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哲学家依照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了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凡认为存在是第一性、思...[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哲学家依照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了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凡认为存在是第一性、思...[继续阅读]
①指哲学的党派性。以如何回答世界的本原问题,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②指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各种哲学学说都隶属于一定的阶级,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一般说来,唯物主义是进步阶级利益的反映...[继续阅读]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是高度发展的特殊物质——人脑的产物,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一般说来,它反映了革命阶级和进步力量的利...[继续阅读]
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以此说明世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的学说。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在西方,古希腊泰勒斯把水、阿那克西曼德把气、赫拉克利特把...[继续阅读]
以形而上学观点说明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问题的唯物主义学说。17—18世纪欧洲机械唯物主义为其典型的形式。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但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去看世界及人的认识。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了积极作...[继续阅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以机械的观点去说明客观世界和认识问题的唯物主义学说。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霍布斯,荷兰的斯宾诺莎,法国的笛卡尔、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但把机械运...[继续阅读]
把唯物主义庸俗化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19世纪中叶流行于德国,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福格特(KarlVogt,1817—1895)、毕希纳(LudurigBuchner,1824—1899)和荷兰的摩莱肖特(JacobMoleschott,1822—1893)。肯定世界的物质性,主张无神论,但认为意识也是物质...[继续阅读]
又称“朴素唯物主义“。一般人,特别是自然科学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践中自发产生的唯物主义观点。肯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由于自发唯物主义不是以科学发展的成就为依据,没有把自发地产生的唯物主义信念提高到科学理论上...[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