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营造王霸之业的四项法则
1997-09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名垂史册,其策略运筹,全凭管仲之谋。《管子》一 书,集中了管仲及其学派在策略运筹思想领域中的成就和贡献。在中国古代策略运筹思想史 上,《管子》一书享有崇高的地位,书内蕴藏着的大智谋、大策略,实为国家强弱之本,政权存 亡之道,战争胜败之机,民众穷富之钥。《管子》一书的策略运筹思想特征,在于开拓性、预见 性、整合性和创造性。
如何营造山高不崩之奇,渊深不涸之妙,蛟龙得水之神,虎豹托幽之威? 如何奠定王业、 霸业? 这是诸侯们苦苦追寻、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管子》认为,必须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 现实,作出全新的政治抉择。
春秋时代,王霸之业的标志是:国家强盛,能有足够的力量号令各国,能让本国的价值标 准被别国接受,能以自己的意志改变国际事务,从而,可以缩小那些大国的版图,削弱强国的 实力,改变某些国家的国策,兼并动乱的国家,推翻某些国家的残暴统治政权。王霸之业的根 本象征是,如天地包容万物,改变人民命运和国家政治,营造新的统一格局,重新安排国家之 间的地位,促使世界走向新的统一,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围绕王霸之业的实现,《管子》一书总 结出几条带有根本性的法则。
一、“争天下者,必先争人”。争夺天下,必须首先争夺人心、民心。只有那些洞察大战略 之人,才能以宏大的目标、理想吸引人民,赢得民心;相反,精于小算盘,则会失掉民心。
管子将民心问题提到了王霸之业的高度进行论述。顺应民心,体察民情抑或违背民心, 无视民情,直接关系到国家政令的推行与否,一个政权如果不能使其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 裕,而一味借重刑罚,血腥镇压,则很难巩固统治地位。只有真正懂得首先给予民众,才能从 民众身上索取这一道理,才算认识为政的原则。
国家的政权必须交由有德之士来执掌,社会才能安定;发展经济,才能使民富国强;信赏 必罚,制度严明,才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他们远离邪恶,不畏艰难。
要想掌握统治天下的权力,必须对各诸侯国施行德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赢得国际舆 论的支持,就能赢得力量。一旦赢得天下人民的拥护,就算成就王业;而赢得天下半数人民的 拥护,就算成就了霸业。
二、“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必须利用天下的财富,为天下人谋取福利。英明的君主 总是看轻宝马、美玉,注重政治军事,营造巨大的威慑力量,集中天下的权力,取得诸侯的亲 附,规范天下民众的思想,保存圣贤的道德。所有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强大的物质力量,只有 充分考虑给人民以巨大的物质利益,才能使国家处危亡而不乱,实现伟大的圣人之言,成就 英明的君主之业。
三、“明王为天下正,理也”。英明的君王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领导者,在于深明道理、 事理、哲理、情理、伦理、物理。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时机,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由于英明的君 主能“视天下之形”,看准世界的格局与形势;能“知动静之时”,清楚行动的时机和火候;能 “视先后之称”,理解先后的次序和步骤;能“知祸福之门”,摸清祸福的门径和路道。换言之, 即精通人道、地道、天道,运用德行与仁义、智慧与韬略,实力与时机,以顺伐逆,以易攻险,以 正伐邪,以义击暴,释实伐虚,释坚攻脆,释难攻易,则成王霸之业。
四、“争强之国,必先争谋”。凡是争强称雄的国家,必先在策略谋划上展开竞争。只有精 通韬略,君主的愿望才可能实现。只有这样的君王,才能看清天下形势,了解世界动向,明白 进军目标,清楚政令所向。《管子》指出,“谋易(轻率)而祸及,计(计策)得而强伸”,策略运筹 在成就霸王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指向,则在国家治理,友好邦交,加强战备三大 方面发挥重点功效,这三大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则成亡国之兆。
《管子》一书所指陈的策略运筹思想,直入根本,洞察国情,既有高超的理论水平,也有切 实的操作办法。其策略运筹的核心是营造王霸之业。齐桓公运用管仲之谋,成就春秋霸业, 即为《管子》策略运筹思想的成功典范。策略运筹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人民,“霸王之所始也, 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此论已成为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最强警示。策略运筹成 功与否的核心在于统治层,或者更明确地说,是最高统治者。《管子》认为,“治乱在上也”,国 家治乱的根源、关键是统治者。“上明则下敬”。强调明君治理国家,一定要胸襟宽阔,如天地 能容载万物,如日月能普照环宇,兼容并蓄,无私无偏。管子认为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能符 合最高统治者所必须具备的气度。
上层统治者的个人道德素养、水平能力,直接影响行政效果。“上行下效”的行政规则始 终在起作用,居上位者的贤圣与否,往往是一代政治清明与腐败的关键。当然,统治者能否具 备防患于未然的洞察力、审时度势的判断力、无私无畏的道德力,也就决定其能否成为有道 之君的分水岭,能否使其国家具备成就王霸之业的根本前提和保障。



更多同类【中国韬略】......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