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词典 > 刘瑞明文史 > 正文

帛书《五十二病方》“人病马不痫”考证——癫痫病方言谐音趣难名称系列
刘瑞明文史

1974年初,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知最早的古代医方书,其 中有对52种病的270多个医方。第146行残留的文字是:“[人]病马不间(痫)者”。
文物出版社1979年出版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五十二病方》确切的校勘,“间”是 “痫”的通假字。对此句,设注(后文对此注称“原注”):
“此题后尚有‘人病□不痫’、‘人病羊不痫’、‘人病蛇不痫’三题,四种病名与《千金要方》 卷五所载六畜痫,即马痫、牛痫、羊痫、猪痫、犬痫、鸡痫相似。这一类疾病系以发作时患者所 发声音及所呈状态命名,如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云:‘马痫,作马嘶鸣。’‘羊痫,作羊叫声。’ ‘牛痫,作牛叫声。’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三十四《癫狂痴呆论证》:‘马痫、牛痫……此不 过因其声之相似,遂立此名。’……所谓‘人病马不痫’,可能是不使马痫发作的意思。至于马 痫的症状,见《千金要方》卷十四:‘马痫发时,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皆热,坐小时膏气脑热 不和得之。”[1](64)
《五十二病方》附录的马继兴、李学勤《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医方——帛书〈五十二病 方〉》也说:“本书有‘癫痫’和各种痫。……痫有马痫、口痫、羊痫、蛇痫,都是根据发病时所呈 异常的体位姿态与某种动物相似而命名的。”[1](183)
以后就再也没有对这个疑难问题作讨论的论著。本文对此试申考证管见,以求指正。


一、“人病马不痫”应再校勘为“人病马丕痫”


首先需要研究此句中的“不”字。原注解释为“不使马痫发作”,应该说是不对的。因为“不 使马痫发作”的话不能说成“马不痫”。全书对各种医方都是以某种病名开始的,没有“人不发 作某病的”说法。只因为题目中有“马”“羊”“蛇”等字,容易被误解成是说这些动物的病,所以 特殊的在这几个题目前面加个“人”字。
结合先秦到汉朝时“不”字的使用情况考虑,它应该是“丕”的通假字。《说文》:“丕,大也。 从一,不声。”段注:“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于六书为 假借。”[2](1)《汉语大词典》“不”义项之六:“通‘丕’。大。”引据《诗经·周颂·清庙》:“不显不承, 无射于人。”段玉裁曰:“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高亨注: “不,通丕,大也。”《逸周书·小开》:“呜呼,敬之哉!汝恭闻不命。”朱右曾校释:“不读为丕,大 也。”《管子·宙合》:“君臣各能其分,则国宁矣,故名之曰不德。”郭沫若等集校引丁士涵云: “古字多以‘不’为‘丕’,此‘不’字当读为丕,‘丕’大也。”[3](394)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十《不、丕、 否》用六十三条例证来说明“不”“丕”是无词汇意义的“助词”,其实完全是错误的。有二十七 例都是“不”通“丕”,而意思为“大”,被误说成发声,约占总例的一半。详见拙文《〈经传释词〉 “不”“丕”助词说辨误》[4](192-207)
所以,“人病马不痫”实际应是说:“人病马丕痫”。意思是:人病马大痫。即“人大马痫病” 的倒序:人患大病即痫病。《五十二病方》中再没有“不”字用为“丕”的通假的,这可能因为这 四个医方是从别的医方资料汇集的,而原资料中是“不”字是用为“丕”的通假的。


二、马痫、羊痫、蛇痫等名称中各是“麻”、“样”、“折”的谐音


原注所说的“这一类疾病系以发作时患者所发声音及所呈状态命名”,马继兴、李学勤文 章也说:“痫有马痫、口痫、羊痫、蛇痫,都是根据发病时所呈异常的体位姿态与某种动物相似 而命名的。”这样的解释非常不合事理。
让相声演员模仿马、牛、羊、猪、犬、鸡的鸣声,也要经过一定的练习,人得病决不可能自 然的发出它们的鸣声。马、牛、羊、猪、犬,姿态没有什么区别,所谓金鸡独立倒是特殊姿态,但 癫痫患者都是倒地的。人得病也不可能自然的呈动物的某种姿态。而当代辞书的解释或不一 致。
《辞海》“癫痫”条的症状之一:“口吐泡沫,发出怪声,类似羊啼”。[5](1784)《汉语大词典》: “癫痫:突然发作的暂时性大脑机能紊乱。俗称羊痫风或羊癫风。”又,“羊角风:见‘羊痫风’。” “羊痫风:癫痫的俗称。亦称‘羊癫风’、‘羊角风’。病发时,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声 似羊鸣,故名。”既然“发出怪声,类似羊啼”是特殊的症状,却不以“羊鸣”称名,却以大不相同 的“羊角”称名?《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癫痫”条却没有“类似羊啼”这样的意思。北京 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年出版、张鸣和、柴锡庆主编《内科学》“癫痫” 节言临床表现:“抽搐期:病人突然尖叫一声,意识丧失而跌倒。”病人突然尖叫一声,与羊鸣 是大大不同的。
完全可以肯定,宋代严用和《济生方》“马痫,作马嘶鸣。”“羊痫,作羊叫声。”“牛痫,作牛 叫声。”这样的解释,都是仅从字面作牵强的附会。应当从最初详细的症状叙述中来寻找破解 疑难的线索。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说:“痫有五脏之痫,六畜之痫。或在四 肢,或在腹内。”所谓“六畜痫”是:“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项风府脐中二壮。 病在腹中,烧马蹄末服之,良。牛痫之为病,目正直视。腹胀。灸……。烧牛蹄末服之,良。羊 痫之为病,喜扬目吐舌。灸……。猪痫之为病,喜吐沫。灸……。犬痫之为病,手屈痉挛。灸 ……。鸡痫之为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6](81)引文中所省略的是所炙的穴位名。 也都没有说明为什么那样命名,但行文显然有“伏笔”值得玩味。
“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其中“马鸣”绝对不是说发病时有像马鸣的叫声。 因为其他五畜痫,却都没有“牛(或:羊、猪、鸡)鸣”的话。这就雄辩的证明:“马鸣”不是指发病 时有如马鸣的叫声。
那么“马鸣”是什么意思呢?据我对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称名方法的大量研究,可以 确说,它必定是“麻、鸣”的结构而谐音。麻,就是失去知觉;鸣,就是尖叫一声。
所谓“羊鸣”,实际是“鸣样”的谐音而倒序:鸣一样的声音。即声音大而没有意义。鸣,本 是鸟声,是没有意义的。鸣一样的声音,与有意义的语言对比。所谓“牛鸣”中是谐音“扭”,指 身体蜷曲、痉挛。“鸡鸣”中是谐音“急”,即突然尖叫一声。所谓“犬鸣”中是谐音“蜷”,指身体 蜷曲、痉挛。所谓“猪鸣中”是谐音“搐”,指身体蜷曲、痉挛。鸣,都指大叫一声。
而所谓“六畜痫”的统名,是“搐流”的谐音而倒序:抽搐之类的症状,不是六种病。
《五十二病方》“人病蛇不痫”的“蛇”字也有文章。因为蛇不能鸣,不能从实际有的“牛鸣” 之类而模仿成“蛇鸣”的说法,所以后世也没有“蛇痫”的名字。这个“蛇”字是“折”的谐音,即 以曲折指身体蜷曲、痉挛的症状。也就是前面引文中的“摇头反折”“马鸣欲反折”。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又说:“治小儿暴癫者,身躯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若腹满 短气转鸣……”[6](86)。同书《候痫法》说了二十条症候,其中“凡八条,痫之剧者也”,就有“腹满 转鸣”的一种。这里平实的说“腹鸣”,不是什么动物鸣。小儿腹中岂能如雷鸣,是从“累鸣”而 谐音,也是说鸣声连连。
《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风癫第五》:“癫病有五。一曰阳癫。发时如死人,遗尿。有顷 乃解。二曰阴癫,坐初生小时脐疮未愈,数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风癫,发时眼目相引,牵纵反 急强羊鸣。食顷方解。由执作汗出当风,因以房室过度,醉饮饱满行事。令心气逼迫,短气脉 悸得之。四曰湿癫,眉头痛身重。坐热沐发,湿结脑,汗未止。得之。五曰马癫,发时,反目口 噤,手足相引,身皆热,坐小时膏气脑热不和得之。”[7](256)发病时如死人,遗尿,为什么就是“阳 癫”?初生小时脐疮未愈,数洗浴而得病,为什么就是“阴癫”呢?“反目口噤,手足相引”,为什 么就是“马癫”呢?也应是从“麻木”而谐音的。而“阳癫”应当是“癫样”的倒叙,后来又变化成 “羊癫”说法。


三、借助当代许多方言的称名,也可以得到同样的证明


癫痫,方言一般叫羊痫风、羊癫风、羊角风。“羊角”的理据是“厥样”,谐音而倒序为风马 牛不相及的“羊角”。“厥”是中医对症状的概括称名。《汉语大词典》:“厥证:中医学病症名。泛 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逾时苏醒的病症。”这与此病的“突然神志丧失”、“突然昏倒”、“历时 数分钟,发作后昏睡数十分钟”完全一致。“厥样风”即中风而厥的症状。“样”犹“状”。由趣假 的“羊角jiao”,再谐音趣变为“似羊叫”的俗说而趣说。羊痫风、羊癫风、羊角风的“风”字指中 风,但方言名称中或写成“疯”字,也是谐音的趣说。
方言对癫痫的谜语式的谐音趣难名称很多,辞书都不知理据而避难不释。本文以50个 趣难称名归纳为8个系列来做辨析。词语取于《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各分卷的,以《上海》等 指《上海方言词典》等。《东北》指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北京》指徐世荣《北京土语 辞典》。其他不交代出处的一律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以下按系列叙述。
1·1·1羊角风
一般来说,“羊角”的理据是“厥样”,谐音而倒序为风马牛不相及的“羊角”。“厥”是中医 对症状的概括称名。如此解释,不仅文从字顺,既纠正了“似羊叫”的不合实际的错误,而且原 来寓含的以假为趣也彰显了。
《徐州》作“羊角风”。《哈尔滨》作“羊角风(儿)”。《牟平》作“羊角(儿)风”。各词典都未见 “厥”字的读音,因为它是书面语,方言口语不说。但为了求趣,却也可以特别利用它。《徐州》 “角”与“撅、噘、橛”等同音,则与“厥”也应同音而可谐音。哈尔滨话“角”与“撅、噘、橛”等不同 音,但与“觉”同音同调。“羊角风儿”便是“觉风样儿”的理据:感觉到风邪的样儿。牟平话“角” 字音有两读,都与“撅、噘、橛”等不同音,但也与“觉”同音同调而是理据。
1·1·2《银川》:“羊角疯:癫痫。由脑部疾患或脑外伤引起。发作时突然昏倒,全身痉挛,意 识丧失,有的口吐泡沫。”完全是照《现代汉语词典》“癫痫”条而抄录。也就是只有医学内容的 解释,而缺乏应有的语言学解释。不但不对“羊角”解释,而且避释“疯”与“风”的差别(其他词 典照《现代汉语词典》“癫痫”条而抄录的很多,后文不再引录)。按,“疯”也是谐音成趣。该词 典“角”与“撅”、“噘”同音异调,则与“厥”也当是同音而可谐音。《扬州》也作“羊角疯”。《北京》 作“羊角儿疯”。
1·2·1羊癫风
《娄底》如此。《柳州》、《贵阳》都作“羊癫疯”。按,都是“癫样风”的理据。《娄底》又说“扯 懵风”。“懵”指“突然神志丧失”、“突然昏倒”。从这种平实的名字可见“羊癫疯”中的“羊”与 “疯”为趣假。又,《柳州》:“发羊癫(疯):①癫痫病发作。②贬称异常的言行,用作詈词,等于 ‘发神经’、‘发癫’。”正是从“癫样风”的理据而可另指。即能指相同,而所指不同。《柳州》:“发 狗头疯:①头脑发热,言行异常。②撒泼,大哭大闹。”实际与“狗”风马牛不相及。是“苟”的谐 音,指斥其不正常。而“苟”是书面词,口语也不说,但为了求趣而特意使用。可为参证。
1·3·1羊儿风
《成都》此条在抄录《现代汉语词典》“癫痫”条后,又有“有的学羊叫”的解释。按,理据是 “风样儿”。“风”,名词动用:中风。《贵阳》、《扬州》作“羊儿疯”。
1·3·2羊羔儿风
《乌鲁木齐》、《洛阳》、《太原》、《忻州》、《西安》、《徐州》同此名。《西宁》同,但对“羔”字标 同音代替号,表示与词义无关,这是对的。但以为“羊”字合宜则错,显然是以为“羊角(儿)风” 是合宜的理据,而感觉“羔”字不妥。《济南》作“羊羔子风”。按,“羔”字的由来是从“羊儿风”再 作生发的趣假。本是“风样儿”的理据,“儿”是词尾。有意按虚假的字面“羊儿风”再别解为:羊 的儿子的风。又把“羊的儿子”换为同意思的“羊羔”。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以“羊羔儿风 (疯)”为名的地方,还有:陕西宝鸡、山西吉县、曲沃、岚县、长子、石楼、文水、静乐、河南郑州、 山东郯城、甘肃兰州等。山西沁县叫“羊羔羔风”。
1·3·3羊哥儿风
山西五寨的叫法。未见五寨同音字谱,难以确说“哥”的来历(其他词例也有这种情况)。 但口语把小孩或叫“哥儿”。羊羔是小羊,即羊的“孩儿”,或许因此而把“羔儿”换说为“哥儿”。 佳木斯、临汾叫“羊个风”类似。
1·3·4羊伢子风。湖北天门的叫法。“伢子”是小孩。也是对“儿”的同义置换。
1·3·5河南林县:羊根儿风。可议或许是“根、哽”谐音:从嘴部痉挛而哽塞不语取名。
1·3·6河南信阳:羊迷风儿。是“迷样儿风”的理据。迷,指丧失意识、昏倒。
1·3·7山东诸城:羊骨子风。或许“骨、箍”谐音,指痉挛的拘束状态。
1·4·1羊耳风。南京、云南昆明、保山、昭通话。
按,“耳、儿”同音异调。仍是“风样儿”理据,谐音而倒序。云南昆明、昭通、陕西绥德同名。 明代已有此名。《西游记》第二十一回,黄风铃的妖怪变出狂风,孙悟空不能得胜。猪八戒趣侃 说:“想必是夹脑风、羊耳风、大麻风、偏正头风? ”
1·4·2羊二风。江苏连云港的叫法。“二、儿”谐音。
1·5·1羊眩。福州的叫法。按,即“眩样”的谐音并倒序。
1·5·2羊屎眩。福建仙游的叫法。参照《福州》,“屎、使”同音同调,应是“使眩样”的理据。
1·6·1羊牵疯。上海、苏州、无锡的叫法。“牵风样”的理据。牵,犹“抽”。
1·6·2羊老风。江苏赣榆的叫法。似由“脑风样”谐音:脑中风。
1·7·1羊圈病、圈病。见《崇明》。按,“圈、蜷”同音异调,蜷曲指痉挛。“蜷样病”、“蜷病” 的理据。后者不言“羊”,证明前者的“羊”是虚假的。
1·8·1《东北》:“羊杆儿疯。”《哈尔滨》:“羊杆儿风。”按,哈尔滨话“杆、感”谐音:感受风的 样子。此与哈尔滨、牟平的“羊角风”是“觉风样”的理据完全相同。可以互证。
1·9·1《广州》、《南宁》:羊吊。按,“吊、掉”谐音,“尾大不掉”的“掉”:旋转。指发病者头眩 晕而昏倒。
1·10·1《海口》:发羊采。按,“采、筅”同音同调谐音。该词典,“筅:掸。”即摆动的情状,可 指眩晕。广东潮阳正说:猪母筅。
2·1《武汉》:牙牙疯。按,应是“牙轧”的谐音。指牙齿紧咬嘴唇的痉挛。
3·1·1《杭州》:“猪癫风:=猪癫病。癫痫。患者发病时,经常是大叫一声,有如猪叫,昏倒于 地,全身痉挛,口吐白沫。参见‘羊癫病’。”而“羊癫病:=羊癫风。癫痫。参见‘猪癫风’。”奇 怪的是却也不以“猪叫”取名。而对“羊癫病”解释却没有“大叫一声,有如羊叫”的症状。按, “猪、疰”同音异调。疰,在中医有“中恶”的意思,癫痫也是一种中恶。《汉语大词典》:“中恶:中 医病名。由于冒犯不正之气所引起。其症状或为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为头眩晕倒,昏迷不 醒。俗称中邪。”
3·1·2《长沙》“猪头风”。但此条及下面带“猪”字的名称都没有“如猪叫”的解释,也避言 “猪”字的意思。按,“猪、拘”同音异调,指拘挛。“头、抖”同音异调,指摇摆,与拘挛复说。福建 福安说“发猪头额”。参照福州话,“额、孽”同音同调,意思是:邪。发邪指中风。
3·1·3《成都》、《贵阳》都作“母猪风”。按,由“做木”即丧失意识的理据谐音而倒序为“母 猪”。云南思茅说“老母猪风”。
3·1·4《于都》:“猪婆癫=闷痰症:癫痫。也说‘猪婆疯’。”按,该词典所见“猪”的同音字仅 “栀、煮”两个,还不知“猪”实际谐音的本字。而“婆”则可确说是“颇”的谐音,指程度甚。该词 典,“猪血李子:李树的一种,果实成熟时外皮呈鲜红色。”但是,并非仅猪血是鲜红色,“猪”也 应是虚假的。“猪婆鳜:鳜鱼。”则“猪婆”二字都是虚假的。也不知曲折。“闷痰症”之名则是 事理性的。《南昌》“猪婆癫”,《萍乡》“猪婆风”,都是“颇拘”的理据。《黎川》“猪��疯”,应是“拘 模”谐音:拘挛的模样。“颇”在口语也不说,但谐音造词却往往用到它。
3·1·5《宁波》做“猪癫病”,可知是“猪、嘴”同音同调,或“猪、疰”同音异调谐音。该词典, “疰车=晕车;坐车时头晕甚至呕吐。”宁波也说“羊癫风”。
3·1·6《建瓯》作“豨嬷眩”。豨嬷,是配种的母猪,显然与词义无关。“豨、躯”同音异调; “嬷、麻”同音同调。是躯体麻木、眩晕的理据。
4·1·1《温州》“鸡抽风”,是“鸡、嘴”同音异调谐音。
4·1·2福建建宁说“鸡软病”。参照福州话,似由“鸡、羁”谐音,犹“拘”指痉挛。
5·1·1《温州》又作“鬼抽风”,是“鬼、转”同音同调谐音。
6·1·1《东莞》又作“鲤鱼疯”。按,“鲤、厉”同音异调。本词典,“厉:扭转。本字当做‘戾’, 《广韵·霁韵·郎计切》:‘《说文》:曲也。’”而“鱼、淤”同音异调谐音。本词典,“淤:出淤血。”即 指痉挛性咬嘴唇未破的淤血。
7·1·1广东斗门、新会:发狗仔瘟。
7·1·2山东利津:羊狗子疯。
都是“狗、苟”谐音,指不正常。辽宁丹东:羊勾风。“勾”也是“苟”的记音而泯失趣意。
8·1武汉叫:牙牙疯。《武汉方言词典》也没有解释理据。应当是“哑”的谐音,指中风不 语。
其他类似的名字不再列举。
人的同一种病,竟然用羊、猪、牙、鸡、鬼、鲤鱼、狗等大不相同的许多动物来称名,而“羊” 和“猪”两类,又有多种不同。这些矛盾充分反映出都不是从实际事理来取名,而是有意做趣 难。然而连有的医学书籍也受骗而相信。人民卫生出版社1969年《农村医生手册》在“癫痫” 条就说:“发作时,患者突然大叫一声(如羊鸣或猪叫),猝倒在地。”经过本文的研究,这些称 名却都是从症状来说的。其中的动物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趣假。
谐音隐实示虚,设难从趣,是方言俗语极常见的一种造词方法。以“鸡”、“猪”“羊”的趣假 而言,顺便再举几个例子。宋代就把妓女叫“鸡”,承用到现在。汉代紧急公文插鸡毛谐音示 “急”,后来有“鸡毛文书”“鸡毛信”的称名。吝啬的人被说成“铁公鸡,一毛不拔”,难道铁母 鸡、铜公鸡可以拔毛吗?是“贴供给”谐音:他还想叫你贴赔而供给他呢!胎胞中的“羊水”是就 “养护”婴儿的作用而为说的。掷色子也叫“赶猪”,实际是从追赶“朱”色的六点来说。又叫“赶 老羊”,谐音指:追求大数字的花样。江西黎川把扑满叫“钱猪崽”,即“钱储在(此)”的理据。


四、中医病名与药名的趣味性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风癫第五》:“癫病有五。一曰阳癫。发时如死人,遗尿。 有顷乃解。二曰阴癫,坐初生小时脐疮未愈,数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风癫,发时眼目相引,牵 纵反急强羊鸣。食顷方解。由执作汗出当风,因以房室过度,醉饮饱满行事。令心气逼迫,短 气脉悸得之。四曰湿癫,眉头痛身重。坐热沐发,湿结脑,汗未止。得之。五曰马癫,发时,反 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皆热,坐小时膏气脑热不和得之。”[6](256)这里仅有“马癫”,却没有“羊痫” 等六畜配套的说法,也是从“麻木”而谐音的。只有说“羊鸣”,却没有说“马鸣”,也都透漏出不 是字面意思。
汉代时“人病马不痫”等说法,已经开始了谐音的趣难称名,但还没有“似马鸣”的说法。 唐代也只有“马鸣”“羊鸣”的两种说法。宋代又系统化为“马痫,作马嘶鸣”、“羊痫,作羊叫 声”、“牛痫,作牛叫声”等等。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相因。马继兴、李学勤的文章说:“都是根 据发病时所呈异常的体位姿态与某种动物相似而命名的。”不取是按“作马嘶鸣”等命名的旧 说,是正确的。但新说“根据发病时所呈异常的体位姿态与某种动物相似而命名”,则又是新 的望文生义。
旧时中医的错误理论是:吃动物的某一部位可以补人的同一部位,可以治此处的病。《千 金要方》:“马痫……烧马蹄末服之,良。”等等说法就是如此来的。《本草纲目·主治·癫痫》也 说某种动物的某部分可以治疗某种癫痫:“凤凰台 (明按: 即鸟卵虽孵化成形而死在壳内。 ‘台’是‘胎’的谐音趣写字):鸡痫,癫痫发狂。水磨服。狗齿及粪中骨、白狗血:并狗痫。豚卵、 猪屎:并猪痫。羊齿、羊头骨:羊痫。牛齿、牛屎中豆、牛桊木:并牛痫。马齿、马目、马悬蹄、马 绳索、野马肉:并马痫。”这些都是从《千金要方》的所谓治疗方法仿说的。影响所至,民俗就有 “吃什么能补什么”的说法。
托名黄帝的《内经》已有“癫痫”病名,是平实的术语性的“学名”。而“六畜之痫”之名,则 是群众创造的趣难称名。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3年出版的《中国名著精华全集》选有《五十 二病方》,在题解中说:“至于医疗方面,就千奇百怪,有许多迷信成分,非常有趣。”“六畜之 痫”的系列名称,既是紧扣癫痫的拘挛等症状,也是刻意追求趣难的。而追求趣难正是群众性 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中医吸收了这个特点,往往在病名药名及药效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反 映。当时的人可以心领神会,因而不立文字,不作说明。但是,事过境迁,由于学术研究没有跟 上群众的创造,没有把那些曲折原委记载下来,致使被淹没不传,从而出现“如马鸣”之类的 望文生义,和马痫用烧马蹄治疗这样的迷信方法。
我国俗文化中这种情况多得不计其数,如妓女就有以“鸡”“凤”“兔”“猫”“马”“骒”“猱” 等众多动物称名的。由于趣巧,喧宾夺主,“六畜之痫”之名进入了正宗的医学经典。而在方言 俗语中,继续繁衍它们的家族,如本文所汇集的8个系列共50个趣难名称。可见谐音趣难造 词方法的大有影响。这可以说是群众语言的生动活泼,有积极性。
另一方面,由于语言研究没有跟上群众的创造,不知道为什么会是那么奇怪而那么多的 名字。从而竟然也导致过去的医学认假成真,解释成“如马鸣”之类。在西医对此病已经正确 认识了原因的今日,也有医学书籍解释成“如羊(猪)鸣”。也有学者新增加的“根据发病时所 呈异常的体位姿态与某种动物相似”的更错误的解释。而且导致过去的医学天真的用马蹄灰 等来治疗此病,这却是事与愿违的负面影响。
“六畜之痫”的病名是一组高难度的谜语,经过两千年,笔者才解破它们的谜底。这说明 我们的语言研究非常需要与群众方言口语结合,解决各学科中与古语有关的疑难。这种研究 固然是很困难的,却也是广有天地,大有作为的。

词 典
论语孟子 中国学术 哲学著作 爱犬养护 百花百话 百科合称 保定庙会 北大百联 哺乳动物 军事常识 人文常识 艺术常识 中外名人 重大事件 藏传佛教 三峡昆虫 城市供热 传世名方 词名索引 大历诗略 大学历史 当代科学 东方文化 东方文学 冬虫夏草 法律文书 佛源语词 福州方言 港口经济 高等数学 公共关系 公证律师 古今谋略 古钱百咏 古诗百科 古诗评译 古文鉴赏 关东文化 广播电视 国防经济 国际关系 国际金融 国际政治 国史纪事 汉代长安 汉英经贸 汉族风俗 河南蜻蜓 赫章彝族 红河彝族 湖湘文化 画说西藏 环境科学 环球地名 皇帝内经 皇权兴衰 皇权兴衰 黄帝内经 黄节诗学 机械加工 蓟州风物 民间疗法 精细化工 同义反义 文史知识 文学知识 西方哲学 建安诗文 建筑经济 交叉科学 教师百科 教育评价 金属材料 京剧剧目 经济法学 经济科学 精细化工 决策科学 科技编辑 科学技术 孔子文化 老子鉴赏 李白诗歌 历代典故 历代绝句 历代骈文 爱情佳句 文坛掌故 历史大事 国史全鉴 名城杭州 名城临海 名城衢州 连用成语 两汉职官 领导干部 吕氏春秋 伦理百科 论语鉴赏 漫画知识 美丑大典 美军服装 美食中国 美术辞林 唐墓壁画 民间禁忌 民间文学 民族知识 名著缩微 明清西安 明清治藏 南社戏剧 宁波古韵 欧洲历史 热工技术 人口管理 人口科学 人类科学 人生哲学 儒林外史 三宝合璧 三国韬略 陕北方言 陕西烹饪 常用钢材 商业会计 尚氏易学 神州秘方 诗歌美学 石油技术 实用方法 实用公文 外国文学 外国哲学 外台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