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京兆府万年县西南30里的原地,在细柳原北。相传西周初年,时人把从这里通向终南山的道路称“毕”,原以此得名。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等皆葬此原上。...[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亦名栖凤原。唐京兆府万年县韦曲附近的高地。东接少陵原,西到勋阴坡。唐中宗时,宰相韦嗣立曾在此原建立山庄,邀中宗和韦后临幸。嗣立被封为“逍遥公”,又改“凤栖原”为“清虚原”。...[继续阅读]
亦名毕原、咸阳原。位于唐京兆府咸阳县北,是渭水与泾水的分水岭。南北数十里,东西百余里。原上有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号称“五陵”,每陵置一县守陵,并把全国各地富豪迁住县内。后...[继续阅读]
关中大川名。其地理位置有以下几说:一是认为该川位于长安城西40里。由于土地肥沃,盛产御物,故名;二是认为在长安城南。由于汉武帝曾在川中修筑离宫别馆,禁人游观,长宿其中,故名。唐人颜师古则认为该川在樊川之西。唐代宗广...[继续阅读]
唐长安城南樊川上的水池。相传秦朝曾葬皇子于池北,故名皇子陂。周回七里,水上可以泛舟。隋初改名永安陂。该陂因地近长安,唐时多有达官贵人来此游览。唐末诗人罗隐曾作《皇陂》诗云:“皇陂潋滟深复深,陂西下马聊登临。垂杨...[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