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商君书》,又称《商君》、《商子》,商鞅著,共五卷二十四篇,主要是记述商鞅的法治思想和政治、经济主张,也载有一些关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材料。商鞅(约前390—前338),姓公孙,名鞅,战国时卫国(今河南淇县、滑县...[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简介《商君书》,又称《商君》、《商子》,商鞅著,共五卷二十四篇,主要是记述商鞅的法治思想和政治、经济主张,也载有一些关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材料。商鞅(约前390—前338),姓公孙,名鞅,战国时卫国(今河南淇县、滑县...[继续阅读]
简介见《四书五经名篇·孟子》。梁惠王上·论仁者无敌五章(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继续阅读]
简介《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在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外、杂篇中则包含了其门人和后学的作品。现存三十三篇,分内、外、杂篇三部。《庄子》内容多为论道,讲述求道之法和得道的精神境界,主旨在追求精神自由;其中...[继续阅读]
简介《公孙龙子》,又名《守白论》,公孙龙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十四篇,到宋代时仅存六篇,流传至今。此书主要讨论逻辑和认识论,对于概念的辨析十分细致透彻,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公孙龙(约前320—前...[继续阅读]
简介《荀子》,又名《孙卿子》,荀况著,今本二十卷三十二篇,基本上是荀子著述的总集,也是研究荀子哲学思想的第一手资料。荀况(约前313—前238),又称荀卿或孙卿,赵国(今山西安泽)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曾三任齐国稷下学宫...[继续阅读]
简介《韩非子》,原名《韩子》,韩非著,共二十卷五十五篇,是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著作。韩非(约前280—前233),韩国公子,战国末期思想家。与李斯同学于荀子,但喜欢黄老刑名之术。他综合早期法家思想,杂糅法、术、势于一家...[继续阅读]
简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相传为吕不韦召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学说而成,共二十六卷,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前239年)。全书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一百六十篇,保存了先秦各家的大量资料。它被归为“杂家”,但主要倾向为黄老...[继续阅读]
简介《新书》,亦称《贾子》,贾谊著,共十卷,包括《过秦论》等五十八篇,现存五十六篇,基本反映了贾谊的思想。主要内容为“惩秦之失”,对汉初统治者建议各项治安政策。《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是他早期对秦国兴亡原因思...[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