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词典 > 国学诵读 > 正文

《商君书》
国学诵读

简介
《商君书》,又称《商君》、《商子》,商鞅著,共五卷二十四篇,主要是记述商鞅的法治思想和政治、经济主张,也载有一些关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材料。
商鞅(约前390—前338),姓公孙,名鞅,战国时卫国(今河南淇县、滑县一带)人,亦称卫鞅。在秦国被封于商地,故称商君、商鞅。他是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奠基者。秦孝公之际著名的“商鞅变法”,即是其一生最重要的政治实践。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和法治,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秦惠王时被车裂而死。

更  法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愚者笑之,知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垦草令。
注释
①平:通“评”,评论。画:筹划。平画,指研究治国办法。 ②正:定,制定。 ③错:通“措”,建立,施行。 ④议:非议。 ⑤亟(jí):赶快。 ⑥暗:不明白。 ⑦郭偃:春秋时晋国人,曾帮助晋文公实行改革。 ⑧故:古,旧。 ⑨循:遵循。 ⑩因:顺着。 ⑪习:熟悉。 ⑫孰:通“熟”,仔细。 ⑬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⑭五霸:即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⑮制:约束。 ⑯拘:拘泥、束缚。 ⑰怒:超过。 ⑱曲学:浅陋的见解。
译文
秦孝公在研究治国的办法,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陪着他,一起考虑当时形势的变化,探讨立法的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说:“继承君位不应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当遵守的原则;推行法令务必要显示出国君的明智,这是臣下应有的本分。现在我想通过变法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来教化百姓,但是又怕天下人非议我。”
公孙鞅说:“我听说,‘行动犹豫不决,则不会有成就;做事不果断,则不会有功绩。’既然您有了这样的想法,就请您快下决心去做,没有必要去担心天下人的非议。况且行为高于别人的人,本来就会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必定会受到他人的诽谤。俗话说:‘愚笨的人常常在事成之后依然糊里糊涂,聪明的人往往在事前就会有所预见。不可以与普通的人讨论创新的事情,只能同他们一起乐享其成。’郭偃变法时就说过:‘讲究最高德行的人不会附和一般人的见解,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同一般人相谋划。’法令,是用来爱民的;礼制,是用来便于做事的。所以对圣人来说,只要可以达到强国的目的,可以不必仿效旧法;只要是对于人民有利的,可以不必沿用旧礼制。”
秦孝公说:“好!”
甘龙说:“不对!我听说,‘圣人不改变人民的旧习惯而进行教化,智者不改变旧法令而治理国家。’顺着人民的旧习惯去教化他们,不用费力就会成功;依据旧法令来治理国家,官吏们习惯,人民也安宁。现在如果变法,不按照秦国的旧方式来办事,而改变旧礼制来教化人民,我真的担心天下人会非议您。请您务必慎重考虑!”
公孙鞅说:“甘龙所说,都是一般世俗的言论!常人总是安于旧习惯,学者总是局限于自己所知道的那一套:这些人只是占有官位,墨守成规,没有办法同他们讨论变法的事情!夏、商、周三代的礼制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称王于天下;五霸所采用的法令不相同,但是都能称霸诸侯。所以,只有智者才能够制定新的法令,而愚笨的人只能墨守之;只有贤能的人才能更改礼制,而不肖的人只得受礼制的约束。受礼制约束的人,是不足以与之谈论国事的;墨守旧法的人,是不足以与之谈论变法的。您就不要再犹豫了!”
杜挚说:“我听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则不改变旧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则不改用新的工具。’而且,我也听说,效法古代是没有过错的,遵循旧礼是不会出问题的。希望您能再考虑一下!”
公孙鞅说:“古时候,历代的政教各不相同,有什么古法可效?帝王也不是重复治术的,有什么旧礼可以遵循呢?伏羲、神农实行教化,而不用刑罚;黄帝、尧、舜虽然用刑罚但是不过分;到了周文王、周武王,他们则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礼制。礼制和法令都是按照时代的要求来制定的,制度和命令都必须合时宜,各种兵甲器械的制造都是为了方便使用。因此我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要去效法古代。商汤、周武王不去效法古代,他们治理的国家照样兴盛;殷纣、夏桀没有改变旧的礼制,但是照样灭亡。由此可见,违反古制的未必要受到指责,而死守旧礼、因循守旧的也未必值得称赞。大王,您不必再犹豫了!”
秦孝公听完说:“好!我听说住在偏僻的地方的人往往会少见多怪,学识浅薄的人则常常喜欢诡辩。愚笨的人所耻笑的,恰恰是智者所怜悯的;狂妄的人所高兴的,往往是贤能的人所忧伤的。现在,即便是人们以世俗的想法来非议我,我也不再犹豫了!”于是便发出了开垦荒地的命令。

开  塞


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当此时也,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
凡仁者以爱利为务,而贤者以相出为道。民众而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则有乱。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君,则上贤废而贵贵立矣。
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上贤者,以相出为道也;而立君者,使贤无用也。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无行也。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故曰:王道有绳
夫王道一端,而臣道亦一端,所道则异,而所绳则一也。故曰: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民愚则力有余而知不足,世知则巧有余而力不足。民之生,不知则学,力尽而服。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夫民愚,不怀知而问;世知,无余力而服。故以知王天下者并刑,力征诸侯者退德
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武王逆取而贵顺,争天下而上让,其取之以力,持之以义。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上不及虞、夏之时,而下不脩汤、武。汤、武塞,故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此道之塞久矣,而世主莫之能废也,故三代不四。非明主莫能听也,今日愿启之以效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此俗之所惑也。今世之所谓义者,将立民之所好,而废其所恶;此其所谓不义者,将立民之所恶,而废其所乐也。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立民之所乐,则民伤其所恶;立民之所恶,则民安其所乐。何以知其然也?夫民忧则思,思则由度;乐则淫,淫则生佚。故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其所乐;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吾所谓刑者,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夫正民者:以其所恶,必终其所好;以其所好,必败其所恶。治国,刑多而赏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削国赏九而刑一。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善有大小,则赏有多少。此二者,世之常用也。刑加于罪所终,则奸不去;赏施于民所义,则过不止。刑不能去奸而赏不能止过者,必乱。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细过不失,则国治,国治必强。一国行之,境内独治;二国行之,兵则少寝;天下行之,至德复立。此吾以杀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
古者,民藂生而群处,乱,故求有上也。然则天下之乐有上也,将以为治也。今有主而无法,其害与无主同;有法不胜其乱,与不法同。天下不安无君,而乐胜其法,则举世以为惑也。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51〕
注释
①开塞:塞,闭塞。开塞,排除障碍。 ②道:原则;亲亲:爱自己的亲人;爱私:贪图私利。 ③别:区分。 ④险:恶,奸险。 ⑤众:多;务:专心要去做的事情。 ⑥征:夺取。 ⑦讼:争吵。 ⑧正:衡量是非的标准。 ⑨性:指个人的欲望、要求。 ⑩说:通“悦”,乐。 ⑪上贤:即尚贤。 ⑫出:推举。 ⑬有:通“又”。 ⑭承:接着。 ⑮禁:法律。 ⑯司:掌管。 ⑰一:统一。 ⑱弊:败坏;易:变化。 ⑲绳:准则。 ⑳知:通“智”,有才智的人。 ㉑生:通“性”,本性、天性。 ㉒致强:达到强盛;征:讨伐。 ㉓怀:抱,具有。 ㉔并:通“摒”,排除。 ㉕退:抛弃。 ㉖脩:通“循”,遵循。 ㉗虞:舜,传说中的贤君。 ㉘上:通“尚”。 ㉙废:通“发”,开。 ㉚三代不四:指夏、商、周三代之后再没有出现可以与之相并提的第四个朝代。 ㉛启:说明;效:效果。 ㉜以:通“而”,并且。 ㉝贸、易:变换、颠倒。 ㉞由:遵守。 ㉟佚:过失。 ㊱威:畏,害怕。 ㊲正:统治。 ㊳治国:治理得好的国家。 ㊴削国:衰弱的国家。 ㊵终:终极,指重罪。 ㊶将过:指轻罪。 ㊷告奸:揭发罪行。 ㊸兵:战争;少:逐渐。寝:停止。 ㊹反:通“返”,返回。 ㊺藂(cóng):通“丛”,聚处。 ㊻上:首领。 ㊼康:安。 ㊽广:大;胜法:任用法。 ㊾劝:勉,劝导。 ㊿求:追究。 〔51〕藉:通“借”,凭借。
译文
天地形成之后产生了人类。在那个时候,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不知道父亲是谁,爱自己的亲人和贪图私利是他们所奉行的原则。只爱自己的亲人,则产生亲疏差别;贪图私利,则心存奸险。人口多了,每个人都注重亲疏之别、存心奸险,这样天下就陷入混乱。这个时候,人们总是力求胜过对方,都竭力夺取财物。力求胜过对方,就会有斗争;竭力夺取财物,就会发生争吵。争吵而没有衡量是非的标准,人们也就无法满足个人的欲望。因而贤人便创立了中正的原则,倡导无私,于是人们都喜好仁慈了。这时,人们抛弃了只爱自己亲人的做法,树立了尊重贤人的原则。
凡是仁慈的人都致力于爱人利人,而贤能的人则以推举别人为自己的原则。人多了,却没有制度,老是以推举别人为原则,社会就会又陷入混乱。因此圣人应运而生,划分了土地、财物、男女的界限。界限确定了,没有法制不行,于是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后,没有人实行不行,于是设置官吏;官吏设置了,没有人来统一管理不行,于是设立国君。既然设立了国君,人们自然抛弃了尊重贤人的做法,树立了尊重贵人的原则。
因而,上古时代的人只爱亲人,贪图私利;中古时代的人尊重贤人,爱好仁慈;近古时代的人尊重贵人,尊重官吏。尊重贤人以推举为原则,一旦设立了国君,贤人也就没有了用处;只爱亲人以自私为原则,一旦提倡中正,自私也就行不通了。这三个时代,并非行事彼此矛盾,只是因为人们所遵循的原则破坏了,因而他们所注重的东西也就发生了改变,社会情况变化了,因而采取的治理方法也就不同了。所以说,帝王之道是有一定准则的。
帝王之道是一个方面,人臣之道也是一个方面,他们所遵循的原则虽然不同,但所依据的准则却只有一个。因而,如果民众都愚昧,那么有才智的人就可以为帝王;如果民众都有才智,那么有力量的人就可以为帝王。民众愚笨,那么虽然力量有余,但是才智不足;民众有才智,那么虽然智巧有余,但是力量不足。人的天性是:缺少知识就会去学习,力量用尽了就会屈服。因而神农氏教人们耕种,而成为帝王,是由于人们要学习他的知识;商汤、周武王兵力强大之后征伐诸侯,诸侯是屈服于他们的武力。民众愚笨无知,则求教于人;民众有知无力,则屈服于人。因而,凭借知识而成为帝王的人是不用刑罚的,凭借力量而征服诸侯的人则抛弃德教。
圣人不效法古代,不拘于现状。效法古代,则落后于时代;拘于现状,则不能因势图变。周代不效法商代,夏代不效法虞舜,三代形势各异,但均能称王于天下。因而成就王业是有一定方法的,维持王业则另有一套方法。武王因造反而取天下,却倡导服从君主;他夺取了天下,却崇尚退让。武王是以武力夺取政权,而维持政权则用道义。如今,强国兼并扩张,弱国竭力自守,上不如虞夏之时,下不能效法汤、武之事。汤、武之道被堵塞了,因而万乘之国就诉诸于战争,千乘之国则忙于自守。帝王之道已经被堵塞了很久,而当世的君主没能去开辟出新的道路,所以也没能出现可以同三代相提并论的第四个朝代。这样的道理,不是明君是不会听取的,现在我愿意从政治效果上来说明这个道理。
古代的人纯朴忠厚,现在的人则奸巧虚伪。因而在古代有效的统治方法是将道德放在首位,实行德治;在今天有效的统治方法是将刑罚放在首位,实行法治。这一点,是世俗的人所迷惑不解的。现在人们所说的“义”,就是要树立民众所喜爱的东西,废除民众所厌恶的东西;所谓的“不义”,就是树立民众所厌恶的东西,废除民众所喜爱的东西。这样,“义”与“不义”两者的名称和实际内容都被颠倒了,这是不能不加以考虑的。树立民众所喜爱的东西,民众会受害于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树立民众所厌恶的东西,民众反而会享受到他们所喜爱的东西。何以知道是这样呢?因为民众忧虑就会深思,深思就会遵循法律;民众安乐就会放荡,放荡就会有过失。所以用刑罚来统治,民众就会害怕,害怕就不会有奸邪;没有奸邪,民众就能享受到他们喜爱的东西。而用“义”来教化民众,民众就会放纵,放纵了就会混乱,混乱了,民众就会受害于他们所厌恶的东西。由此可见,我所说的刑罚,便是“义”的根本。而世人所谓的“义”,则是残暴的来源。治理民众,如果用他们厌恶的东西来治理,民众必会得到他们所喜爱的东西;用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来治理,民众必会受害于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治理得好的国家,刑罚多而赏赐少,因而成就王业的国君用九分刑罚,一分赏赐;而衰弱的国家,则九分赏赐,一分刑罚。罪过有大有小,因此刑罚也有轻有重;善行有大有小,因而赏赐也有多有少。这两者,是世俗常运用的方法。人们犯了重罪的时候才用刑罚,奸邪之辈就不会消除;赏赐用在人们所认为的“义”上,犯罪就不会停止。刑罚不能消除奸邪之辈,赏赐不能阻止犯罪,必定会产生混乱。所以成就王业的国君,应当将刑罚用于轻罪,那么大罪也就不会产生;将赏赐用在告发奸人上,那么小罪就不会被忽视。治理民众能够做到大罪不发生,小罪不忽视,国家就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就一定会强盛。一国实施这样的方法,则一国安定;两国实施,则战争渐止;普天下行之,则至德可复。这便是我认为杀戮、刑罚能够归于道德,而“义”则是与残暴相连的道理。
古时候,人们群居,秩序混乱,所以要求有一个首领。由此可见,天下人之所以乐意有首领是为了求得社会安定之故。如今有了国君若是没有法律,那它的危害就如同没有君主一般;有法律若不能克服混乱,那就与没有法律一样。天下之人不乐意没有国君,但却喜欢破坏法律,这样的情况会使全天下的人都感到迷惑不解。对天下民众有利的事,莫大于社会安定;而要使社会安定,则莫过于立君;立君的原则,莫大于执行法律;执行法律,莫急于杜绝奸邪;杜绝奸邪之本,莫重于严刑。所以,成就王业的人应当以赏赐来禁止犯罪,用刑罚来劝诫民众,只追究罪过,不寻求善行,依靠刑罚来去掉刑罚。

词 典
论语孟子 中国学术 哲学著作 爱犬养护 百花百话 百科合称 保定庙会 北大百联 哺乳动物 军事常识 人文常识 艺术常识 中外名人 重大事件 藏传佛教 三峡昆虫 城市供热 传世名方 词名索引 大历诗略 大学历史 当代科学 东方文化 东方文学 冬虫夏草 法律文书 佛源语词 福州方言 港口经济 高等数学 公共关系 公证律师 古今谋略 古钱百咏 古诗百科 古诗评译 古文鉴赏 关东文化 广播电视 国防经济 国际关系 国际金融 国际政治 国史纪事 汉代长安 汉英经贸 汉族风俗 河南蜻蜓 赫章彝族 红河彝族 湖湘文化 画说西藏 环境科学 环球地名 皇帝内经 皇权兴衰 皇权兴衰 黄帝内经 黄节诗学 机械加工 蓟州风物 民间疗法 精细化工 同义反义 文史知识 文学知识 西方哲学 建安诗文 建筑经济 交叉科学 教师百科 教育评价 金属材料 京剧剧目 经济法学 经济科学 精细化工 决策科学 科技编辑 科学技术 孔子文化 老子鉴赏 李白诗歌 历代典故 历代绝句 历代骈文 爱情佳句 文坛掌故 历史大事 国史全鉴 名城杭州 名城临海 名城衢州 连用成语 两汉职官 领导干部 吕氏春秋 伦理百科 论语鉴赏 漫画知识 美丑大典 美军服装 美食中国 美术辞林 唐墓壁画 民间禁忌 民间文学 民族知识 名著缩微 明清西安 明清治藏 南社戏剧 宁波古韵 欧洲历史 热工技术 人口管理 人口科学 人类科学 人生哲学 儒林外史 三宝合璧 三国韬略 陕北方言 陕西烹饪 常用钢材 商业会计 尚氏易学 神州秘方 诗歌美学 石油技术 实用方法 实用公文 外国文学 外国哲学 外台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