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词典 > 外国重要军事著作 > 正文

[普鲁士]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外国重要军事著作

《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经典之作。本书总结了拿破仑战争的经验,对战争本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正确的见解,为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军事思想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e Von Clausewitz,1780~1831)出生于普鲁士马格德堡附近布尔格镇的一个小贵族家庭。12岁从军。1801年入柏林军官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深得校长沙恩霍斯特赏识。1803年从军校毕业后,任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此间经常听康德主义者基瑟韦特的哲学课,研究军事、哲学、历史和文学等著作,奠定了良好的哲学和军事理论基础。他一生共参加了4次战争(役):法国革命胜利后第一次法普攻守同盟缔结不久爆发的莱茵战役、奥斯塔德会战(1806)、法俄战争(1812~1814)和滑铁卢战役(1815)。在奥斯塔特会战中曾经被俘。1807年10月获释后,他积极参与沙恩霍斯特领导的普鲁士军事改革,力主改革普鲁士的军事制度,重振普军军威。1812~1814年因反对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仑结盟而辞去普军军职,去俄国准备参加反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加入神圣同盟,欧洲重新笼罩在反动气氛之中,克劳塞维茨因充满革新思想被敬而远之,1818年调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在任校长的12年间,致力于《战争论》的著述,先后研究了130多个战例,写了大量战史方面的评论文章。1830年春调炮兵部门工作,同年12月又调任格乃泽瑙军团参谋长。1831年11月16日因染上霍乱病逝,终年51岁。死后,他的遗孀玛丽和学生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10卷,《战争论》是其中的第1卷至第3卷。
《战争论》共8篇124章。第1篇“论战争的性质”,第2篇“论战争理论”,第3篇“战略概论”,第4篇“战斗”,第5篇“军队”,第6篇“防御”,第7篇“进攻(草稿)”,第8篇“战争计划(草稿)”。其中,第1、2、8篇论述的是本书的核心问题——战争现象的本质。第6篇篇幅最长,占全书的三分之一。《战争论》所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一、关于战争的定义。《战争论》对战争的定义是这样下的:“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接着,克劳塞维茨从理论抽象和现实可能两个角度分析了战争现象。他从理论抽象角度提出的命题是: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这个抽象概念的意思是说,力量和意志的相互作用使战斗行动带有连续性,在彻底打垮对方之前,战争不会停止。他从现实可能的角度提出的另一命题是: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也就是说,战争受政治制约,并服务于政治。
二、战争的目的与手段。消灭敌人的军队即战争的政治目的,要通过武力决战,即战斗才能达到。一切军事活动都必然直接地或间接地同战斗有关,都只是为了在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时间进行战斗,也就是都服从武力决战。消灭敌人军队始终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所谓消灭敌人,按克劳塞维茨的解释是“使敌人军队陷入不能继续作战的境地。”当然,消灭敌人并不是盲目硬干,克劳塞维茨说,如果从这里得出结论说,盲目的硬干总是比谨慎的巧谋为好,那是很大的误解。有勇无谋的硬干,也许不仅消灭不了敌人的军队,反而会使自己的军队被敌人消灭。
三、军事艺术概念的确定和划分。在西方军事界,究竟采用军事艺术还是采用军事科学概念长期存有歧议。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这种意志活动既不象技术那样,只处理死的对象,也不象艺术那样,处理的是人的精神和感情这一类活的,但却是被动的、任人摆布的对象,它处理的既是活的又是有反应的对象。战争不属于技术或科学的领域,而属于社会生活的领域。“使用军事艺术这个术语比使用军事科学这个术语更恰当些。”
克劳塞维茨还对狭义的军事艺术和广义的军事艺术等进行了区别和说明。在他看来,战争就其本义来说是斗争,狭义的军事艺术就是在斗争中运用现代手段的艺术,称为作战方法最为恰当;广义的军事艺术当然还包括一切为战争而存在的活动,也就是包括建立军队的全部工作——征募兵员、装备军队和训练军队。斗争中的单个行动是战斗,战斗中使用军队的学问是战术,为了战争目的运用战斗的学问是战略。
四、战略的五大要素。克劳塞维茨把决定战斗的运用的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些要素在军事行动中大多是错综复杂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和地理要素过去已为军事理论家们重视和研究,克劳塞维茨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发挥了前人的思想,而且更在于根据拿破仑战争的经验增加了精神要素和统计要素。并把精神要素列为五大要素之首,“因为物质力量的作用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刀刃。”
五、关于拿破仑时代战争的特点。克劳塞维茨把18世纪弗里德里希二世所进行的王朝战争和拿破仑时代的战争进行了比较研究,认识到18世纪的战争还只是政府的事情,人民参加战争仅仅是被用作盲目的工具。而19世纪初,作战双方的人民已经是举足轻重的力量了。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诞生的国民军队,每个士兵都能采取充满国家意识的自觉行动,这就没有必要象过去那样监督士兵和防止其逃跑了,从而使指挥员可以大胆地把兵力分散开来进行作战指挥,同时还可以充分地发挥每个士兵的创造精神。
与此同时,游击战作为国民抵抗侵略的一种作战形态应运而生。游击战大大改变了陆战中的点线展开的作战样式,战场扩大了,增加了“面”的概念。法兰西军队在西班牙就陷入了游击战的深渊。因此,克劳塞维茨强调民众战争应该看作是战争要素在我们这个时代突破了过去人为的限制的结果。一般说来,善于运用民众战争这一手段的国家会比那些轻视民众战争的国家占有相对的优势。
六、会战的地位。歼灭敌军是实施战斗时的军事目标,是挫败敌国交战意志的一种手段。歼灭敌军只有通过战斗才能达成目的,由几个战斗形成一个大规模会战时的战斗成果最大,高级将领将指挥这种会战。这是克劳塞维茨赋予会战的地位。他从这个观点出发,指出了战略和战术两种效果的关系:只有重大的战术成果才能导致重大的战略成果,战术成果在作战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会战中,主力会战是双方主力之间的斗争,必须永远把主力会战看作战争的真正的重心。
七、战争中的攻防。防御和进攻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防御是抵御进攻,其特征是等待进攻。克劳塞维茨认为,当进攻的军队发起一次作战行动时,必须离开自己的战区,并因此受到削弱。而防御者的军队则仍然保持着同各方面的联系,而且离自己的兵员和物资补给基地较近。况且,对优势敌人进行有效的防御时不仅依靠良好的军队,而且也依靠全体人民的协助。因此,“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就其本身来说比进攻这种作战形式强。”但是,防御也有弱点,因为它的目的是据守,进攻则具有积极的目的——占领,占领可以增加自己的作战手段,据守却不能。战略进攻的目标,可以从占领全部国土起到占领一个最不重要的地方为止。一旦这个目标达到了,进攻停止了,就会出现防御。在现实中,进攻活动,也就是进攻的企图和措施,常常不知不觉地以防御为其终点,正如防御计划以进攻为其终点一样。克劳塞维茨关于攻防问题的观点贯穿着辩证法思想。
克劳塞维茨研究战争问题的哲学方法主要是:明确政治与战争的关系;着力解决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即一方面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一方面从现实出发,分别给战争问题下定义,然后再把两者结合起来;在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中分析战争现象;注重战史研究等。
《战争论》出版于1832年,以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我国,最早的中译本是1911年从日文版节译的,当时叫《大战学理》,由陆军教育研究社译印。后来又有多种中译本,如由夏伟光译、八路军军政杂志社1941年出版的版本;由军事科学院译,战士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删节本。最好的版本则是由军事科学院根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防出版社1957年的版本,参照俄、日、英、法等文译本和几种中文旧译本重译的。这个最新版本1978由商务印书馆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出版发行。

词 典
论语孟子 中国学术 哲学著作 爱犬养护 百花百话 百科合称 保定庙会 北大百联 哺乳动物 军事常识 人文常识 艺术常识 中外名人 重大事件 藏传佛教 三峡昆虫 城市供热 传世名方 词名索引 大历诗略 大学历史 当代科学 东方文化 东方文学 冬虫夏草 法律文书 佛源语词 福州方言 港口经济 高等数学 公共关系 公证律师 古今谋略 古钱百咏 古诗百科 古诗评译 古文鉴赏 关东文化 广播电视 国防经济 国际关系 国际金融 国际政治 国史纪事 汉代长安 汉英经贸 汉族风俗 河南蜻蜓 赫章彝族 红河彝族 湖湘文化 画说西藏 环境科学 环球地名 皇帝内经 皇权兴衰 皇权兴衰 黄帝内经 黄节诗学 机械加工 蓟州风物 民间疗法 精细化工 同义反义 文史知识 文学知识 西方哲学 建安诗文 建筑经济 交叉科学 教师百科 教育评价 金属材料 京剧剧目 经济法学 经济科学 精细化工 决策科学 科技编辑 科学技术 孔子文化 老子鉴赏 李白诗歌 历代典故 历代绝句 历代骈文 爱情佳句 文坛掌故 历史大事 国史全鉴 名城杭州 名城临海 名城衢州 连用成语 两汉职官 领导干部 吕氏春秋 伦理百科 论语鉴赏 漫画知识 美丑大典 美军服装 美食中国 美术辞林 唐墓壁画 民间禁忌 民间文学 民族知识 名著缩微 明清西安 明清治藏 南社戏剧 宁波古韵 欧洲历史 热工技术 人口管理 人口科学 人类科学 人生哲学 儒林外史 三宝合璧 三国韬略 陕北方言 陕西烹饪 常用钢材 商业会计 尚氏易学 神州秘方 诗歌美学 石油技术 实用方法 实用公文 外国文学 外国哲学 外台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