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撒尼大三弦)

    彝族三弦舞是彝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彝族人民在休闲或欢乐时跳的舞蹈,是彝族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彝族支系对三弦舞有不同的称谓,流传于石林地区的三弦舞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俗称“...查看详细>>

标签: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纳西族热美蹉

    “热美蹉”是纳西语的汉字记音,亦称“窝热热”,是流传于丽江市古城区大东乡的纳西族集体歌舞,并被载录于纳西族东巴经书。过去,热美蹉舞蹈主要用于丧葬礼仪,参加者多为老年人和中年人,是丧礼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坚持用其...查看详细>>

标签: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布朗族蜂桶鼓舞

    布朗族蜂桶鼓舞是当地布朗族“跳鼓”的总称,在布朗族创世纪传说中即有记载,广泛流传于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大文乡等地的布朗族村寨。跳鼓属集体舞,由蜂桶鼓舞“克广”、象脚鼓舞“克广紧”和手...查看详细>>

标签: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普米族搓蹉

    “搓蹉”为普米族语,汉语意为“跳(这种)舞”,主要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河西、啦井、金顶、石登等普米族聚居村寨,是普米族在喜庆节日和平日欢聚时最喜爱跳的民间自娱性舞蹈。因搓蹉以四弦琴伴...查看详细>>

标签: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拉祜族葫芦笙舞

    葫芦笙舞是拉祜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主要流传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族聚居区。是以吹葫芦笙为伴奏的民间舞蹈,拉祜语称“戛克”。清道光《云南通志》载:“倮黑聚时,亲戚令饮,吹笙为乐。”道光《威远厅志》之...查看详细>>

标签: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滇剧

    滇剧是云南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光绪年间,滇剧演出活动在昆明、玉溪等地区已十分盛行。目前,滇剧主要流行于昆明市、玉溪市,在其他州(市)亦有分布。民间有谚语:“三年不唱戏,庄稼不...查看详细>>

标签: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佤族清戏

    佤族清戏是流传于保山市腾冲县的中国少数民族剧种。清戏源于古老的青阳腔(又称“湖北高腔”),是湖北人根据古老的弋阳腔创造出的新的戏曲形式,其特点是台上演员独唱,后台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器伴奏;由于流传甚广,并同各地语...查看详细>>

标签: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白剧

    白剧,是大理地区白族演唱的一个古老剧种,由明代洪武年间从内地传入大理地区的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合流而成。清代光绪年间,吹吹腔戏的演出在白族农村极度兴盛,渔、樵、耕、读等各种戏剧人物风趣幽默,表演生动地展现出白族耕...查看详细>>

标签: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花灯戏(扩展项目)

    花灯戏是由明清小曲和云南民间音乐、歌舞、方言音调结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包括花灯剧、花灯歌舞、花灯小唱等艺术形式,20世纪初逐步形成专业表演艺术。全省16个州市都有花灯,除汉族地区外,许多少数民...查看详细>>

标签: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壮剧(扩展)

    云南壮剧主要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内,有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3个分支,分支起源不尽相同。其中,富宁土戏形成最早,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云南壮剧最早的唱腔形式即源自于富宁土戏,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壮剧剧...查看详细>>

标签: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