已经创造了艺术或正在创造艺术的人之间 发生某种联系,而且也跟所有那些与他同时在接受、在他以前接受过或在他以后将要 接受同一艺术印象的人们之间发生某种联系。
正如传达出人们的思想和经验的语言是人们团结一致的手段,艺术的作用也是这 样。不过艺术这种交际手段和语言有所不同:一个人用语言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另一 个人,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
……
各种各样的感情,非常强烈的或者非常微弱的,很有意义的或者微不足道的,非常 坏的或者非常好的,只要它们感染读者、观众、听众,就都是艺术的对象。戏剧中所表 达的自我牺牲以及对命运或上帝的顺从的感情,或者小说中所描写的情人的狂喜的感 情,或者图画中所描绘的淫荡的感情,或者庄严的进行曲中所表达的爽朗的感情,或者 舞蹈所引起的愉快的感情,或者可笑的逸事所引起的幽默的感情,或者描写晚景的风 景画或催眠曲所传达的宁静的感情——这一切都是艺术。
观众或听众一旦感染到创作者体验过的感情,这就是艺术。
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 彩、音响和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 是艺术活动。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些外在的符号有意识地把自 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艺术不像形而上学者所说的是某种神秘的观念、美或上帝的表现,不像生理美学 者所说的是人们借以消耗过剩精力的游戏,不是情绪通过外在符号的表达,不是使人 愉快的事物所产生的结果,主要的——不是享乐,而是生活中以及向个人和全人类的 幸福迈进的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人们互相交际的一种手段,它把人们在同样的感情中结 成一体。
……
自从上层阶级的人对教会基督教失去信仰之后,美,换言之,从艺术中得到的享受 就成了测定艺术好坏的标准。根据这种对艺术的看法,在上层阶级中自然就有人编出 一套证明这种理解是正确的美学理论,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表现美。
……
美学的理论和这门科学的名称产生于大约一百五十年前的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富 裕阶级,同时在不同的民族:意大利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中间产生。它的奠基 者,它的创始人,亦即使它具有科学的、理论的形式的人,是鲍姆加登。
……
善、美、真被放在同一高度上,而且这三个概念都被认为是基本的、形而上学的。 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善是我们生活中永久的、最高的目的。不过我们怎样理解善,我们的生活总是竭 力向往善的,换言之,总是竭力向往上帝。
善实际上是一个形而上学地构成我们意识的本质而不能用理性来测定的基本 概念。
善是任何人不能判断的,但是善能判断其他一切。
而美呢,如果我们不想卖弄词藻,就我们所理解的来说的话,美只不过是使我们喜 欢的东西。
美的概念不但跟善不相符合,而且毋宁说是相反,因为善往往跟癖好的克制相符 合,而美则是我们的一切癖好的基础。
我们越是醉心于美,我们就跟善离得越远。我知道关于这一问题人们总是这样 说,美有道德的美和精神的美。但这不过是玩弄文字而已,因为所谓精神的美和道德 的美,意思无非就是指善。精神的美,或善,往往不但跟美的平常的意义不相符合,而 且跟它相反。
……
欧洲世界的上层阶级失去信仰所引起的结果是,代替了那种目的在于传达从宗教 意识中产生的、人类所能达及的崇高感情的艺术活动,出现了另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的 目的在于给某一特定圈子里的人以最大的享乐。于是,从艺术的整个广大的领域中, 就有给某一圈子的人以享乐的那一部分分化出来,开始被人称为艺术。
且不谈不配称为重要艺术的那一部分从整个艺术领域中分化出来并被认为重要 艺术这一事实给欧洲社会带来的道德上的后果,这种对艺术的曲解削弱了艺术,而且 几乎连艺术本身也给毁了。这一方面的第一种后果是,艺术失去了它所固有的无限多 样和深刻的宗教内容;第二种后果是,由于它只顾及一个小圈子里的人,于是失去了形 式的美,变得矫揉造作、暧昧不清了;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后果是,它不再是真挚 的,而变成虚构的、偏重理性的了。
……
在我们的社会里,艺术已经被歪曲到如此的程度,以致不仅坏的艺术开始被认作 好的,而且什么是艺术这样的概念都没有了。因此,为了谈论我们这个社会里的艺术, 首先必须要把真艺术与伪艺术区分开来。
区分真艺术与伪艺术,有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即艺术的感染力。如果一个人读 了、听了或看了另一个人的作品,不必自己作一番努力,也毫不改变自己的处境,就能 体验到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把他跟这另一个人结合在一起,也跟其他与他同样领会这 艺术作品的人们结合在一起,那么唤起这样的心情的那个作品就是艺术品。如果一个 作品不能在人心唤起一种跟所有其他感情全然不同的欢乐的感情,不能使这个人在心 灵上跟另一个人(作者)和领会同一艺术作品的另一些人(听众和观众)相一致,那么, 无论这一作品多么诗意,多么像真正的艺术品,多么打动人心或多么有趣,它仍然不是 一个艺术品。
的确,这种标志是内在的标志,那些忘掉了真正的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而向艺术期 待某种全然不同的东西的人(在我们的社会里,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可能以为他 们在欣赏赝品时所体验的那种得到消遣的感觉和略微激动的感觉就是美的感觉。虽 然我们不可能使这些人改变信念,正像我们不可能使一个患色盲的人相信绿色并非红 色一样,但这个标志对于那些艺术感并未受到歪曲和并未衰退的人说来总是十分明确 的,它能清楚地把艺术所引起的感觉跟其他感觉区分开来。
这种感觉的主要特点在于,感受者跟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 觉得那个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 表达的一切正是他早已想表达的。真正的艺术品做到了在感受者的意识中消除他跟 艺术家之间的界限,不仅仅是他跟艺术家之间的,而且也是他跟所有领会同一艺术作 品的人之间的界限。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这样把个人从离群和孤单的境 地中解脱出来,就在于这样使个人跟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
如果一个人体验到这种感情,受到作者所处的心情的感染,并感觉到自己跟其他 的人融合在一起,那么唤起这种心情的东西便是艺术;没有这种感染,没有这种跟作者 的融合以及领会同一作品的人们的融合,就没有艺术。不但感染力是艺术的一个肯定 无疑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衡量艺术的价值的唯一标准。
感染越是深,则艺术越是优秀——这里的艺术并不是就其内容而言的,换言之,不 问它所传达的感情价值如何。
艺术感染程度的深浅取决于下列三个条件:一)所传达的感情具有多大的独特 性;二)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清晰;三)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如何,换言之,艺术家自己对 他所传达的那种感情的体验有多强烈。
所传达的感情越是独特,这种感情对感受者的影响就越是强烈。感受者被移入的 心情越是独特,他所享受到的快乐就越大,因此也就越是容易而且越是彻底地融合在 这种感情里。
感情的清晰的表达也有助于感染,因为感情(这种感情对感受者说来像是早就熟 悉并早就在体验着的,到现在才找到了表达)表达得越是清楚,感受者在自己的意识 中跟作者融合时得到的快感就越大。
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对艺术感染力大小的影响比什么都大。观众、听众和读者一旦 感觉到艺术家自己也被自己的作品所感染,他的写作、歌唱和演奏是为了他自己,而不 单是为了影响别人,那么艺术家的这种心情就感染了感受者。相反地,观众、读者和听 众一旦感到作者的写作、歌唱和演奏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感受者,作者自己并 未体验到他要表达的那种感情,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反感。最独特、最新颖的感情和最 巧妙的技术不但不能造成任何印象,反而会引起反感。
我说艺术的感染力和价值取决于三个条件,而实际上只取决于最后一个条件,就 是艺术家内心感到有一个要求,要表达出自己要传达的感情。这个条件包括第一个条 件,因为如果艺术家很真挚,那么他就会把感情表达得像他体验到的那样。可是因为 每个人都跟其他人不相似,所以他的这种感情对其他任何人说来都将是独特的。艺术 家越是从心灵深处汲取感情,感情越是诚恳、真挚,那么它就越是独特。而这种真挚就 能使艺术家为他所要传达的感情找到清晰的表达。
因此第三个条件——真挚是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一个。这个条件在民间艺术中 经常存在着。正因为这样,民间艺术才会那样强烈地感动人。在我们上层阶级的这种 由于艺术家们要达到个人的、自私的或虚荣的目的而不断地产生出来的艺术中,这个 条件几乎完全不存在。
以上说的是区分艺术品与赝品的三个条件,根据这三个条件,还可以确定每一个 艺术作品的价值,作品的内容暂且撇开不谈。
如果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那么作品就不能算是艺术品,而只能算是赝品。如果 作品不表达出艺术家感情上的独特个性,因而没有一点特色,如果作品表达得不清楚, 使人难以理解,如果作品不是由于作者内心的要求而产生,那么它就不是艺术品。但 如果这三个条件都具备,即使在程度上并不深,那么它还是艺术品,虽然在质量上比较 差些。
三个条件,即独特、清晰和真挚,以各种不同的程度存在着,根据这种情况,可以确 定艺术作品的价值,不涉及其内容。对一切艺术作品,可按照第一、第二或第三个条件 存在的程度来评定其价值。在一个作品中,所传达的感情的独特性占着优势。在另一 个作品中,表达的情绪占着优势。在第三个作品中,真挚占着优势。在第四个作品中, 有真挚和独特性,但是缺乏清晰。在第五个作品中,有独特性和清晰,但是不够真挚, 以及其他等等。有各种可能的程度和各种可能的结合。
艺术和非艺术就是这样区别的,艺术(不涉及内容,换言之,不管它传达好的感情 还是坏的感情)的价值就是这样确定的。
但是就内容而言,艺术的好坏是凭什么来确定的?
艺术跟语言都是交际的手段,因而也是求取进步的手段,换言之,是人类前进到完 善的手段。语言使眼前活着的几代人能够知道前辈以及当代的优秀先进人物凭经验 和思索而得之的一切,艺术使眼前活着的几代人能够体验到前人所体验过以及现今的 优秀先进人物所体验到的一切感情。正像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真正的、必要的知识 排挤并代替了错误的、不必要的知识一样,感情通过艺术而有同样的发展,即更为善良 的、为求取人类幸福更必需的感情,排挤了低级的、较不善良的、对求取人类幸福较不 需要的感情。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此。所以就其内容而言,艺术越是能完成这个使命就 越是优秀,而越是不能完成这个使命就越是低劣。
对种种感情的评价,即承认这些或那些感情是比较善良的或比较不善良的,换句 话说,对人类的幸福是比较需要或比较不需要的,则是根据某个时代的宗教意识而得 出的。
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每一个既定的人类社会,都有一种只有这个社会的 人才可能有的对生活意义的崇高的理解,它确定了这个社会多努力争取的崇高的幸 福。这种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就是该时期、该社会中的宗教意识。这宗教仪式通常总是 由社会中一些先进人物清晰地表达出来,而且为所有的人或多或少地感觉到的。在每 一个社会里都有这样一种与其表达方式相适应的宗教意识。如果我们觉得在社会里 似乎不存在宗教意识,那么这不是因为宗教意识实际上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不想看 到它。我们之所以常常不想看到它,是因为它揭露了我们的跟它相抵触的生活。
一个社会的宗教意识正好像流动的河水的方向一样。如果河水在流动,那么它一 定有一个流动的方向。如果社会是生气蓬勃的,那么一定有一种宗教意识指示出一个 方向,让这个社会里所有的人按照这个方向或多或少有意识地向前迈进。
因此,不论在过去或现在,每个社会里都有一种宗教意识。艺术所表达的感情的 好坏都是根据这种宗教意识加以评定的。也只有根据一个时代的宗教意识去从各个 艺术领域中选拔那些传达出把该时代的宗教意识体现在生活中的那种感情的作品。 这样的艺术总是得到高度的重视和鼓励。而传达由过去的宗教意识所产生的感情的 艺术则是落后的、过时的,这样的艺术总是被斥责和轻视。……
当代的宗教意识,就其最普遍和实际的应用而论,是意识到我们的幸福(物质上 的和精神上的,个人的和集体的,暂时的和永久的)在于全人类的兄弟般的共同生活, 在于我们相互之间的友爱的团结。这个意识不但由基督和过去的一切优秀人物表达 出来,不但被当代的优秀人物用各种形式从各个方面加以重述,而且它已经是人类的 整个繁复工作的引导线,这一繁复工作一方面在于消灭妨碍人类团结的物质上和精神 上的障碍,另一方面在于规定全人类的共同原则,这些原则能够而且必然会把全世界 的人友爱地团结成为一体。我们应该根据这个意识来评判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其 中包括我们的艺术——我们从艺术的各个领域中选拔出传达由这个宗教意识产生的 感情的作品,高度重视和鼓励这种艺术,驳斥跟这个意识相抵触的作品,而且不把并无 意义的其余的艺术说成是有意义的。
……
只有通过这样的检查,我们才可能从许许多多在我们社会里称之为艺术的作品中 选拔出作为真正的、重要而且必需的精神粮食的作品,使它们有别于我们周围的一切 有害而无益的艺术和艺术的模仿物。只有通过这样的检查,我们才可能避免有害的艺 术所引起的毁灭性后果,并受到真正的好艺术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一个人或人类的 精神生活是有益的和必不可少的,这也就是艺术的使命。
[出处]:列夫·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M]//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十四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71-174,184,187-190,196-197,272-279,293.

英文选读


……
How are we to decide what is good or bad in the subject matter of art?
Art,like speech,is means of communication,and therefore of progress,i.e.,of the movement of humanity forward toward perfection. Speech renders accessible to men of the latest generations all the knowledge discovered by the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both of preceding generations and of the best and foremost men of their own times; art renders accessible to men of the latest generations all the feelings experienced by their predecessors,and those also which are being felt by their best and foremost contemporaries. And as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proceeds by truer and more necessary knowledge,dislodging and replacing what is mistaken and unnecessary,so the evolution of feeling proceeds through art—feelings less kind and less needful for the well-being of mankind are replaced by others kinder and more needful for that end. That is the purpose of art. And,speaking now of its subject matter,the more art fulfills that purpose the better the art,and the less it fulfills it,the worse the art.
And the appraisement of feelings(i. e.,the acknowledgement of these or those feelings as being more or less good,more or less necessary for the well-being of mankind) is made by the religious perception of the age.
In every period of history,and in every human society,there exist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life which represents the highest level to which men of that society have attained,an understanding defining the highest good at which that society aims. And this understanding is the religious perception of the given time and society. And this religious perception is always clearly expressed by some advanced men,and more or less vividly perceiv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Such a religious perception and its corresponding expression exists always in every society. If it appears to us that in our society there is no religious perception,this is not because there really is none,but only because we do not want to see it. And we often wish not to see it because it exposes the fact that our life is inconsistent with that religious perception.
Religious perception in a society is like the direction of a flowing river. If the river flows at all,it must have a direction. If a society lives,there must be a religious perception indicating the direction in which,more or less consciously,all its members tend.
And so there always has been,and there is,a religious perception in every society. And it is by the standard of this religious perception that the feelings transmitted by art have always been estimated. Only on the basis of this religious perception of their age have men always chosen from the endlessly varied spheres of art that art which transmitted feelings making religious perception operative in actual life. And such art has always been highly valued and encouraged,while art transmitting feelings already outlived,flowing from the antiquated religious perception of a former age,has always been condemned and despised. ...
[出处]: Dabney Townsend,ed. Aesthetics: Classic Reading from Western Tradition. 汤森德.美学经 典选读[M].英文影印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09-210.

科普知识
心理健康 优生优育 休闲旅游 健身美容 饮食健康 人与自然 地球家园 海洋技术 科海拾贝 科学之迷 科技前沿 科技史话 科幻未来 神话传说 童话故事 致富指南 农用物资 生物技术 畜牧兽医 园林花卉 特产养殖 营养早餐 减肥晚餐 晚餐食谱 营养晚餐 减肥中餐 中餐文化 中餐菜谱 中餐营养 健康早餐 减肥早餐 早餐食谱 晚餐禁忌 宝石鉴定 安全生产 安装钳工 钣金技术 宝石观察 焙烤工业 变性淀粉 插花技能 车工技术 道路工程 低压电器 电气工程 电气设备 电网工程 电源技术 电站工程 淀粉科学 调味配方 发电节能 防水材料 飞机飞行 服装生产 钢铁材料 工程建设 工业工程 公路工程 管道工程 罐头工业 国际组织 国家电网 华北电网 火电工程 货运物流 机床设计 机电工程 机修钳工 基本资料 家用电器 建设工程 节约用电 金银技术 金属材料 连续铸钢 轮机工程 奶牛养殖 农村电工 配电技术 皮革工业 啤酒工业 苹果产业 钳工简明 青工车工 青年审美 肉类工业 入侵检测 食品科学 世界修船 兽医兽药 水下工程 税收制度 通信设备 统计公文 土木工程 维修电工 味精工业 文物鉴赏 物业电工 铣工计算 线损管理 鞋楦设计 烟草工业 盐业产品 冶金产品 液压技术 印刷科技 用电管理 油墨技术 轧钢技术 粘接技术 照明设计 制浆造纸 土元养殖 兔场疾病 外国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