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 > 列表 > 正文

他被称为“认死理”的游侠,和团队确定了全球20余条大河的源头
2024-03-01

2月22日,劳力士公布了2023年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的得主。在备受瞩目的5位获奖者中,有一位来自中国,他就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研究员刘少创,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是劳力士“保护地球·恒动不息”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支持杰出人士及组织,通过科技进一步了解全球环境所面临的挑战,并制定解决方案,令地球生态系统恢复平衡。据介绍,刘少创凭借“运用创新技术拯救濒临灭绝的野骆驼”项目,荣获2023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

2023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获奖者之一刘少创

十余年寻踪野骆驼

说起刘少创,就不得不提到野骆驼。

野骆驼被称为“沙漠之王”,对它们的栖息地变化展开监测,从而制订更有效的动物保护策略,对于生态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刘少创是什么时候开始对野骆驼展开关注的呢?

时间还得追溯到2011年。

2011年,“玉兔号”月球车在西北沙漠开展试验。在这里,刘少创关注到了野骆驼这一动物群体。

野骆驼身披淡棕黄色短毛,外形要比家养骆驼显得更瘦更高,也称“野双峰驼”,是中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专家估计,目前世界上的野骆驼不足1000峰,其中中国境内约有650峰。

对于极度濒危的野骆驼,人们只是大致知道它们分布在中国西北的荒漠和蒙古国境内,但对野骆驼具体迁移路线、生活习性并不清楚。

2012年,刘少创开始带领团队,借助北斗、GPS等卫星导航系统追踪这些“沙漠之王”,并开展栖息地变化监测。2012年5月6日,在罗布泊阿奇克谷地和库姆塔格沙漠交界处,刘少创团队为一峰雌性野骆驼佩戴了卫星定位项圈。

刘少创(右)在为野骆驼安装卫星定位跟踪器(新华社发)

这头雌性骆驼是刘少创跟踪的10头野骆驼之一。经过一年多的跟踪,他和团队获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野骆驼定位跟踪数据。

“通过卫星跟踪系统研究野骆驼的运动路径,对于了解它们面临什么威胁,它们到哪里喝水,怎样保护这些水源,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都意义重大。”刘少创说。

近些年来,刘少创和团队发现野骆驼的活动区域正在缩小,并向高海拔、寒冷地区移动。这说明它们可能会面临更多危险。

因此,刘少创呼吁扩大新疆、甘肃等地的野骆驼保护区面积,建立范围广、保护力度强的野骆驼国家公园。同时,他认为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加强对物种和当地环境观测,并严控非法采矿和探险者,是提高野骆驼及其栖息地保护能力的有效手段。

“刘大胆儿”的科学探险路

刘少创对于科学探索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

1963年11月,刘少创出生于天津市武清区梅厂镇小潘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敢闯敢为,孩提时的朋友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刘大胆儿”。

1981年,刘少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并在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国家防灾科技学院防灾技术系测量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工作期间,他治学严谨,深受院领导和师生们的赞誉,但他仍认为自己在相关领域还需要持续深耕。为寻求突破,他再度返回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攻读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并于1997年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在此后多年的工作经历中,刘少创更是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领域内创造了一系列奇迹。

2002年,刘少创开始主持北极科考项目,并成为中国在单人无后援条件下徒步成功到达北极点的第一人。

在这次考察过程中,为了沿途可以做一些更细致的科考工作,刘少创拒绝了乘坐直升飞机和破冰船,而是选择挑战人类身体极限,坚持徒步行走考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无数考验后,他成功到达了北纬90°的北极点。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沿途中采集的海冰厚度、海水漂移、温度、风力、气压等有关资料,为大规模的冰上考察积累了坚实的原始数据,为进一步开展遥感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刘少创的研究范围还涉及世界各地的河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刘少创团队开始探索将卫星遥感技术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确定大河的源头和长度。目前,他们已经重新确定了世界上20余条大河的源头和长度。

刘少创接受央视采访

得知自己荣获2023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后,刘少创表现得十分淡然。已60岁的他,还有很多目标亟待完成。

在他看来,花这么多科技力量去研究野骆驼这一不足千峰的物种是值得的。“野骆驼在恶劣自然环境中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它们的基因或许能为人类治疗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提供借鉴。”刘少创说。

但他坦言,人类至今对野骆驼的数量、分布和习性等还不是很清楚,而想要完全了解野骆驼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即使前路艰难,但他仍旧神往。

“我喜欢做开拓性的工作。”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