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 南京城市 > 正文

第十章 民国建都与《首都计划》
南京城市

清宣统三年(一九一一),辛亥革命爆发,十二月,革命军攻占南京城。一九一二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废江宁府及所属上元、江宁二县,改置南京府,作为中华民国首都。临时大总统办公室设在两江总督署煦园西花厅。中华民国不但是中华大地上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也是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它所代表的,已是一种有别于封建王朝的全新社会的开创。所以,民国建都,绝不是在南京历代建都史上,再加上一个简单的量,而是增添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质。
时仅三个月,孙中山辞职,临时政府北迁。次年南京府改为江宁县;一九一四年复改为金陵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南京多次遭受劫难。一九一三年九月张勋、冯国璋等部北洋军先抢后烧,南京城被洗劫一空,下关商埠竟成焦土。一九二四年,直系军阀齐燮元纵兵掠城,大功坊被烧,城南商铺、民居被抢掠。


火灾后的下关


这一阶段中,工业、教育等事业陆续有所发展,市政建设进展缓慢。下关地区垫地筑路、开海陵门以便交通,对商埠发展促进较大。一九一五年前后用以工代赈方式拆除明故宫内驻防城城墙,是带有消除清朝统治痕迹的社会事件,没有引起任何社会反响,并导致明宫城城墙亦被拆毁,使这一遗址自此失去了保护的屏障。
一九一八年拆除闲置数年的贡院,改造为商肆,使夫子庙地区的商业空间扩大,更趋繁荣。当年秦淮河两岸皆河房,商家或酒店、茶楼,都是临街与临河两面开门窗,有阶梯或挑台直达水面,与秦淮河中的画舫互动便利。在店中可观河景,在船上可观店景;店里的客人随时可以下船,船上的客人随时可以进店。秦淮画舫,桨声灯影,其醉人之处正在于此。河房建筑也就趋时追新,民国年间,河房多有改传统风貌为西洋形式的。


民国年间的夫子庙河房


直到二十世纪中叶,十里秦淮两岸河房尚多;八十年代以来,从夫子庙改造到“老城区改造”,河房几乎全军覆灭。有些建筑界的人士,都已弄不清河房的形式,更不用说它的源起了。现在沿河建筑临水一面一律封死,粉成白壁,作画舫游的客人,也就无从领略当年的风情趣味了。
一九二六年中山陵的设计与建造,则是最重要的一项建设工程,不但直接影响到南京东郊地区的发展趋势,而且也影响到城市干道走向和格局变化。这一点在后文再详谈。
一九二七年三月,国民革命军光复南京。四月十八日,南京被定为中华民国首都,国民政府设在原两江总督府署内;定南京市为特别市,市政府设在夫子庙贡院旧址。南京不仅是江南的商业、手工业中心,文化教育中心,而且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作为一个现代民主国家的首都,南京的规划建设,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都城的规划建设。此后十年,是南京城市建设成就最为显著的时期,全市人口也增加到百万以上。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城,南京三十万民众惨遭屠戮,城内大片繁华商区和稠密民居被焚毁,经济建设停滞,人口锐减。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人口一度增加到一百三十一万人。不久内战爆发,金融崩溃,社会急剧动荡。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国民政府弃城溃逃,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民国定都期间,南京市下属区划曾有数次变化。初设八个功能区,一九二九年八月“推行自治”,改分为十二个自治区,一九三一年三月按居民户数划分为二十一个自治区;一九三三年三月改自治区为行政区划单位,根据城市各区域功能、历史状况和自然界线,划定为八个区,次年九月增为十一个区,抗战胜利后又增二区,一九四九年一月增至十五个区,其中市区八个,乡区七个。
民国年间,南京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进步,就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实施。这与世界性城市规划潮流的形成有关。当时所编制的南京城市规划不止一件,但对南京城市建设影响最为深刻、迄今仍不失研究意义的,则是一九二九年编制的《首都计划》。
孙中山先生在一九一八年写作的《实业计划》中,高度赞许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并提出了南京和浦口部分地区建设的原则性计划。孙先生以他一贯的浪漫主义情怀,建议“削去下关全市”以拓宽水道,将沿江码头移至江心洲,闭塞江心洲上游支流,形成天然港埠,并可在附近形成“工商业总汇”;他还设想建设过江隧道以加强南北交通联系。但孙先生重视民生,在一九一六年《建国方略》中,谈到住宅建设时,已提出自来水供应、设立电工厂、煤气工厂、蒸汽工厂以及民用电话等设施,还提出“只有进行住宅工业化生产,才能造出更廉价的住宅,两者互相关联,相辅相成”,萌发出住宅区规模化开发建设的设想。后人将孙先生的这些论述,称为“孙总理新建设计划”。


清末民初的繁华下关


然而此时,正是下关商埠日趋繁盛之际,削平下关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一九二〇年南京督办下关商埠局所编制的《南京北城区发展计划》,则从现实出发,力求顺应南京北城区用地的扩展趋势,并加强、改善下关新区与城南老城的联系。其中的“区域分配计划”,从功能分区的角度,将北城区分为住宅区、商业区、码头区、铁路站场、公园、公墓区、要塞区及混合区,对已经存在的用地状况进行了适当调整,以沿江地带为生产区,在玄武湖畔建住宅区,中间形成过渡区。这种土地分区使用的规划,实际上以主持者心目中的理想城市为目标,试图通过调整或重新分配土地用途,让各区承担不同现代城市功能,相互依存,而整合全市为一体。而同样作为规划主体的“干路计划”,设计了两条城市交通主干道,一条纵贯城区南北,以联系下关与城南老城区;一条为滨江大道,说明城市的对外交通联系也受到重视。城内次要干道,则在利用旧路网的同时添建新路,并规定了路幅宽度标准。
这一时期内,南京的现代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九二〇年,在原两江师范、南京高等师范旧址筹建国立东南大学;一九二三年,金陵女子大学迁入宁海路新校址,陈鹤琴先生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现代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实践,是南京侨乡华兴村的建设。因美国、加拿大等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掀起排华浪潮,数百位华侨集资,一九二二年在南京中华门外板桥镇购置土地一百二十公顷,兴建起仿欧美式的住宅七十余幢,村中房屋排列有序,道路宽阔,附属设施配套,归国华侨纷纷到此定居。


国立东南大学大门


一九二五年春,南京各界代表聚议现代市政建设问题,商定组建南京市政筹备处,并责成其制订《市政计划》。次年完成的综合性计划包括市区规划、交通计划、工业计划、商业计划、公园计划、名胜开发计划、住宅计划、教育计划、慈善公益计划、财政计划等十个方面。其中交通计划系在北城区“干路计划”的基础上调整而成,拟新辟与修整道路二十八条,总长为二百三十三里,路宽分为五级;城南老居民区道路则没有拓宽与调整计划。同时还提出了兴办环城电车、开辟城门以利交通、疏浚秦淮河、填筑下关江岸以兴商业等内容。工业用地仍安排在下关沿江一带。住宅计划中,拟将海陵门内三牌楼至双门楼、丰润门一带辟为住宅区,以“使下关住民移居城内”;在明皇城区域内建新住宅区,要求“一律规定图式,分配地段,辟路种树,合资建筑,以为住宅之模范”;对老城区住宅则暂不作改进打算。这种期望以新区示范而逐渐改变城市面貌的设计,也是当时的普遍做法。此外,还计划兴建五大公园与五大名胜,即利用明故宫遗迹建东城公园,利用贡院、夫子庙建南城公园,利用清凉山、随园、古林寺一带山水建西城公园,利用鼓楼、钟楼至北极阁、台城一带建北城公园,利用静海寺、三宿崖等建下关公园;以及建设秦淮河、莫愁湖、雨花台、玄武湖、燕子矶三台洞等五大名胜。《市政计划》并且考虑到实施手段及程序,对投资来源、施工人力与物力等都作了具体安排。
这份《市政计划》,可以说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基础的城市规划,也是第一个范围涉及南京全城的规划。规划的制定和内容,可以看出都有西方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其中首先值得关注的,是五大公园和五大名胜的提出,一方面,五大公园的范畴都很大,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城市空间状况;更重要的是,从二十一世纪的南京城市建设实践看,形成老城区内重要大块绿地的,也正是上述范畴,可见当时的规划理念是先进的,某些规划内容也是可行的。
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是规划首次提出了对城东明故宫区域的开发,一是利用故宫古迹修葺建设东城公园,一是在皇城区建新住宅区。宫城区与皇城区,大致可以午门为界划分,也就是午门以北为公园、午门以南建住宅。对于明故宫的核心区域,可算是全部加以保护的了。
由于时局变迁等原因,这份计划只取得了局部实施成果。城市整体面貌尚未因此发生重要的变化。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一九二七年底在明故宫西南部修建明故宫飞机场,是对南京古都风貌区现状的第一个重大改变。明故宫区域也是第一次被大规模改造占用。在此之前,一九一八年建成的省立公共体育场,一九二三年建成的第一公园,还算只侵入了明故宫区域的边缘。从实际功能考虑,飞机场选址于此,不能说没有道理。当时国民政府设于原两江总督府内,离其最近的空阔平坦之地,就是明故宫,汽车行驶其间只需几分钟。民国要人往来,即便捷又安全。在那个刚刚推翻帝制、接连粉碎复辟、以批判传统文化为时髦的年代,不会有人去考虑保护旧皇宫遗址的意义。一九一五年建立古物保存所,目的只是对零散文物和地面残余建筑进行保护,至于对明故宫全部遗址进行保护,可以说当时没有任何人具有这样的胸怀与眼光。客观地说,机场的范围,相当于今玄津桥以东、中山东路以南、御道街以西、明御河以北,虽大部在皇城之内,但尚在宫城之外;机场最初的设施就是一条土跑道和几间棚屋,大致与今天的瑞金路相吻合,跑道周边仍为农田与荒地,对于保护明故宫旧址的影响还不是太大。但重要的是,在人们的心目中,造成了一种对明故宫区域可以放手利用的趋向。
民国年间,南京城内先后建有三个飞机场,全都与明代军政遗址相重叠。一九一二年一月所建小营机场,一九三四年所建大校场机场,利用的是明代的军事场地。当时将飞机场建在城市内,也不是南京一个城市的现象,而是一种潮流。小营机场既无跑道,也无通讯设备,仅供试飞表演之用;且因飞机起降困难,在另辟明故宫机场后,即被废弃。一九三一年四月在大校场设立航空学校,一九三四年开辟为机场,成为国民政府唯一的空军基地,但仍供军民合用,长期只有一条土跑道。直到一九四七年,大校场机场才按国际民航组织B级标准修建跑道,长二千二百米,宽四十五米。
平心而论,修建飞机场肯定需要大片空阔场地。利用小营、大校场这样的军事场地,显然是当时代价最小的选择。
明故宫飞机场在一九二九年四月首次扩建,将土跑道拓展为八百米长的碎石路面跑道,同年八月开南京—上海民用航线,是南京民航之始。一九三六年十月再次扩建,将东南角的第一公园部分纳入其中,建成长四八九米、宽二十五米的滑行道,并装置了夜航灯光等设施。当时机场仅以铁丝网为界,走在中山东路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飞机起降。日寇侵占南京期间,明故宫机场也被日军所占用。一九三八年日军扩建机场,修筑滑行道和停机坪等,将第一公园全部占用。抗战胜利后,一九四七年一月国民政府成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将明故宫机场划归民航专用。同年六月再行扩建,跑道向南延展二百米,并新建候机室等设施。而机场周边,也就不断造起各式建筑。一九五六年七月,由于周边建筑渐多,净空恶化,明故宫机场停用,南京民航迁至大校场机场。一九五八年十月后,明故宫机场废弃,后逐渐建成御道街、瑞金路及周边工厂、民宅区。


日军扩建后的明故宫飞机场


一九二八年初,北伐战争胜利在望,全国政局渐趋稳定,作为国家统治的实施中心、最高权威的重要象征,首都建设不能不提上议事日程;而能否建设与管理现代都市,也被视为执政能力的一种显示。同时,短时期内大量迁入人口的居住生活需求,也成为影响城市正常秩序的迫切问题。据一九二五年调查,南京人口三十九万人,国民政府定都以后,数年之间迅速增长突破百万人。南京历史上,多次出现外来人口多于原住民的现象,而以这一次数量最多,速度最快,因而压力也最大。南京市政府一面派员出国考察现代市政,一面筹设城市“设计委员会”。由此可见,当时城市规划工作中,不但在相当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的理念,而且直接参照了西方相关机构。
至当年十月,设计委员会所编制的都市开发计划已三易其稿,定名为《首都大计划》。计划明确提出指导思想,是“要把南京建设成‘农村化’、‘艺术化’、‘科学化’的新型城市”。编制者针对现代大都市“向来以工商业为生命”,“居民的生活往往过于反自然,过于不健全,所以主张都市田园化,于都市设施时注意供给清新自然之环境”,根据南京城区内有山有水,当时且尚有大片农田的具体条件,提出“农村化”,实际上是西方各国都市“田园化”的另一种提法;并强调城市建设民族化,“东方文化历史悠久,不必模仿人家”,明确指出“不要按照巴黎或伦敦资产阶级化的都会式样,依样仿照”,在建筑样式上应弘扬国粹精神,提倡“民族化”的中国传统形式;同时,应吸取欧美国家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重视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化”的城市规划。这些思想,应该说都具有先进性。
在当年二月完成的《首都大计划》初稿中,即就首都功能提出了七项分区:旧城区、行政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学校区和园林区。中央行政区是首都建设的首要内容,在功能上,须满足国家行政的正常运行需要;同时也要建构某种特定意义的空间形式,以争取民众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认同。规划者将行政区规划于城内东北隅、玄武湖西岸,认为此地“地势平坦,处境幽静”,地旷人稀,可节省投资;位于城北干道一侧,交通便利;并对区内空间布局、建筑内容与形式都做了具体设计。工商业区则依孙中山的设想,布置在沿江一线;同时对下关工商业区做了详细设计。住宅区分别设置三处:一是城南老城区:二是在城北自狮子山至五台山之间,取行政区与商业区以外的余地近期建设新住宅区;三是将城市东郊临江山区作为远期规划地段。学校区则安排在城东明故宫故址。正如当时全国性的将庙宇改造成学校的风潮受到肯定,规划也理所当然地打算将明故宫改建为学校区。分区规划之外,另一项基本内容是道路规划,因为工业革命与新科技成果对城市基本建设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道路上。《首都大计划》中首次拟定了中山大道的建设,最初的设想是由鼓楼直抵仪凤门。其他南北方向的干道有鼓楼至聚宝门,鼓楼东行至成贤街转南、经花牌楼(即今杨公井)至益仁巷,鼓楼南行经干河沿西至秦淮河;东西方向的干道有汉西门经大行宫至朝阳门,汉西门经中正街至大中桥,水西门经奇望街至通济门等。路幅宽度分别为五十米、四十米、三十米、二十四米。由道路的布局也可以看出,城市基本建设的重点,已明显向城中、城北地区转移。


一九四〇年代的中山路



中山路之伟观


半年之后,《首都大计划》修订稿问世,在功能分区上有所调整,以江浦及下关为商业区,以浦口下游及八卦洲为工业区,改学校区为教育区,位置调至鼓楼至北极阁一带,将清凉山一带定为居民区。同样出现重要变化的是中山大道的设计,改由一九一五年新开的海陵门入城,过鼓楼后继续南行至新街口,东折出朝阳门,与陵园大道相衔接。沿途还修建了中山桥和逸仙桥。后并将海陵门改为三拱券门,定名挹江门;朝阳门改为三拱券门,定名中山门。这也就是今天可见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与中山东路。同时设计的子午线干道(今中央路),拟在城北地区按正南北方向开辟,自神策门沿玄武湖西直到鼓楼。这同样显示出当时南京市府将开发城北地区作为首要任务。也正因为当时城北地区建筑稀少,所以可由其任意规划。学校区的调整,则可能是考虑到已经建成的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
按照规划,中山大道东段,即今中山东路段,将从明故宫遗址中部穿插而过,将这一重要遗址割裂为南、北两块,古都风貌将被永远改变。这一设想在当时有没有遇到反对意见,不得而知,但至少没有见到反对意见被记录下来,而中山大道的建设确实就此开始。
十月完成的《首都大计划》第三稿,对功能分区进行了重大调整,将中央行政区移至明故宫旧址,东起朝阳门,西至西便门,南扩至城外教场村、双桥门,北至后宰门;南京市行政区则设在鼓楼。学校区自中央行政区北界起,沿太平门向西北行至丰润门止,东南至西华门。商业区一处在中正街以北、鼓楼以南、朝天宫以东、行政区以西,大致以新街口为中心;一处为下关商埠全部及城内三牌楼一部分。住宅区则自神策门以西至朝天宫为止,西迄水西门、汉西门、草场门一线城墙根,东北与商业区相毗连。此外还有市园区,在中正街以南,西至水西门,东至通济门,南至中华门,均为老城区;玄武湖与莫愁湖全部划为市园。农林区在紫金山周围及沪宁铁路西南各地。工业区在沪宁线以东至长江边,东起乌龙山、西至下关,包括八卦洲。而以南京周边广大地区为预备扩充区。
《首都大计划》制定之中,即已对南京市政建设发生实际指导作用,所以每一稿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痕迹。最重要的是自一九二八年八月起修建的中山大道,贯通城北、城中、城东,永久改变了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成为民国年间的南京城市中轴线。中山大道路幅宽四十米,中间机动车道宽十米,铺柏油路面;两侧慢车道各宽六米,铺碎石路面;再外侧各设人行道宽五米;机动车道与慢车道之间辟有安全岛和林荫道,人行道边也植有林荫树。这条新型干道不仅成为南京新的交通枢纽,对城市原有三大区域此后的发展也影响甚大,尤其是使城北地区的地位得到提高,南京的整体发展出现明显的北迁趋势。此后中央院部的许多官署,都沿中山大道两侧布置;城市新开发区也以此为中心。中山大道和陵园大道沿线两侧栽种行道树数千株,兼及国府路(今长江路)及江苏路。这是现代南京城第一批行道树,继承了南京古都的绿化传统,不但装点了街道,而且能净化空气。中山大道修建工程中,一共只拆迁了四百多户民房。当时部分居民对此举不能理解,提出抗议。市长刘纪文出面进行解释,说明建设这条大道不仅仅是为了孙中山的灵柩经过,更是为了南京全城的未来发展。
中山大道的建设在拆迁民居上带来的损失,可以说微不足道。它给古都南京造成的真正严峻而不可弥补的损害,是像一把利刃,将明故宫遗址分切为南、北两块。而随着道路两侧新型建筑群的形成,这一伤痕已永无愈合之日。


民国年间的中山东路


南京虽号称十朝都会,但由于王朝更替,南唐和明代两次都城范围变迁,王谢堂化为百姓家,六朝、南唐宫城区被破坏得十分彻底,地面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只有明故宫遗址,直到民国建都,虽然地面建筑破坏较为严重,但皇城格局、宫城规制仍完整地得以保存。令人遗憾的是,从现存资料看,当时对于保护明故宫遗址的意义,完全没有认识。
我们无法以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前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明、清两代,作为皇宫区和八旗驻防城,东面的朝阳门和南面的光华门历来不许民间通行。明故宫区域可以说置身于南京城市生活以外。南京城东面的实际边界,在太平门到通济门一线。而朝阳门与光华门所在的东、南城墙段,如《明都南京》一章中所分析,实际上是皇城的卫城。正因为此,明故宫遗址才得以长期完整保存。一旦驻防城废除,只要允许民间利用朝阳门和光华门,就必然导致切割明故宫区域的道路出现。可以说,在驻防城城墙被拆的那一天,就预示着明故宫区域的被肢解不可避免。而且在当时城市建设的新高潮中,明故宫所在的这一片黄金地块绝不可能被长期闲置。此前的历次规划中,已提出数种利用计划。明故宫飞机场的修建,更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示范。《首都大计划》中也明确将中央行政区安排在明故宫旧址,其范围涵盖了整个明故宫区域,如果付诸实施,也必将导致多条交通干道穿越明故宫。只是由于种种因素,直到民国末年,在明故宫建设中央行政区的计划终究未能实行,而宫城南北中轴线上也有幸未造成任何永久性建筑。
中山陵的选址紫金山和中山大道的修建,成为导致明故宫遗址遭切割的直接因素。孙中山先生的最大历史贡献,正是推翻帝制,为让其灵柩顺利进入中山陵,中山大道必须穿过明故宫,在当时没有任何人感到不合适。然而,即使没有中山陵的建设,明故宫地区被开发利用,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首都建设规划的最终决定权在国家层面,而规划的制定过程往往体现出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首都大计划》一改再改,终未能成定案。一九二八年十二月,由孙科负责的国民政府“国都设计技术委员会”,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以林逸民为处长,并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和工程师古力治为顾问,同时也聘请了吕彦直等国内专家相助,开始编制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都计划》,实际上的主导人物就是墨菲和古力治,但古力治实际参与工作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到一九二九年年底,《首都计划》由国民政府正式公布。


《首都计划》封面 


墨菲(一八七七—一九五四),美国康涅狄格州人,一八九九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文学士学位,随即进入当时在纽约极为著名的布杂教授的建筑工作室学习建筑。一九〇一年到一九〇五年间,他在纽约的两家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取得实践经验后,于一九〇六年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一九一三年,墨菲接受美国雅礼教会的聘请来中国,规划设计了带有中国宫殿风格的长沙雅礼大学,由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国执业生涯。中国业务逐渐成为墨菲建筑师事务所的重心,他在上海设立了事务分所,先后八次来中国,居留时间超过九年。墨菲在中国承接规划设计近四十项,广涉长沙、北京、天津、济南、上海、苏州、南京、福州、厦门、广州等城市。他曾为孙科担任市长的广州编制城市规划,孙科对他的规划思想与建筑设计观念都非常欣赏;北京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前身)也都是他规划设计的。他在中国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制《首都计划》。墨菲也对能为一个大国首都做规划极为兴奋,将编制《首都计划》视为实现自己规划理念的重要机遇,并试图藉此建立个人事业的纪念碑。
《首都计划》是南京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城市规划文件,也是民国时期最为完整的一部城市规划,不仅对现代南京的城市建设具有直接指导作用,而且成为现代中国各大都市规划的范本,其中所展现的规划理念与方法,对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迄今仍不失研究价值。就规划水准而言,在当时世界各国大都市规划中,也是较为先进的。


墨菲(右)与孙科照片


《首都计划》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宗旨,宣称首都建设要能“使南京市民在精神、形体、经济各方都获得利益”,显示出这一规划的现代性。尽管有人批评《首都计划》的编制过程,仍是少数官僚和专家闭门造车,不但南京市民没有参与,就连南京市政府也是无能为力的旁观者,但它在具体规划内容上能以全体居民的需要为首要考虑,就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此前的封建时代的城市建设,即使能有规划,也都是以满足统治者即极少数人的需求为首要前提的。无论对于孙科还是墨菲,全民参与规划制订,都是一个超越时代的要求。
如前所述,当时的南京城,既有各片区的发展极不均衡。城南老居民区街道狭小且不成系统,基本设施严重欠缺,而又面临定都后人口大增的压力。下关现代城区的出现,使南京城南北框架得以大大拉伸,而受限于东部明故宫、西边外秦淮河,东西距离相对短窄,呈明显狭长形态。针对这一现状,规划在城市空间布局上,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为理想模式,明确提出应避免使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并要求避免“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畸形发展。然而,提出问题并不等于解决问题,这种畸形发展,在二十世纪内始终成为南京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首都计划》强调“科学理性”和“民族主义”,以“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而于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指导方针,在宏观上采纳了欧美规划理念,而在微观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形制。
规划强调的“科学理性规划论述”,体现在运用欧美模式时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首先,对经过实践检验、具有普遍价值的规划模式,直接运用;如在道路、铁路的设计方面,形式与指标都直接借鉴了欧美的成功经验。其次,对有一定价值,但与中国国情不尽相符的经验,则以灵活态度进行调整后再予采用;如在确定首都人口、城市用地分区等方面,都参照欧美指标而经过修改。最后,对欧美国家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的规划模式,作为反面例证,提出新的观念与模式;如在城市道路的选型上,就力避华盛顿“对角线式”的干道布局,因为其不独影响交通,也将相关地块切割得不便使用。在规划方法、城市设计法案、规划管理等多方面,《首都计划》都能批判地借鉴欧美经验。这种科学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规划强调的“民族主义规划论述”,一方面表现在中央政治区选址于紫金山南麓,采取雄伟壮丽的空间形式,以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一方面表现在广泛采用中国的殿宇式建筑风格,除中央政治区外,南京市行政区、新街口广场周边、秦淮河地区的建筑设计,都坚持了“中国固有之形式”。同时在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内部空间的处理上,又不乏现代性。
墨菲明确提出,在古代南京城上再造新首都,应该有“中国风味”。这里体现出墨菲对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影响。他在认真考察中国建筑基本元素,并经过长期实践后,于一九二六年开始著文阐明其理念与方法,一九二八年将此建筑理论正式命名为“中国建筑文艺复兴”,宣称其核心观念是“改良中国建筑使之能适应于现代使用”。他认为中国建筑的改良,须经两个步骤可以成功:第一,严肃、仔细地考察出构成中国建筑的元素;第二,在新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确实保留下这些构成元素。而据墨菲的考察,这些元素可以归纳为“反曲的屋顶”、“组织上的高度秩序”、“构造上的坦实外露”、“华丽色彩的大量运用”、“建筑元素间的良好比例关系”等五项。必须指出,墨菲所说的“中国建筑”,实际上就是他所研究过的“精美的公共与半公共古建筑”,以北京故宫为代表。墨菲极力推崇故宫为“世界最良美之建筑群”,超过被西方视为经典的罗马圣彼得教堂和哥德大教堂。他倡导兼具现代建筑技术、满足现代功能需要而保持中国宫殿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并且强调,要设计出真正的中国特色建筑,必须从开始就以完整保留中国建筑的外观为出发点,而不是在先造成西方建筑的外观后,再加入中国元素。至于室内设施,则可以主要按照现代功能需要进行安排。
作为墨菲助手的吕彦直,与墨菲渊源颇深。他就读的美国康乃尔大学,就以布杂教授的建筑思想为主导;一九一八年大学毕业后,他即进入墨菲在纽约的建筑师事务所,后转入其上海事务分所,参加过燕京大学与金陵女子大学的设计工作;一九二二年他离开墨菲事务所时还明确表示,将继续追随墨菲的主张,“与流行的买办式建筑对抗”。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就是墨菲“中国建筑文艺复兴”理论的一个成功范例。


吕彦直中山陵设计图



中山陵侧影


这一方案正因为受到孙科的积极支持而得以采用。民国年间活跃的中国建筑师,也多受墨菲理论影响。抗战前成为南京建筑主流的“新民族主义建筑形式”,与墨菲的“中国建筑文艺复兴”有明显渊源关系。
《首都计划》是在对南京城市现状进行科学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的,所以全书二十八章,也可以分为调查与规划两大部分。第一章《南京史地概略》,以及各章前的引言,都是交代现状调查结果,以作为推定规划结果的原因与限制。
规划部分可以分为五大项:第一,规划范围的拟定,含第二章《今后百年人口之推测》和第三章《首都界线》。规划预测百年后南京人口为二百万,但城区内居住人口以七十二万四千为限,其余人口应安置在城区外;而规划区域南起牛首山、北至常家营、西至和上路、东至青龙山,周长一百一十七点二公里,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五平方公里,是明城墙内区域的二十倍。


《首都计划》中的国都界线图


规划范畴且包括江北浦口地区二百平方公里,突出地强调了南京有史以来作为沿江城市的地位,为现代南京的跨江发展提供了依据。
第二,土地分区使用计划,以第二十六章《首都分区条例草案》为原则,含第四章《中央政治区地点》、第五章《市行政区地点》、第六章《建筑形式的选择》。功能分区是城市规划的基础,《首都计划》拟将南京分为公园区,第一、二、三住宅区,第一、二商业区、第一、二工业区等八区。中央政治区是首都的中心,规划提出紫金山南麓、明故宫和紫竹林三地,但推荐紫金山南麓的位置,划定界线内面积七百四十万平方米,远大于华盛顿中央政治区的四百三十余万平方米。市行政区位置提出大钟亭一带和五台山两处供选择。建筑形式则强调民族传统形式,提出“既现代又民族”的标准。


《首都计划》中的首都城内分区图


第三,交通计划,含第七至十五章:《道路系统之规划》、《路面》、《市郊公路计划》、《水道之改良》、《公园与林荫大道》、《交通之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站之位置》,涉及了公路、铁路、水运与空运各方面,以及道路建设的形式和标准要求等。规划中城内道路分为干道、次干道、环城大道、林荫大道四种类型。鼓楼以南旧城区道路纵横如网,但规格过低,除尽量依照原有路线加以改良外,对过于曲折而较短者则另辟新路,以成一系统。新发展区域道路则统一规划,采用棋盘式方格网,规划的干道有中山路、陵园路、子午路(即中央路)、热河路、太平路、朱雀路、白下路、洪武路、中华路等,以及因党政机关而设的国府路、黄埔路、中央党部路等。此外还打算将明代都城城墙辟为环城大道,成为“风景路”。除已有的中山陵园、玄武湖公园、第一公园、鼓楼公园、秦淮公园外,还拟增辟雨花台公园、莫愁湖公园、清凉山公园等,并在各公园之间筑林荫大道,作为公园的延伸部分并互相联系;最有特色的是沿明城墙建环城林荫大道,并以保证游人行走为原则,机动车另筑道路。内秦淮河要恢复往昔游乐景观,拆除背河而筑的房屋,两岸辟林荫道。城外护城河须改良以保证全年通航,运输货物。市郊公路共设九条,以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铁路运输考虑到新路线的走向及长江火车轮渡、过江隧道等;客运总站打算设在明故宫与富贵山之间,将城市中心向东拉伸;对城内小火车路线提出了改道方案。港口规划中,拟将南京建为国际贸易港口,参照美国各大内河港为样板,以下关港为主、浦口港为辅。机场选址有红花圩、皇木场、沙洲圩、小营等四处。拟将飞机总站建在水西门外西隅皇木场,因其地面空旷,区位适中;而紧接中央政治区南端的红花圩机场,平时可供民用,战时可改军用,以保护中央政治区。对明故宫机场,因其空间发展受限,不能满足未来需要,同时又影响周边地区建设,规划建议废弃机场,改为商业建筑,也就是说,规划者同样没有考虑到明故宫遗址的保护问题。


《首都计划》中的首都道路系统图


第四,其他基础设施和相关事业,含第十六至二十四章:《自来水计划》、《电力厂之地址》、《渠道计划》、《市内交通之设备》、《电线及路灯之规划》、《公营住宅之研究》、《关于学校之计划》、《工业》、《浦口计划》。规划提出自来水要以长江水为水源,水厂位置要考虑到工业污染的影响;一九二九年开始筹建的北河口水厂,至一九三三年四月建成。已建在下关的电厂不宜再扩建,拟改建在江心洲北端或夹江东岸;此条未能实施。公营住宅按居住质量分为三个等级,以满足社会不同阶层的需要。城南、城西、城中人烟稠密区,作为低收入者居住区;政府职工住宅宜接近其所服务机关,选择在玄武湖东北及中央政治区周边;工厂工人住宅,选择下关及三汊河南部工厂区附近;对于高收入者在城北另设高级别墅区。商业区打算设在明故宫,以此引导全城向东发展。文化教育区以现有大学为基础,设在鼓楼、五台山一带,中小学则依居住区需要而设。工业区按照孙中山的设想,仍安排于沿江两岸,江南为第一工业区,以发展不含毒、危险小的工业为主;江北为第二工业区,作为污染性工业及重工业基地。充分利用沿江水陆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工业,而免除城区内工业污染之害,是民国年间南京规划的一个重要亮点。
第五是计划的执行,含第二十五至二十八章:《城市设计及分区授权法草案》、《首都分区条例草案》、《实施之程序》、《款项之筹集》等。这也是西方规划法规引入中国的最早尝试。
《首都计划》虽编制完成,然而政府高层有人反对将中央政治区设在紫金山南麓,坚持设在明故宫。这是牵动全局的大变动,所以导致整个计划无法确定。一九三〇年一月中旬,蒋介石批示确定将中央政治区设在明故宫,以致《首都计划》几乎全盘崩溃,无从付诸实施。此后直到一九三七年,《首都计划》经过数次修正,但多集中在中央政治区、道路交通和住宅等几方面,迄无定论。不过,中央政治区位置虽定,但建设工作始终未进行,国民政府及总统府最后仍设在原两江总督衙署内,这也使明故宫遗址得以免遭灭顶之灾。林荫大道、外环公路、环城大道等规划也都未能付诸实施。
墨菲设想的明城墙环城大道,虽然要比国外建设高架环城大道投资少,在城上行车时也可以纵览城内外无限风光,但完全没有考虑到对明城墙本体会造成怎样的伤害。这个美国人尽管热爱中国民族建筑的形式美,但南京明城墙这样的宏大构筑物,对于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在现代功能与文化传统两方面,因为对后者的认识仍相当有限,所以他主要考虑的显然是前者。
不过,在南京的建设实践中,明代都城城墙所遭遇到的更大的现实危机,则来自于中国人,也就是开始于一九二八年的拆城取砖事件。
据杨国庆《南京明代城墙》中引述的档案史料,大致可以理出事件的前后脉络。
事起于一九二八年四月,南京市长何民魂呈报国民政府,正阳门瓮城年久失修而坍坏,提议将其拆除,拆下的城砖,可以用来修筑燕子矶、观音门一带马路。当时国民政府的态度是“古迹宜保存”,修马路可另筹款,不同意拆城取砖。然而到了当年十一月,再次出任南京市长的刘纪文,却发现仍有拆城取砖的情况发生,而且事情牵涉到蒋介石。蒋介石曾“面谕太平门至丰润门一段城墙,业经南京市政府议决拆卸”。刘纪文并未因蒋介石的旨意而改变立场,在向国民政府提交的报告中重申,南京市政府“决无议决拆卸之成案”,肯定没有做过这样的决定。只是有几个机关因建筑需要城砖,提出过要求,而市府因为市政经费困难,曾将原有零星城砖作价出售,拨款筑路,由工务局答复各申请单位,按申请先后购买。国民政府也肯定了“并无拆城卸砖之议”。
但是蒋介石仍以建设需要坚持拆墙取砖。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五日,他再次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的名义,在上报国民政府的呈文中提出,军校各项建筑正在进行,如断绝城砖来源,“势必影响工程,全部一切建筑将陷于不可收拾”。他一方面以“功亏一篑”相威胁,一方面指示军校自行拆墙取砖。
南京拆城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反响。墨菲、孙科都曾出面反对。一九二九年,孙科有呈文要求立即“停止拆城工作”,明确提出:“南京城垣尚非无可利用之处,在计划未经决定之前,应暂予保留,以便设计”。这里所说的“计划”,应该就是编制中的《首都计划》,其中有利用明城墙建设环城大道的设想。与拆城取砖相比,墨菲的计划自然要高出一头。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纷纷表示反对破坏南京城墙。徐悲鸿先生发表了《对南京拆城的感想》,高度赞扬南京城墙在历史、文化、美术上的崇高价值,南京城也正因为有这“高巍严整,绵延不尽”的城墙,“如人之束带而立,望之俨然,且亲切有味”。那些只知道计算财利的庸夫俗子,“欲毁灭世界第一等之巨工,溯其谋乃利其砖”,毁灭五百年前的“时代之奇观”,竟只是为了取得城砖去建造不知道会有什么作用的玩意!这真是令人不可想象的愚昧。作者讽刺地写道,刘伯温当年怎么没有推算出这一点,让朱元璋多烧制亿万城砖,埋在地下待今人取用。
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蒋介石不得不停止拆墙取砖。一九三一年四月,南京市执委会转呈国民政府内政部暨中央执委会秘书处,“严令人民不得毁伤本京城垣,并饬负责机关切实保护”,这一通知的颁布,宣告保城派彻底压倒了拆城派。但零星盗取城砖的情况,仍难以断绝。一九三四年,鉴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意图日渐明朗,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提出《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将修葺南京城墙列入城防计划,立即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一九三六年十月,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颁布《南京市城砖保管及使用办法》,明确管理之责、处罚之重,才有效地制止了盗取城砖的行为。
经过激烈的拆、保之争,南京明城墙终于得以保存。但与此同时,传统城市的封闭式格局与现代城市交通功能与发展需要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二十世纪初叶,城市更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风潮。而在终于实现改朝换代的中国,各大都市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广州、上海、武汉、长沙等城市先后拆除了原有的城墙。南京城墙既决定保留,为了解决交通便利问题,只有采取增开城门的措施。这一阶段中,新开了汉中门、新民门、中央门、雨花门、武定门、中华东门、中华西门等。
在《首都计划》这一整体规划不能付诸实施的背景下,由《首都大计划》开始的城内交通干线建设,并没有停顿。一九三〇年二月产生的《首都道路系统图》,三月即付诸实施,但仅完成了城厢地区和下关地区的一部分。十月便又公布了《首都干路定名图》,将全城干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路幅宽四十米的十字型主干道,分别是:中央路,命名表示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中山路,纪念孙中山;汉中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北段),表示这两条路居于首都道路系统的中心,后者又恰是蒋介石的名字。第二类位于中山路、中央路以西,汉中路以北,多为新辟建的次干道,其间大致以北平路(今北京西路)为界,其南片以各特别市命名,并考虑到海外华侨,命名了一条华侨路;其北片以二十八省及西藏、蒙古两地方命名,命名原则是财力强的省命名长路,财力弱的省命名短路,所以广东路长四点八公里,而贵州路仅长六百米。第三类是中山东路、汉中路以南的旧式道路,经过整修后,东西方向的,主要以南京旧称命名,如秣陵路、金陵路、建邺路、白下路、昇州路、建康路、集庆路、长干路等;南北方向的,或依胜景地标,如青溪路、朱雀路、莫愁路、凤游路、石城路,或取旧有地名,如江宁路、上元路、钟阜路、太平路、洪武路、光华路等,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现在能看到的这幅《首都干道定名图》是近年的复制件,所以会用简化字标注路名,且将昇州路误写为升州路。


首都干路定名图,引自《南京城市规划志》


据《南京市政建设志》载,在这一时期建成和部分建成了中央路、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中正路、汉中路、中华路等五十条主次干道,形成了以新街口为中心的城市干道基线,也有效地改变了城市总体布局。
新街口广场在一九三一年建成,一九三五年扩建,是南京城内第一个现代广场,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一百米,面积一万平方米。其中心是直径十六米的圆形草坪,草坪向外,依次是八米宽的环形弹石地面停车场,九米宽的混凝土环形花坛,二十米宽的环形沥青行车道,五米宽的环形混凝土人行道。环形花坛分割为四个扇形,其间留下四个道口,与四面街道方向错开四十五度。新街口广场周围的建筑,则未能建成《首都计划》所设想的传统形式,而采取了仿西洋形式。至今保存完好、可以作为典型的原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就是罗马古典式建筑,门前与两侧都有数根高达九米的爱奥尼亚式立柱。此后又建成山西路、鼓楼两个环形交通广场。
在这一道路系统中,中央路、中山路、中正路、中华路构成南北方向主干线,沿线有黑龙江路、广州路、珠江路、国府路(今长江路)、白下路、昇州路、建康路等东西方向干道;中山北路成为西北、东南方向主干线,沿线有江边路、热河路、山西路、云南路等横交干道;中山东路、汉中路构成东西方向主干线,沿线有中兴路(今御道街)、黄埔路、东海路(今太平北路南段)、太平路、上海路、莫愁路等南北方向干道。只是道路骨架虽已形成,尚未能沟通成为网络,路幅也没做足,路面标准偏低,排水系统不健全。此外,一九三三年下关与浦口间的火车轮渡通航,一九三六年中山码头及附设车站竣工开业,一九三四年重修秦淮河进出城市的东、西水关,也是重要的建设项目。


抗战前夕的新街口


这些新型道路与旧式街巷的功能不同,旧式街巷在通行功能之外,较多地作为商业和社会交往的空间,而新式道路主要就是作为交通干道,所以被南京市民称为“马路”。从南京的地名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凡名为某某“街”的,多是旧式道路,而新式道路一律命名为某某“路”,实则是“马路”的略语。老城区内只有经过拓宽改善的街巷才命名为“路”。南京人口语中,至今仍将出门逛商场买东西说成“上街”,没听说有谁讲“上路”的。而“路”的使用,则多与现代生活相关联,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居室狭隘,谈恋爱的青年男女无地自容,只能一块出门走走,成为恋爱交往代名词的便是“逛马路”、“压马路”,很少有说成“逛大街”的。
这一交通路网,对南京的城市建设有相当重要的引导作用。国民政府各院部所建宫殿式办公楼、文化教育设施及服务机构,多分布在主干道的沿线。
中山东路自东向西有南京博物院、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俗称东宫)、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俗称西宫)、励志社、附近黄埔路上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现南京军区司令部)、卫生部及中央医院、中央饭店、经济部(今南京市体委院内)、财政部(今南京军区后勤部宿舍)、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今中国银行金陵分行)、新街口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等。中山东路东段的大型建筑群,都建造在明故宫遗址范畴内;尽管不少建筑采取了传统宫殿形式,但还是破坏了明故宫的原有格局,也不能认为是明代宫殿的复建。
中山路上自南向北有中国国货银行南京分行(今新街口邮局)、新都大戏院(后称胜利电影院,现不存)、福昌饭店、司法院(今南京供电局)、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后为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现不存)等。中山南路上自北向南有大华大戏院(今大华电影院)、中央商场、中央大舞台(后为中华剧场,现不存)、军统办公楼(今南京市公安局)等。汉中路口有邮政储金汇业局(汉中路一号,现不存)。中山北路上自南向北有外交部(今江苏省人大所在地)、华侨招待所(今江苏议事园)、最高法院(今中山北路一〇一号)、立法院(今军人俱乐部内)、首都饭店(今华江饭店)、资源委员会(今南京工业大学内)、国际联欢社(今南京饭店)、军政部、交通部(今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海军部等。国府路上除总统府建筑群外,还有国立美术陈列馆、国民大会堂等。太平南路上有安乐酒店(后为江苏饭店,现不存),太平路、白下路交叉口有中南银行南京分行(今交通银行白下路支行)等。
此外,一九二八年在鸡笼山北极阁建气象台,一九三〇年在鸡鸣寺东麓原国子监旧址建国民政府考试院,主要建筑有仿宫殿式楼房明志楼及宁远楼、武德楼、衡鉴楼、公明堂、宝章阁、正谊楼等,后修筑考试院路。为在南京举行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一九三一年于钟汤公路北、灵谷寺南建造了占地八十公顷的中央体育场,有田径场、游泳池、棒球场、篮球场、国术场、网球场等,各场看台同时可容纳观众六万人,规模为远东第一。


中央体育场航拍照片



基泰工程司《首都中央体育场全景》


同年,在江东门北河口新建了中央电台。一九三二年在太平门外王家湾建造航空烈士公墓,安葬美国、苏联及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飞行员。一九三三年在紫金山下灵谷寺旧址建成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公墓建筑群沿中轴线布置,从南向北依次是正门、牌坊、祭堂、公墓、照壁、纪念馆和纪念塔;祭堂沿用明初所建无量殿(俗称无梁殿),纪念馆即今松风阁,纪念塔即九层灵谷塔,高六十米,在南京地区传统楼阁式塔中为最高。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一九三四年紫金山天文台建成。一九三五年国立中央研究院新大楼在鸡鸣山麓落成,原成贤街旧址让给中央图书馆;同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在珠江路小营建成。如果说各交通干道是城市的骨架,沿线的大型建筑就是坚实的肌肤。一个现代南京城,就是这样逐渐丰满起来。
道路沿线的商业与居民区发展也较快,并形成了多种建筑元素并存共生的局面。
太平路、三山街沿街现代商铺成片崛起,是一个范例。太平路花牌楼一带集中着中华书局南京分店(现古籍书店)、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世界书局南京分店、开明书店南京分店、中央书店、正中书局、神州国光社南京分店等数十家书店,成为国内有名的书店街。这些商业建筑多放弃了传统的前店后坊形式,而采取了西式外观的二、三层小楼,成为南京商业建筑中的新形式,并被广为仿效,风行一时。不少商铺的门脸、窗栏都是西洋式的,但在原设西方雕塑的位置上,往往换成了中国的福禄寿三星。


民国年间的太平路



中华路的现代商铺


据《南京城市规划志(联审稿)》第九章第五节载,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南京共建成主要供官绅富人居住的“新住宅区”六十九万平方米(《南京城镇建设综合开发志》第三章所载与此近似:“全市共有各式花园洋房、庭院住宅一千七百多处,约七十万平方米,供国民党、政、军要人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享用”)。中山陵园区建设逐步完善,并在陵园东南建起了占地千亩、房屋二百余幢的陵园新村。市区内还建起了良友里、梅园新村、复成新村、淮海新村、匡庐新村等一批现代里弄、院落住宅。最显著的成果,是山西路、颐和路一带的别墅区,与《首都计划》中的规划要求完全相符,其空间布局、道路尺度、院落划分、建筑风格、内外绿化、排水雨污分流等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二百八十七幢别墅,风格各异,极少雷同,形成南京城内一片独特的风景。别墅区内的交通自成系统,以颐和路为轴线,两侧道路都以中国风景名胜区为路名,如牯岭路、琅琊路、赤壁路、珞珈路、灵隐路、普陀路、莫干路等,并建有宁海路、江苏路、扬州路、苏州路、山阴路、仙霞路等六个环交广场,是当时南京环交广场最密集的区域。许多外国大使馆、领事馆也设在这一带。此外位于宁海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近的新住宅区,规划建设别墅二百九十五幢,但只有合群新村内少数建成。


首都建设委员会关于新住宅区规划的公文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排水雨污分流系统,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理念。不止于南京,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很少考虑到生活废弃物的处理渠道,除了粪便由近郊的农民回收作为肥料外,通常垃圾乱弃,而生活污水多以自然河道作为排放通道。尤其是南京的秦淮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竟成为取水、洗濯、排污的共用水道,不但导致河道的严重污染,居民的饮用水卫生也没有起码的保障。建设专用污水排放管网,已是很大的进步;而雨水、污水分流的高标准,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也还未能成为现实。
同时,市政府在一九三三年成立“棚户住宅改革委员会”,决定把市区内有碍观瞻又不卫生的棚户,迁往偏僻地点,并计划在七年内建造简易房屋,以解决六千户平民的居住问题。但最终建成的“平民住宅”只有六处共四万平方米。此类建筑也不同于传统的街坊式平房,而多为简易长条式连幢建筑,每户一间,分隔成内、外两室;较好的则以四间两厅为一组,分住两户。所以,当时大部分南京市民,仍居住于明清时代的旧式住宅内。
一九三六年十月,南京市政府颁布《首都分区规划草案》,将首都区域内土地划分为行政区、军用区、公园区、高等教育区、第一住宅区、第二住宅区、第一商业区、第二商业区、第一工业区、第二工业区等,并对各分区内土地的适建性、建筑容量、建筑高度做出规定。但因日本侵华战争临近,未及付诸实施。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寇占领南京,市内建筑在战火中遭严重毁损,许多房屋又遭日寇强占,导致市民居住条件大为恶化。日军在大屠杀尚未结束之际,已在实施最明显也最重要的殖民经济举措,就是将南京城内最繁华的中心地区,北起今长江路、南到白下路、西起中山南路、东到长白街,将包括新街口、太平南路和中山东路在内的大片繁华街区,约二百二十公顷范围,划为“日人街”,强行夺取该地区内中国居民的住宅商铺等财产,赶走原主人,无偿提供给日本人使用,以吸引日本侨民到南京定居,开办工商企业,迅速形成完全被日本控制的经济成分,对中国经济实施“有秩序的掠夺”。日侨经营的商铺,在税务、运输等方面,还可以得到特别优待。南京遂成为日本冒险家的乐园,短时期内日本侨民的数量急剧增加,很快就突破了“日人街”的容受量。一九三九年,日军遂将“日人街”向全城各街区扩张,任意霸占中国居民的房产,给新来的日本人提供居住和经商的空间。日伪时所谓南京经济的“复兴”,实际上主要就是这些日本工商企业的发展兴盛。


南京东北部航拍照片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日军曾航拍南京城,留下一组旧照,约略可以看出当时的城市风貌。第一张是城市的东北部。
照片上部,玄武湖与紫金山连成一片佳绝的风景区。玄武湖右侧的城墙,就是传说中的台城了。斜贯照片的那条最长的直路,是中山北路,与玄武门相对的街心方块,是山西路广场。稍往南,路西边国民政府最高法院的山字形建筑清晰可见。
第二张是城市中部。


南京中部航拍照片


照片右上方为玄武湖。下方中间是新街口广场,由此向北直到鼓楼,是宽阔的中山路;再向北的中央路就比较窄了。新街口广场向东的中山东路上,现代建筑最为宏伟。新街口广场向西的汉中路也已经修成。照片中部与汉中路平行的是广州路,广州路南北是金陵中学和南京大学的校园。
第三张是新街口。


南京新街口航拍照片


照片上的新街口广场中心,正在围挡施工,可能是建造孙中山铜像的基座。右边是中山路,东北向的斜路是糖坊桥。左边是中山南路,西南向的斜路是大丰富巷、欣欣园。下方是中山东路,路面宽阔规整。上方的汉中路只修成一小段。当时新街口房舍稀少,仅糖坊桥一线有格局完整的传统院落。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广场四面都有大池塘,可见这一带正是因为地势低洼,所以建设发展迟缓。
第四张是城市的东南部。


南京东南部航拍照片


这一片区最明显的区位标志是呈船形内瓮城的通济门。通济门外是宽阔的外秦淮河,河上的九龙桥至今尚存。通济门西边,照片的西缘之外,是东水关,外秦淮河由此处进入城内,“十里秦淮”也由此开端。通济门东北就是明故宫遗址;其西侧北行的河流,即明故宫的护城河明御河,也是内秦淮河的支流之一。
第五张是城市的西南部。


南京西南部航拍照片


自东南向西北斜穿过照片的,是内秦淮河西线上浮桥至下浮桥一段。河北部东西方向的灰线即昇州路,在照片右上角与中华路十字相交,交角上方可以看到甘熙故居。照片左上角是朝天宫。经上浮桥拐向北的道路即彩霞街,北延过昇州路后即评事街。照片左侧北上下浮桥的道路是菱角市,路东的开阔处即双塘。这一片即今门西地区,房屋密集,道路狭窄,市井繁华,是典型南京老城南的城市肌理。新街口至鼓楼一带的建筑密度,远不及此。
日寇侵占南京后,在一九三七年即将明故宫飞机场扩大,将第一公园全部夷为平地,当时尚存的明故宫西南角城濠因此遭到破坏。出于军事目的,日寇先后在南京城郊修建过溧水机场、草场村机场、土山机场、马群机场。其中仅江宁县土山机场被沿用至今,作为军用直升机场,其余战后均废弃。一九四〇年前后,日寇又拆掉了西华门,毁坏了社稷坛、棂星门和石坊等,使明故宫仅存的遗留建筑又遭到严重破坏。
日寇对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多方面的,最明显的是南京明城墙,在日寇攻城时的狂轰滥炸之下,中华门、光华门、通济门、水西门、中山门、雨花门及其间的城墙段,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当时仅存的明式城楼中华门城楼被完全炸毁。中山陵遭到炮击,一只铜鼎被炸破;陵园新村建筑也都毁于炮火。因为在夫子庙大成殿中发现抗日宣传图,丧心病狂的日寇竟将夫子庙大成殿、奎星阁、得月台、思乐亭等建筑群全部焚毁,仅余一座聚星亭。毗卢寺内的千手观音被掠往日本。规模宏丽的静海寺被战火毁坏,仅余偏房数间。金陵刻经处的房舍和经版都遭到严重损失。凤凰台下的愚园地面建筑几乎全被破坏,假山全部被毁。国立美术馆的玻璃全部被飞机空袭的炮火震碎。日寇还盗掘原三藏塔内石函,窃走部分玄奘法师顶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一九四七年又编制过一份《南京市都市计划大纲》,共列八项规划纲目:规划范围、国防、政治、交通、文化、经济、人口、土地。这份大纲的特点,首先是不限定规划期限,规划方案可以“随时修正,以资适应”,具体细节可以随时补充,因此也可以保证规划的永久效力;其次是接受抗日战争的教训,确定了国防计划与城市发展计划并举的原则,将如何处理好城防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作为首要问题;再次是对过去的“集中式分区”提出质疑,重新确定了工业区、商业区的位置,并研究人口密度的限制,结合人口增长趋势与密度分配预测未来居民需要等;最后,更加强调城市发展规模和发展极限等依据性问题。
规划中较为详尽的部分仍是交通一项,对当时修复、拓宽道路起了指导作用。中山路快车道宽度由十米扩至十二米,下关热河路路幅扩宽至三十米,新辟二百六十米长的北平西路,部分路面改为混凝土路面和柏油路面。新街口地区形成新的商业中心。鼓楼广场北面中央路与中山北路交汇处,新建了中央银行南京分行大楼。太平南路上新建起太平商场。城市人口迅速回升到一百三十一万人。为了安置政府机关人员及教师,在全市筹建五个公教新村,总面积约三点八万平方米;建筑形式为两层楼房,少数砖木结构,多数系砖墩灰板条墙身,且有部分为白铁皮顶简易活动房(见《南京城市规划志(联审稿》))。市区居民仍大部居住在城南门东、门西地区以及城中白下路、洪武路、建邺路、北门桥一带明清旧式住房。同时,有二十余万贫民只能居住在分布全市三百多处、约八十三万平方米的棚户内,如今鼓楼区的上海路、牌楼巷、驴子巷,玄武区的演武厅、晒布厂、沙塘园、汉府新村,白下区的五老村、广艺街、龙王庙、宫后山、冶山道院,秦淮区的双乐园,下关区的小桃园、五所村等地,都是当年的棚户集中区域。新街口西南角今金陵饭店所在地,当年就是有名的摊贩市场,小摊贩们搭建密集的简易棚屋,前面做生意,后面过生活。


《南京市政建设志》中的民国时期南京主要道路图


据《南京城镇建设综合开发志》统计,截止一九四九年四月,南京城市道路总长二百四十一公里、面积一百八十九万平方米;下水道一百六十五公里,最大管径一百〇五厘米,其中砖石筑暗沟长八十五公里,也就是俗语所说的阴沟;城区桥梁八十九座,其中明清以前的砖石拱桥四十八座,是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排涝抽水站两座,分别在下关石梁柱和东水关。总体评价是“城市干道初具规模,郊区道路亦有一定基础,但道路骨架不完整,干道不连线。城南旧街道多,支路凌乱。郊区道路狭窄坡陡、标准低。下水道系统混乱,河道久湮”。
一九四九年四月,随着国民政府退出南京,民国年间的所有建设规划,也就都宣告结束了。

科普知识
心理健康 优生优育 休闲旅游 健身美容 饮食健康 人与自然 地球家园 海洋技术 科海拾贝 科学之迷 科技前沿 科技史话 科幻未来 神话传说 童话故事 致富指南 农用物资 生物技术 畜牧兽医 园林花卉 特产养殖 营养早餐 减肥晚餐 晚餐食谱 营养晚餐 减肥中餐 中餐文化 中餐菜谱 中餐营养 健康早餐 减肥早餐 早餐食谱 晚餐禁忌 宝石鉴定 安全生产 安装钳工 钣金技术 宝石观察 焙烤工业 变性淀粉 插花技能 车工技术 道路工程 低压电器 电气工程 电气设备 电网工程 电源技术 电站工程 淀粉科学 调味配方 发电节能 防水材料 飞机飞行 服装生产 钢铁材料 工程建设 工业工程 公路工程 管道工程 罐头工业 国际组织 国家电网 华北电网 火电工程 货运物流 机床设计 机电工程 机修钳工 基本资料 家用电器 建设工程 节约用电 金银技术 金属材料 连续铸钢 轮机工程 奶牛养殖 农村电工 配电技术 皮革工业 啤酒工业 苹果产业 钳工简明 青工车工 青年审美 肉类工业 入侵检测 食品科学 世界修船 兽医兽药 水下工程 税收制度 通信设备 统计公文 土木工程 维修电工 味精工业 文物鉴赏 物业电工 铣工计算 线损管理 鞋楦设计 烟草工业 盐业产品 冶金产品 液压技术 印刷科技 用电管理 油墨技术 轧钢技术 粘接技术 照明设计 制浆造纸 土元养殖 兔场疾病 外国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