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词典 > 周祖谟文字音韵训诂 > 正文

六 《切韵》的声韵系统
周祖谟文字音韵训诂

6.1 《切韵》编制的体例
《切韵》共五卷,全书以四声为纲,按四声分别排列韵字。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上声、去声、入声则各为一卷。每一声内各分为若干韵,凡同韵的字都类聚在一起。平声上有二十六韵,平声下有二十八韵,上声有五十一韵,去声有五十六韵,入声有三十二韵,全书共分一百九十三韵。每卷各韵以读音相近者比次在一起。例如平声“东冬钟江”为一大类,“支脂之微”为一大类,有条不紊。
在一韵之内,因字音的声母有同有异,凡声母相同而且韵母也相同的同音字都类聚在一起,通称为一“纽”,“纽”即声纽的意思。“纽”在唐代韵书中称为“小韵”,“小韵”对“大韵”(即韵部)而言。书中不同的声纽没有一定的排列次第,纽与纽之间则用圆点隔开。同一纽的字在第一字下注出训释、反切和本纽同音字的字数。例如平声东韵:
德红反二 水名
陟隆反又陟仲反三 衷忠
直隆反四 冲稚亦人姓 盅
居隆反四 躬宫室也 㴦县名在酒泉
瞢目不开莫中反三 梦又武仲反 邑名在曹
方隆反二 枫木名
古红反七 功工 疘下病蚣蜈蚣虫车红又古双反[1]
从这些可以看到每纽第一字大都为常用字,读者根据开头一个字的反切可以确定同纽下面各字的读音,如果一个字有两种读音,则兼注“又某某反”,这一类通常称之为“又音”。《切韵》中凡常用的字一般不加训释,这跟后代的韵书不同。关于字体的写法,陆法言在注文中有时也略为指出,如上声轸韵“准”字下注云“古作准”,上声旱韵“暖”字下注云“或作煗”,是其例[2]。据唐代封演《闻见记》“声韵”条说《切韵》共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
6.2 《切韵》四声韵目

《切韵》四声共分一百九十三韵,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卷自“东”至“山”,下卷自“先”至“凡”,共五十四韵,韵目的数次是相连的。上声分五十一韵,去声分五十六韵,入声分三十二韵。现在根据唐代《切韵》的一些写本,叙列韵目如下: (平)(上)(去)(入)
1 东2董送21 屋2
2 冬宋2
3 钟肿用3
4 江讲绛4
5 支4纸寘4
6 脂旨至
7 之止志
8 微222
9 鱼语御
10 虞麌遇
11 模姥暮
2
12 齐荠霁2
4
13 佳2蟹卦2
14 皆22
2
15 灰贿队
16 咍海代
2
17 真44454
18 臻7 栉 (平)(上)(去)(入)
19 文吻问6
20 殷隐焮8
21 元2229 月2
22 魂混慁102
23 痕佷恨
24 寒22211 末2
25 删22212 黠2
26 山2产裥213 鎋2
27 先22214 屑2
28 仙44线415 薛4
29 萧筱啸
30 宵222
31 肴巧效
32 豪晧号
33 歌422
34 麻333
35 覃感勘
36 谈敢阚
37 阳222
38 唐222
39 庚444
40 耕2耿凈2 (平)(上)(去)(入)
41 清222
42 青22216 锡2
17 昔2
18 麦2
19 陌4
20 合
21 盍
22 洽
23 狎
43 尤有宥
44 侯厚候
45 幽黝幼
46 侵222
47 盐22224 叶2
 (平)(上)(去)(入)
48 添忝掭25 怗
26 缉2
27 药2
28 铎2
49 蒸拯证29 职2
50 登2等嶝30 德2
51 咸豏陷
52 衔  槛  鉴
53 严        31 业
54 凡  范梵  32 乏

注:韵目下方所注2、3、4数字表示韵部内的韵母共有几类。
从上列四声韵目排列的情形我们看到:
(1)四声韵部以韵母读音相近者排列在一起,如平声五十四韵就可分为十六类,即
1 东冬钟江    2 支脂之微   3 鱼虞模
4 齐佳皆灰咍5 真臻文殷6 元魂痕
7 寒删山先仙8 萧宵肴豪9 歌麻
10 覃谈11 阳唐12 庚耕清青
13 尤侯幽14 侵盐添15 蒸登
16 咸衔严凡
这十六类韵,1、11、12、15以-ng收尾;5、6、7以-n收尾;10、14、16以-m收尾;其他各类都以元音收尾,以-ng、-n、-m收尾的音韵学上称为“”,以元音收尾的称为“”。以上十六类韵,阳声韵与阴声韵错综排列,这可能与因袭前代诸家韵书有关。
(2)在四声韵目的排列上和韵目的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到上去二声的韵目的次节和读音都是与平声韵目相应的,只有几韵由于当韵没有适当的同声纽字可以选用以致所取的韵目在读音上与平声不一致。例如:东董送,咍海代,“送”字和“代”字就与平声和上声的韵目声母不同;佳蟹卦,皆骇怪的“蟹”字和“骇”字就与平声和去声的韵目声母不同,而江讲绛,脂旨至,之止志,真轸震,唐荡宕之类平上去三声都是相应的。
(3)《切韵》的入声韵,承阳声韵-ng的收-k(如“屋”);承-n的收-t(如“质”);承-m的收-p(如“合”)。这三类也是错综排列的。惟排列的先后次第只有一部分与平上去三声韵目相应,另有一部分虽然以音近的排列在一起,而与应当相承的平上去三声的韵次不合。如入声的6“物”为平声19“文”的入声,应列于7“栉”(“臻”之入)之后,即是一例。其自16“锡”以迄32“乏”十七韵的次第按照四声相承之例应当顺列为以下的次第才对:

按照这样的顺序才能与平声诸韵相应。但是陆法言编定《切韵》的时候为什么没能照顾到呢?这也可能是从前代的韵书沿袭而来的,不过现在还没有什么资料可以用来证明。
我们学习文字学要了解《说文解字》,学习音韵学就要了解《切韵》。陆法言之编定《切韵》正是在隋朝统一南北之后用以适应文化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也是汉语音韵学发展到当时这一个阶段的产物。《切韵》的分韵很明显跟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差别很大,许多不同的韵在今音里已无分别。要了解古今音的异同就要以了解《切韵》的音系为起点。
6.3 考定《切韵》声韵部类的方法

要考察《切韵》的声韵部类,主要是凭藉《切韵》的反切。从书中所用的反切上字,我们可以归纳它的声纽类别;从书中每韵所用的反切下字,我们可以分别一韵之中所包含的韵类。
利用反切辨别声韵的部类,清人陈澧作《切韵考》首创一种“反切系联法”,利用反切同用、互用、递用的关系来断定声韵的类别。他说: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互用、递用者,声必同类;切语下字与所切之字为叠韵,则切语下字同用、互用、递用者,韵必同类。(《切韵考》卷一)所谓“同用”,即同用一字来切不同的字,如“冬”音都宗反,“当”音都郎反。所谓互用,即以此字切彼字,以彼字切此字,如“当”音都郎反,“都”音当孤反。所谓递用,即甲用乙切,乙用丙切,如“冬”音都宗反,“都”音当孤反,“冬”字用“都”字,“都”字又用“当”字。根据这种同用、互用、递用的情形,我们就可以把冬、都、当三字系联为同一声类。这就是“反切系联法”。
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基本考察出《切韵》声韵的类别。不过也有实属同类而两两互切,不能系联在一起的,这就要用别的方法加以断定。反切上字可以用一字两音的互注切语(即又音)相比证。因为同属一音的两个切语,声母必属同类。至于反切下字,就可以参照平上去入四声相承的类别来确定它归属该韵的某一类。这都是一些辅助的方法。
以上所说辨别《切韵》声韵部类的方法都是一些基本的方法,但是古人所记的反切也颇为复杂,有些属于声类的问题要从声母与全书各韵相拼合的情况来定。属于韵类的问题要结合反切上下字和同声符的一些谐声字的读音来定。有时还需要参考其他书音,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和曹宪《广雅音》之类。这就要求考证与审音并重,个别与一般、总体与个体互相参较,从整个音系来考虑才行。
6.4 《切韵》的声类

关于《切韵》有多少声母,虽然现在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但是根据唐代陆法言系统的《切韵》写本,利用反切系联的方法,参照音系中声韵配合的情形,我们可以把反切上字归纳为若干组而定出比较可靠的声母类别来。下面依照发音部位排列,并举出反切中常用的代表字:
双唇音
 p(博,方) p′(普,芳) b(蒲,符) 
m(莫,武)
舌尖音
 t(都) t′(他) d(徒) n(奴,女) 
l(力)
舌尖前音
 ts(子) ts′(七) dz(昨) s(苏) 
z(似)
舌尖后音
 t(陟) t‘(丑) d(直)
 ts(侧) ts‘(初) dz(士) s(所)
舌面前音
 t(之) t′s‘(尺) d(食) (式) 
(市) ń(而)
舌面中音
 j(以)
舌根音
 k(古,居) k′(苦,去) g(渠) 
ng(五,鱼)x(呼,许) ɣ(胡,于)
喉音
 o(於)
这里所列共三十五母[3]。这三十五母不是单纯依据反切系联来定的,而是从音位系统来定的。其中有好几母注了两个代表字,意思是在反切上有两套字,随被切字韵母的读音不同而应用的反切上字也有不同。如果一律分开,那就有四十五类。但是从整个音韵系统来看,不同的两套字仍属于同一个音位,也就是代表同一个声纽,所以定为三十五母。这三十五母的读音用国际音标写出,以便掌握。这些读音是近代学者所拟测而为一般人所承认的。
《切韵》这些声母跟魏晋以前的古音不同,也跟唐宋以后的语音不同。如果跟现代普通话二十二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相比较,差别更多。例如普通话没有b、d、dz、z、d、dz、g等浊音声母;tt‘与t′s、t′s‘等都读为ts、ts‘;而ts、ts‘与k、k‘两类音在i、y有的前面都变成t′s、t′s‘。有了《切韵》的声母类别,我们就可以根据《切韵》来上推古音,同时也可以与现代各地方音作比较,寻求《切韵》音演变为今音的规律。我们要研究古今音的变迁不能不以《切韵》为阶梯。
6.5 《切韵》的韵类

《切韵》四声共有一百九十三韵,每一韵因声纽的不同而又分为若干小韵。小韵的韵母,有的只是一类,有的是两类,或多于两类。现在举平声“东”韵为例:
  k k′ g t t′ d t t′ d p p′ b m l x r
 
   
这里举了十六个小韵的第一个字(即一纽的头一个字)和各字的反切。从反切的下字来看,第(1)行“红、同、笼”系联一类,第(2)行“隆、中”系联为一类,分别得很清楚。再看韵字当中“公”与“弓”、“空”与“穹”、“蒙”与“瞢”、“笼”与“隆”都是同纽字,而都分为两个小韵,由此可知第(1)行“公、空、东、通、同”等字与第(2)行“弓、穹、穷、中、忡”等字韵类不同。现在很多方言这两类字的韵母都已不分,惟闽语有的地方还分为两类。如厦门话“东、通、同、公、空、笼”一类字读-ong,而“弓、穷、中、冲、虫、隆”一类字读-iong。前一类没有介音,后一类有-i介音。据此可知《切韵》“东”韵虽是一韵而实际包括两类韵母。
又如《切韵》平声“寒”韵,也有两类:
 (1)t  t′  d  ts  ts′ dz  s  ɣ  l  k  k′  o
       
      
上面的寒韵字第一行以“寒、干、安”为切,第二行以“官、端、丸(音同桓)”为切,很明显是两类字。前一类“单、啴”等字没有介音,后一类“端、湍”等字有-u介音,韵母不同。所以寒韵一韵实际有两类。
由以上所举“东”“寒”两韵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切韵》一个韵部有的仅仅是一类,有的是两类,甚至还多于两类。有两类的,主要是包括有-i介音的和无-i介音的两类,或包括有-u介音的和无-u介音的两类。如果韵母的元音是a,同韵又有ia和ua。那就是三类了。不过,不管《切韵》每一个韵部的类别有多少,从陆法言编定的体例上来说,一韵中不同类的韵母的元音和韵尾应当是相同的。
在音韵学上把没有-i介音的韵母称为“洪音”,把有-i介音的韵母称为“细音”;把没有-u介音的韵母称为“开口”,把有-u介音的称为“合口”。根据《切韵》各韵的反切和四声韵字相对照的关系辨别洪细和开合,我们就可以把《切韵》各韵的类别确定下来。
我们了解了《切韵》所分的韵部和每一韵部所包含的韵类,对古今音的关系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例如《切韵》的“歌”韵和“麻”韵根据反切和字音可以确定共有七类:歌韵
一类 ɑ  1歌何   2波颇摩 3多驼醝娑
二类 uɑ 4过科 5��矬
三类 iɑ 6伽
四类 iuɑ 7靴
麻韵
一类 a 8巴爬麻砂 9嘉遐鸦
二类 ia 10嗟衺邪 11遮车奢
三类 ua 12瓜花洿窊这七类字的韵母在古音里是比较接近的,可是在现在普通话里的读音就很不一样,歌韵一类读-ɣ、-o、-uo;二类读-ɣ、uo;三类读-ie;四类读-ye。麻韵一类读-a、-ia;二类读-ie、-ɣ;三类读-uɑ。从这里可以看到ɑ⇁o、ia⇁ie,同时还可以看到韵母由于受不同声母的影响而元音的演变也有不同。如舌根音的“歌、何”(1)由a⇁o⇁r;“嘉、遐、鸦”(9)由ɑ⇁ia;舌尖音的“多、驼”(3)和舌尖前音的“醝、娑”(3)由ɑ⇁o⇁uo。这些音韵的变迁比较复杂,似乎不易理解,但从韵部的类别上看仍然是有条理可寻的。
《切韵》各韵韵母的类别在6.2切韵四声韵目中已分别注明,至于各韵的读音将在第九节讨论。


练习(五)


1.什么叫做“阳声韵”“阴声韵”“入声韵”?各举一些《切韵》的韵目,并说明“入声韵”和“阳声韵”的关系。
2.用反切系联法,根据下列诸字的反切区分其韵类:
a.清七精 精子清 情疾盈 成是征
倾去营盈以成营余倾贞陟盈
b.天他前田徒贤千仓先先苏前
贤胡千玄胡涓涓古玄渊乌玄
3.上文谈到麻韵有三类韵母,即a、ia、ua,读下面所录李白《扶风豪士歌》的一段,看看其中的韵脚应当怎样读:洛阳三月飞湖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桥名)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词 典
论语孟子 中国学术 哲学著作 爱犬养护 百花百话 百科合称 保定庙会 北大百联 哺乳动物 军事常识 人文常识 艺术常识 中外名人 重大事件 藏传佛教 三峡昆虫 城市供热 传世名方 词名索引 大历诗略 大学历史 当代科学 东方文化 东方文学 冬虫夏草 法律文书 佛源语词 福州方言 港口经济 高等数学 公共关系 公证律师 古今谋略 古钱百咏 古诗百科 古诗评译 古文鉴赏 关东文化 广播电视 国防经济 国际关系 国际金融 国际政治 国史纪事 汉代长安 汉英经贸 汉族风俗 河南蜻蜓 赫章彝族 红河彝族 湖湘文化 画说西藏 环境科学 环球地名 皇帝内经 皇权兴衰 皇权兴衰 黄帝内经 黄节诗学 机械加工 蓟州风物 民间疗法 精细化工 同义反义 文史知识 文学知识 西方哲学 建安诗文 建筑经济 交叉科学 教师百科 教育评价 金属材料 京剧剧目 经济法学 经济科学 精细化工 决策科学 科技编辑 科学技术 孔子文化 老子鉴赏 李白诗歌 历代典故 历代绝句 历代骈文 爱情佳句 文坛掌故 历史大事 国史全鉴 名城杭州 名城临海 名城衢州 连用成语 两汉职官 领导干部 吕氏春秋 伦理百科 论语鉴赏 漫画知识 美丑大典 美军服装 美食中国 美术辞林 唐墓壁画 民间禁忌 民间文学 民族知识 名著缩微 明清西安 明清治藏 南社戏剧 宁波古韵 欧洲历史 热工技术 人口管理 人口科学 人类科学 人生哲学 儒林外史 三宝合璧 三国韬略 陕北方言 陕西烹饪 常用钢材 商业会计 尚氏易学 神州秘方 诗歌美学 石油技术 实用方法 实用公文 外国文学 外国哲学 外台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