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五经到十三经

    西汉至清的两千年间,经学与经走了一条丰富多彩的道路,反映出传统文化勃勃不息的生命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云:“自汉京以后,垂两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传授,递禀师承,非惟训诂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1.汉初儒学的探索

    汉初统治者们比较注意探讨和吸取秦亡的教训,对新政权的统治政策进行了多次探讨,秦的各项过激措施也陆续得到纠正。在文化领域实行了一些建设性措施,如多次派人“求亡书于天下”,废秦“挟书令”(惠帝四年,即前191年),礼聘秦博...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2.经书复原与博士的设立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又不许民间私藏书籍(依秦律“挟书则族”),再加上多年战乱,先秦流传到汉的典籍少而又少。这种状况对文化建设很不利。于是,汉惠帝废除了民间藏书之禁,还鼓励民间献书。经书复出《汉书·艺文志》说“汉兴...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3.董仲舒与独尊儒术

    汉自高祖建国,至武帝即位,历经四世,将近七十年,一直探研长治久安的政策。文、景两世尚刑名黄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文化上注意经籍收罗,培养选拔人材,朝廷重视文化,再加上知识分子的努力,于是学术风气逐渐培养起来。秦...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1.古今经学之争

    两汉古今经学之争,首先由刘歆引起。他在《移让太常博士书》里讲:“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今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2.两汉的谶纬之术

    汉代重视儒家思想,经学兴盛。但汉儒受邹衍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社会上阴阳灾异之说十分流行,到了哀、平之世,谶纬更加泛滥,逐渐成为两汉经学的一大特色。谶或谶语,是预示人间吉凶祸福的启示或隐言,主要内容是政治性的。纬则是...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3.石渠阁与白虎观议经

    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后,朝廷对经学非常重视,时常组织经学研讨会。如汉宣帝时曾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肖望之,大议殿中,平《公羊》、《穀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由于这次讨论中赞成《穀梁》的人占上风,于是《穀梁》学大...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4.两汉的经学大师

    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后,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如董仲舒、刘歆、许慎、马融、郑玄等人,他们对两汉经学的繁荣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古文经学的倡导者——刘歆刘歆(?—23),字子骏,是汉朝皇族,刘向之子,著有《七略》等书,是著名的...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5.两汉经学的异同

    西汉、东汉经学的发展各具特色,自儒家独尊,今文经学的建立,到古文经学的兴起,以至今、古经学合流,然后逐渐趋于衰微,一是由于政治的变迁,一是受学术内在规律的影响。因此,两汉在经学的研究上有了很大的不同。总的来看,有如...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1.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和儒学的兴替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从曹丕称帝建魏,至杨坚灭陈建隋,中间凡三百六十八年。在此期间,魏蜀吴三国鼎立达四十六年;继而西晋统一中国约五十年;西晋亡后,南北分裂历时二百七十余年,南方相续经历东晋、宋...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儒学文化大观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