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浒》历史人物
2006-06

《水浒传》中所涉及的人物,有一部分与历史上的一些人同名同姓,笔者将这部分人物列为一类,先将历史上的其人其事作一介绍然后再介绍 《水浒传》 中与之同名同姓的人物 (书中只提及而未出场者则只介绍历史上其人其事)。这样便于读者将文学作品中的其人其事与历史的真人真事区分开来。尽管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生活的文学投射和再现,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写进文学作品,就加入了作者的想像,有的虽与原型相贴近(如书中蔡京、童贯等贼臣),但也不能与历史上真人划等号;有的历史人物写进文学作品则面目全非,甚至相反 (如方腊等),两相比对,泾渭分明。
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现存 《内经》 一书,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故又称 《黄帝内经》。


黄帝


《抱朴子·极言篇》引《列山传》的传说云:黄帝到了晚年,自选死日,与臣下辞别而逝。葬于桥山; 《史记·封禅书》云: 黄帝一百岁时,到首阳山采铜铸成宝鼎后乘龙升天;《史记·五帝本纪》云: 黄帝在位百年后死去。
黄帝的陵墓在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各有一座,以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顶上的一座最著名。
金天圣帝 即少皞,一作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名挚(一作质),一说号金天氏。初居穷桑(今山东曲阜市东北),后迁青阳(今安徽省青阳县)。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春秋时的郯国 (今山东郯城县)即其 后代。传说他活了一百岁,在位八十四年,死于奄 (今山东省曲阜市),葬于云阳山(今山东省曲阜市西南)。


少昊


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驩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一说舜为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苍梧。


帝舜


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一说名文命。鲧之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据后人记载,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后 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继任部落联盟领袖。传曾铸造九鼎。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 夏代。


夏禹


始皇帝(前259~前210) 即赢政。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王朝的建立者,秦庄襄王之子。父死即立为秦王,年仅十三岁。吕不韦和太后宠信的宦官嫪专权用事。 公元前 (后简称“前”)238年亲政后,镇压嫪叛乱。次年免吕不韦相职,旋即任用李斯,并派大将王翦等继续进行统一战争。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先后并吞割据称雄的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以为功盖三皇,德过五帝,故称“皇帝”,是为“始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修建驰道、直道,以加强全国陆路交通。为扩大疆域,北击匈奴,南定百越。修筑长城,以防外敌。为加强统治,销毁民间兵器,焚书坑儒,严刑苛法,租役繁重,又大建宫殿,穷奢极侈,因有“暴秦”之称。前210年病死,终年四十九岁,葬于郦邑 (今陕西省临潼县)。
柴世宗(921~959) 即柴荣,一称周世宗。后周皇帝。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周太祖郭威养子,故又名郭荣。郭威死后继位。公元954~959年在位。他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曾改革政治,整顿军事,奖励生产。先后取后蜀阶、成、秦、凤四州和南唐的江淮地区十四州,又北攻契丹,收复莫、瀛、易三州。这些措施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公元959年,柴荣病死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葬于庆陵 (今河南省新郑县北),庙号世宗。
太祖武德皇帝(927~976) 即宋太祖名赵匡胤,宋王朝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涿州 (今河北涿县)人。后周世宗时,屡建军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军权。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他用各个击破的战略,对付割据政权。选派将领长期驻防北方要地,加强对契丹的防御。同时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兵权;陆续派文 臣带京官衔外出,代军人掌握地方行政;并另遣使臣分掌地方财政,加强中央集权。设副相 (参知政事),并以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分散宰相的权力。又兴修水利,鼓励开荒,整治以汴梁为中心的运河,以增加赋税收入和转输能力。他的政治措施,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结束了混战割据。其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方针,对形成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影响。在位十七年病死(又疑为赵匡义所害),终年五十岁。葬于永昌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堡),庙号太祖。
《水浒传》中将其神化赞道: “向甲马营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那天子扫清环宇,荡静中原……九朝八帝班头,四百年开基帝主。”
太宗皇帝 (937~997) 即宋太宗赵炅,太祖弟,原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炅。公元976~997年在位。曾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并为殿前都虞侯,领睦州 (今浙江省建德县东)防御使。后加中书令,封为晋王。太祖死后继位,改年号为“太平兴国”。继承太祖对割据政权各个击破的策略,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迫使吴越纳土归宋,次年灭北汉,在对辽战争中则一再大败。政治上继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又大量增加进士科中式名额,使文臣纂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书,加强了“重文”的风气。他还注意兴修农田水利,继续鼓励开垦荒地,使当时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但剥削颇重,在他统治的晚年,四川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在位二十二年,于公元997年3月因箭伤复发病死于汴京万寿殿,终年五十九岁。葬于永熙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堡),庙号太宗。
真宗皇帝(968~1022) 即赵恒。太宗第三子。公元997~1022年在位。即位之初,社会经济发展,秩序稳定。咸平 (998~1003)、景德(1004~1007)号为宋之治世。但辽军数次进攻,威胁很大。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役,他虽听寇准之计,亲至前线督战,终因畏敌约和,开创用岁币求苟安的恶例。后用王钦若计,伪造天书,大兴祥瑞,封禅泰山,号为“大功业”。又任用丁谓,广建宫观,劳民伤财。从此岁出日增,社会矛盾渐趋尖锐。在位二十五年,于公元1022年病死,终年五十四岁。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巩县东南蔡家庄),庙号真宗。
仁宗皇帝(1010~1063) 即赵祯。真宗第六子。公元1022~1063年在位。当时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都有所发展,他在生活上也较检 点。但土地兼并逐渐严重,官吏军队员额和俸饷大增,冗官冗兵冗费,财政空虚。又加以西夏和辽兵多次进攻,他屈辱求和,于庆历二年(1042年)增加“纳”辽的岁币,四年,又以“赐”为名,用岁币与西夏议和。政治上因循苟且相习成风,虽曾起用范仲淹等作一些整顿措施,也未能有大的改善,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黄河流域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南方各族人民也屡次掀起反抗斗争。在位四十二年,病死于汴京宫中福宁殿,终年五十四岁。葬于永昭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孝义堡),庙号仁宗。


宋仁宗


《水浒传》 中写仁宗皇帝系上界赤脚大仙降世。降生时昼夜啼哭不止,太白金星化一老叟下界附其耳旁低声说了八个字:“文有文曲,武有武曲。”便不再啼哭。此是玉帝差遣紫微宫中两座星辰(两个贤臣)出来辅佐这朝皇帝。自天圣元年至嘉祐二年,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谁道乐极生悲,嘉祐三年春,天下瘟疫盛行,他便一面降赦天下罪囚,悉免民间税赋; 一面命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禳灾,同时又命殿前洪太尉为天使,宣请张天师祈禳瘟疫,拯救黎民百姓。
宋英宗(1032~1067) 即赵曙,原名宗实。太宗重孙,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仁宗无子,赵曙幼年即被仁宗接入皇宫抚养。十八岁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二十三岁被立为太子。仁宗死后继位,在位四年(1063~1067),一切照旧,不思改革,但也没遭遇战争。公元1067年正月,病死于汴京宫中的福宁殿,终年三十五岁。葬于永厚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孝义堡),庙号英宗。
宋神宗(1048~1085) 即赵顼。英宗长子,公元1067~1085年在位。熙宁二年(1069年)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力谋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引新法十几年,使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遭到保守派和大地主的强烈反对,神宗动摇了,王安石先后两次被罢相。在对西夏的战争中,他先是任用王韶取熙河,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四年(1081年)又使宦官李宪等结集军队,拟一举灭夏,结果以指挥失当败北。次年使徐禧筑永乐城(在今陕西米脂西),准备再举,又被夏人攻陷。所行新法在他死后也即废弃。公元1085年3月,病死,终年三十七岁。葬于永裕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堡)。庙号神宗。
宋哲宗(1077~1100) 即赵煦。神宗第六子,神宗病危时立为太子,神宗病死当日继位,时年仅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元祐”。元祐年间 (1086—1093)太皇太后高氏听政,任用司马光等,废除王安石新法。高氏死后,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章惇、曾布等,贬斥元祐大臣吕大防等数十人,恢复王安石制定的青苗、免役等新法,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总之,无论对内对外,他对神宗时所行新法都有所继承。在位十五年(1085~1100),于1100年正月病死,终年二十三岁,葬于永泰陵(今河南省巩县堤东堡),庙号哲宗。
宋徽宗(1082~1135) 即赵佶。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曾被封为端王。哲宗无子,死后由他继位。他重用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贪污横暴,滥增捐税。又穷奢极欲,兴建华阳宫等宫殿; 崇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搜刮江南奇花异石,称 “花石纲”,于京师筑园,名“艮岳”。致使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了方腊、宋江等农民起义,他又进行了血腥镇压。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年底,传位于子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所俘,受尽凌辱。公元1135年,终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金世宗将其葬于河南广宁 (今河南洛阳附近)。公元1142年8月,宋金根据协议将赵佶遗骸运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将其葬于永祐陵(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三十五里处宝山),庙号徽宗。


宋高宗


赵佶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网罗画家,扩充翰林图画院,使文臣编缉《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擅书法,真书学薛曜,自称“瘦金书”,也写狂草,传有真书及草书《千字文卷》等书迹。绘画重视写生,以精工逼真著称。工花鸟,相传用生漆点鸟睛,尤为生动。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
《水浒传》中述及赵佶宠幸妓女李师师,燕青借助李师师得见其面,并获赦书,且为宋江一伙受招安打通了关节。
宋钦宗(1100~1156) 即赵桓。宣和七年(1125年)底在金兵大举进攻中,接受其父徽宗的传位,在位一年四个月。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汴京,军民纷纷要求抵抗,他被迫任用主战派李纲,击退金兵; 但仍答应割太原等三镇,向金屈辱求和,并制止各路援军前来。不久,金兵再度南下,汴京城破。次年他和其父徽宗一同被俘,北宋灭亡。赵桓被俘后,倍受凌辱和折磨。最后死于奔马乱蹄之下。葬于永献陵 (今河南巩县),庙号钦宗。
邵尧夫(1011~1077) 即邵雍。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其先范阳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参杂道教思想,虚构一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永恒不变,而天地万物则皆有消长,有终结,按照他所说的“先天图”循环变化。以为人类社会已盛极而衰,从中国古代有关三皇五帝等传说和某些历史现象出发,提出了 “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水浒传》楔子开篇就是他为赞宋太祖开创的基业所写的一首诗。
陈抟(? ~989) 五代宋初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生于唐末,后唐长兴(930~933) 中,举进士不第,隐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和《先天图》;认为万物一体,只有超绝万有的“一大理法”存在。其学说后经周敦颐、邵雍加以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此外还著有《指玄篇》,言导养和还丹之事。
《水浒传》楔子中写他 “是个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风云气色”,于道中听得客人传说东京柴世宗让位于赵点检登基,他断定“天下从此定矣”。
文彦博(1006~1097) 北宋大臣,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仁宗时进士。庆历末以镇压王则起义有功,由参知政事升任宰相。神宗熙宁初,反对王安石变法,声称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与百姓治天下,“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司马光为相,废除新法,请他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五年 (1090年) 退职,前后任事约五十年。封 “潞国公”,有《潞公集》。
《水浒传》写他曾与宰相赵哲共同奏请仁宗皇帝祈禳天灾,救济万民。
范仲淹(989~105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 (今属江苏)人。大中祥符进士。少时贫困力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官至参知政事。供职期间,体察百姓疾苦,正直敢谏,主张推行法制,减轻徭役,遭保守派反对,他亦罢去执政,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工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明健,善写塞上风光,脍炙人口,为世传颂。有《范文正公集》。
《水浒传》 中写他曾奏请仁宗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临朝,禳解民间瘟疫。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颇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前人而能自创新意。能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东坡


在《水浒传》中,苏轼被称作小苏学士,有人荐高俅来给他,他知道高俅是帮闲浮浪之人,便留他在府里住了一夜,次日就写了一封书呈,荐高俅去驸马王晋卿府小王都太尉处做个亲随。
张天师 最初是指张道陵(35~156)。他是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任江州令。汉顺帝(126~144) 时与弟子前往四川鹤鸣山 (一作鹄鸣山) 修道。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作道书二十四篇,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道派,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入道须出五斗米,故人称“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徒尊为“天师”。其后裔居龙虎山,世袭此号也称“张天师”。


《水浒传》祈禳瘟疫的张天师即张道陵后裔,所以文中说他是嗣汉张天师。
太上老君 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后世道教尊他为祖师,并建庙塑像,作为位居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的大神仙供奉,其著作亦成道家的主要经典。
伯乐 相传古之善相马者。有两说:(1)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曾荐方九堙为秦穆公相马,认为相千里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淮南子·道应》。或说即孙阳,称为孙阳伯乐。见《通志·氏族略四》。(2)春秋末赵简子之臣,即邮无恤,一作邮无正,字子良,号伯乐,亦称王良,善御马,又善相马,曾教两人到简子厩中相马,见《韩非子·说林下》。《吕氏春秋·观表》论古之相马者说:“若赵之王良,秦之伯乐、方九堙,尤尽其妙矣。”
华佗(? ~208) 汉末医学家。又名尃,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施针用药,简而有效。对“肠胃积聚”等病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反映了我国医学于公元二世纪时,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上已有相当成就。行医各地,声名颇著。他还创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后因不从曹操征召,遂为所杀。所著医书已佚,现存《中藏经》,是后人托名之作。
宋江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约在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之前,宋江以三十六人聚众起义,活动于河北、京东一带。相传曾在梁山泊(在今山东阳谷、梁山、郓城间)驻兵。起义军流动作战,经历十郡,宋军不敢抗拒。宣和三年二月(一作二年十二月),进攻沭阳(今属江苏)、海州(今江苏东海)时,被知海州张叔夜伏兵袭败,宋江投降。以后事迹,南宋人所撰史籍,多谓宋江以偏将身份参加镇压方腊起义,但其内容很多分歧。《东都事略·徽宗纪》说宋江被擒在方腊被俘之后。陕西府谷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谓折氏于镇压方腊后,“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则宋江并未参与镇压方腊,并有降后复起之事。又近人对宋江降于张叔夜一事,亦有认为不可信的。宋江部将史斌曾于靖康二年(1127年)据沔州(今陕西略阳)称帝,后为宋将吴玠所败。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义军首领的形象。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对父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广结英雄豪杰,在江湖上有极高威望,被尊为“及时雨”、“呼保义”。他高举“替天行道”大旗,带领梁山弟兄杀贪官,诛污吏,攻城掠池,使义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最后接受招安,落得个被奸臣毒死的下场
王伦(? ~1043) 北宋仁宋时山东农民起义首领,兵士出身。北宋中期东部沿海各省灾荒严重,饥民暴动不断发生。庆历三年(1043年)夏在沂州 (治今山东临沂东南)率士兵百余人起义,杀巡检使朱进。一度北上攻密、青两州(今山东诸城、青州)。又南下进克泗州(治今江苏泗洪东南),渡过淮河,先后攻入楚、真、扬、泰四州及高邮军 (今江苏准安、仪征、扬州、泰州、高邮等地),直达和州(治今安徽和县)。他穿黄衣,自置官职。战士都面刺“天降圣捷指挥”字号,以表决心。终以流动作战,力量未能及时扩大,在扬州山光寺南一战失败,最后在和州英勇牺牲。
《水浒传》中的白衣秀士王伦,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容不得晁盖等好汉,被林冲火并。
童贯(1054~1126) 北宋末宦官。字道夫,开封(今属河南) 人。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与蔡京互相勾结。后在西北监军,掌握兵权约二十年,权倾一时,被称为“六贼”之一。政和元年(1111年)使辽,邀马植(后改名李良嗣、赵良嗣) 归宋,开联金灭辽之谋。宣和三年(1121年)统兵镇压方腊起义,大肆屠杀东南人民,次年攻辽失败,乞求金兵援助,代取燕京。封广阳郡王。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侵,他在太原闻讯,逃回汴京,随徽宗南逃。钦宗即位后被处死。
《水浒传》中写他受天子统军大元帅之职,统兵十万进剿梁山泊,被宋江军两次击败。后与蔡京、高俅、杨戬合谋,在御膳御酒中下了水银、慢药,毒死了宋江等梁山泊头领。
杨戬(? ~1121) 北宋末宦官。徽宗即位后颇受宠信,官彰化军节度使,又迁至太傅。他在京东西、淮西北一带地方逼令农民租佃废堤弃堰、荒山退滩以及大河淤流之处,增收租赋,水旱灾荒亦不蠲免,农民大受其害。
《水浒传》中的杨戬亦是贼臣,他与蔡京、高俅、童贯等勾结一起,谗佞专权,屈害忠良,变乱天下,坏国、坏家、坏民。
张叔夜 (1065~1127) 北宋末开封人。字嵇仲。徽宗大观进士。宣和中知海州,曾镇压宋江起义。靖康元年 (1126年) 金兵南侵,他请以骑兵断其归路,不报。旋以知邓州(治今河南邓县)领南道都总管。金兵再围京师,他率军驰援,进签书枢密院事。城陷后被俘北去,至白沟 (原宋辽界河) 绝食而死。
《水浒传》写张叔夜为济州太守,梁山泊在他所治州内。他对梁山泊好汉较为了解,认为军事围剿难以奏效,招安为好。而招安必以好语抚恤,义士归降之后,必能忠义报国。从对宋江一伙三次招安的过程中,可见其精明、清廉。
朱勔(1075~1126) 北宋末苏州人,商人出身。交结蔡京、童贯,冒军功为官。他取珍卉奇石进献,在平江(即苏州)设应奉局,专事搜罗花石,运往东京(今河南开封),号称“花石纲”。凡官吏居民旧有睚眦之怨者,无不生事陷害。流毒东南二十年,被称为六贼之一。后为钦宗所杀。
蔡京(1047~1126) 北宋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字元长,熙宁进士。元祐元年(1086年)知开封府。司马光恢复旧法,限五天恢复差役制,他如期完成,受到赞赏。绍圣元年(1094年) 章惇执政,他任户部尚书,又助其重行新法。徽宗即位后,被罢免,乃勾结童贯,以谋再起。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后任太师。以恢复新法为名,加重剥削,排除异己; 创“丰亨豫大”之说,大兴土木,取悦皇帝,遍布戚党心腹,被称为六贼之首。金兵攻宋时,举家南逃,被钦宗放逐赴岭南,途中死于潭州 (今湖南长沙)。
在《水浒传》中,蔡京是当朝太师,“六贼”之首。他贪婪无度,别的不说,单是其婿大名府留守梁中书,每年都要搜刮民财十万贯金珠宝贝给他贺寿,名曰生辰纲,足见其贪。他把持朝政,肆意弄权,顺者昌,逆者亡。处处与梁山作对,先后保奏童贯、高俅数次征剿梁山泊。招安后,他视宋江一伙为眼中钉,与童贯等合谋,多方排挤限制,必欲置之死地。他阻挠徽宗为宋江等梁山招安将士封授官爵,并诬陷宋江丧师辱国。宋江征辽获胜,他反而奏请投降,并将夺回的土地返给辽国。宋江率军浴血战斗的成果被他一手丧送。真乃坏事做尽,祸国殃民。
王黼(1079~1126) 北宋奸臣,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将明。崇宁进士。由宰相何执中、蔡京等汲引进用。宣和二年 (1120年)代蔡京执政,伪装依顺民心,一反蔡京所为,号称“贤相”。不久即大事搜括,以饱私囊。他主持宋金交涉,出巨款赎回燕京(今北京)空城,夸称“大功”,升至少傅,为世人唾骂,称为“六贼”之一。钦宗即位后,被处流放,行至东京附近的雍丘县被杀死。
高俅(? ~1126年) 北宋末年人。初为苏轼的小史(书童),哲宗末改从枢密都承旨王诜,偶被派送礼物至端王赵佶(即徽宗)处,因善于蹴鞠 (踢球),被赵佶留用。徽宗即位后,任殿前都指挥使,加至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在任时军政废弛。金兵南下时,随徽宗南逃,不久返京病死。
在《水浒传》中,他是一个被塑造得相当成功的反面典型。系东京浮浪破落户子弟,名高二,因善踢球,人称高球,发迹后改作高俅。深得端王赏识。端王登基后,抬举他做了殿帅府太尉。他依仗职权,恣意妄为,劣迹累累:为报私仇,他借故逼得染病在身的王教头(王进)弃家携母亡命延安府。为满足其螟蛉之子高衙内霸占林冲之妻的私欲,设毒计以看刀为名将林冲引入白虎堂,治罪判配沧州,密谋在野猪林结果林冲性命未遂; 又派人火烧草料场,欲烧死林冲,结果把林冲逼上梁山。其叔伯兄弟、高唐州知府高廉被梁山好汉杀死,他又官报私报,亲率官兵攻打梁山泊,三打三败,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生擒。宋江等将他释放,托他回朝奏请招安。他还京后反而推病不出,并软禁随去的梁山头领。梁山泊全伙受招安后,他力阻徽宗为宋江等封授官职。后又与童贯、杨戬等合谋,在御赐酒膳中下水银,毒死了宋江等梁山泊头领。
包拯(999~1062) 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进士。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以御契丹。后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人们心目中铁面无私的清官形象。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包拯


狄青(1008~1057) 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行伍出身,在对西夏战争中屡立战功,为范仲淹等所擢用,由士兵累升为大将。仁宗劝他用药除去面涅(兵士脸上刺的符号),他不肯,说留着可激励士气。皇祐五年 (1053年) 升为枢密使同平章事,旋被排挤去职,出判陈州而死。


李师师 北宋末年汴京名妓,名士周邦彦等多与往来。相传徽宗也屡至其家。靖康后流落南方,轶事传闻不一。
《水浒传》中的李师师,芳龄二十有七,色艺双绝,深得徽宗恩宠。宋江欲通过她打通关节,将替天行道、保国安民之心上达天听,早得招安。假扮富商,悄然暗访; 后燕青再次造访,她见燕青一表人才,为之所动,乘当夜徽宗临幸,托称燕青是其姑舅兄弟,引见徽宗。使徽宗了解梁山泊真情,促使他赦宥并招安宋江一伙。
方腊(? ~1121年) 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首领。原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后迁居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雇工出身。当时封建剥削严重,统治阶级生活穷奢极侈,人民则终岁 劳苦,不得一饱。江浙地区还遭受到花石纲的掠夺。对辽夏贵族,宋统治者则岁奉财物,屈辱求和。宣和二年(1120年) 秋,他举旗发动农民起义,在漆园中誓师,指斥宋王朝罪恶。自号“圣公”,年号“永乐”。举兵夺州克县,凡得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拟十年内推翻宋王朝。宋徽宗派童贯率军十五万前往镇压,起义军战斗失利。次年夏他退至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战败被俘,秋季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就义。


《水浒传》中的方腊则被写成了江南大盗。他本是歙州一樵夫,却自觉有天子之福,并制造舆论,为日后造反作准备。时朝廷派朱勔到江南大肆搜刮民财,征取奇花异石,名曰“花石纲”,弄得江南百姓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他认为时机已到,遂乘机聚众造反,很快占据八州二十五县,自立为帝,改元建号,对宋王朝造成很大威胁。宋江等奉诏前往征剿,他顽强抵抗,致使宋江一百八将十损七八。最后方腊被宋军逼进清溪帮源洞。由于他轻易相信并重用宋江等事先派去假装投靠的柴进、燕青等人,结果宋军攻打帮源洞时,柴进率兵出洞迎战,突然反戈,宋军攻破帮源洞,方腊仓皇而逃,在逃跑途中被生擒,后解京凌迟处死。
关公(? ~219) 即关羽。字云长。三国蜀汉大将。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东汉末,亡命奔涿郡,从刘备起兵。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为曹操所败,他被俘后,极受优礼,封汉寿亭侯; 后仍归刘备。建安十九年,镇守荆州。二十四年,围攻曹操部将曹仁于樊城,又大破于禁所领七军。因后方空虚,不久孙权袭取荆州,他兵败被杀。他的事迹被封建统治阶级所渲染,并加神化,尊为“关公”、“关帝”。说他相貌堂堂,善使青龙偃月刀,英武超凡,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随刘备三十余年,战绩辉煌,忠贞不二,他的重义性格对后世影响极大。


刘备(161~223) 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公元221~223年在位。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东汉远支皇族。幼贫,与母贩鞋织席为业。东汉末起兵,参与 镇压黄巾起义。在军阀混战中,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后采用诸葛亮联孙拒曹的主张,于建安十三年(208年)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占领荆州。旋又夺取益州和汉中。公元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次年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不久病死。在人们心目中,刘备性格仁慈宽厚,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是较为理想的“明君” 形象。


蜀光王


张飞 (? ~221) 三国蜀汉大将。字翼 德。涿郡(治今河北涿县)人。东汉末从刘备起兵。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长坂 (今湖北当阳东北),他率骑拒敌,曹军不敢近。后随刘备取益州,任车骑将军。当时与关羽同称 “万人敌”。章武元年 (221年),从刘备攻吴,临行,为抗令部将所杀。张飞给人的印象是勇猛异常,疾恶如仇,性情粗暴,但粗中有细,又重义气,是一个表粗里细、面恶心善、有勇有谋的战将。


诸葛亮 (181~234)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 (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 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


诸葛亮博学多才,智慧过人,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忠于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又是一个贤相的典型形象,为历代世人所喜爱。
孙权(182~252) 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公元229~252年在位。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 (229年) 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州(今台湾)的联系; 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地的开发。在位期间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公元252年,病死于建业宫中,葬于蒋陵 (今江苏省江宁县钟山南面八里处)。
李公麟(1049~1106) 北宋画家。字伯时。舒州舒城(今属安徽) 人。进士,官至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年)病痺告老,居龙眠山,号龙眠居士。博学多能,喜收藏钟鼎古器及书画,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交往,为王安石所推许。作行楷书,有晋及刘宋人风格。擅画人物,佛道像,吸取历代流派之长,自创一格;多用线描,笔法如行云流水,而不设色,注重神情意态的表现,人称“白描”。尤精画鞍马,亦工山水,论者谓其作画“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鞍马胜过韩幹,佛像近吴道子,山水似李思训,人物似韩滉,推为宋画第一。存世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
尉迟恭(585~658) 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隋末从刘武周为将,后降唐。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得帝位。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职。晚年笃信方术,杜门不出。传他善使一对竹节钢鞭,骁勇善战,武艺高超。


尉迟张德


秦琼(? ~638) 唐初将领。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从张须陀镇压卢明月、李密等起义军。张须陀败死,不久归附李密,任帐内骠骑。李密败后,他为王世充所得。旋投唐,任马军总管,从李世民击败宋金刚、王世充,镇压窦建德、刘黑闼起义军。官至左武卫大将军。传他善使祖传两条金装锏,性情豪爽,勇力过人。
李白(701~762)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碎叶(唐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锦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 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二十五岁离川,漫游各地。曾因吴筠等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他性格傲岸,蔑视权贵,年余即离长安。天宝三年 (744年) 在洛阳结交杜甫。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璘败被累,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传世佳作颇多。有《李太白集》。


李白


吕布(? ~198) 东汉末五原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字奉先。善弓马,当时号为“飞将”。初从并州刺史丁原,继杀原归董卓,又与王允合谋杀卓。后任奋威将军,封温侯,割据徐州 (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建安三年(198年)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为曹操所擒杀。传其姿容俊秀,善使方天画戟。
萧何(? ~前193) 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起义军入咸阳,他收取秦朝廷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楚汉战争中,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后封酂侯。定律令制度,协助高祖消灭韩信、陈豨、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所作《九章律》,今佚。
项羽(前232~前202)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秦二世元年 (前209年) 从叔父项梁在吴 (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楚怀王任宋义为上将军,任他为次将,率军往救。宋义到安阳(今属河南)逗留不前,他杀死宋义,亲率兵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他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但刚愎自用,至众叛亲离,最后败死。不过他毕竟是亡秦的主要力量。司马迁写《项羽本纪》,就是把他与帝王同等看待的。


项羽


虞姬(? ~前202) 秦末人。或谓姓虞,或谓名姬。项羽姬妾,常随出征。项羽被汉军围困垓下(今安徽灵壁南),哀叹大势已去,她以歌和项羽,后传其歌词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然后自刎而死。今安徽灵壁县尚有虞姬墓。
韩信 (? ~前196) 汉初诸侯王。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时,刘邦采其策,攻占关中。刘邦在荣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时,使他率军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齐,占据黄河下游之地。后刘邦封他为齐王。不久率军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后有人告其谋反,降为淮阴侯。又被告与陈豨勾结在长安谋反,为吕后所杀。他善于将兵,自称“多多益善”。著有《兵法》三篇,今佚。


周瑜(175~210) 三国吴国名将。宇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少与孙策为友。后归策,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吴政权。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率军南下,他和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后病死。其人英武倜傥,文韬武略,智勇双全。既熟兵法,又精音乐。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 之语。


张旭 生卒年不详。唐书法家。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官金吾长史。工书,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风格。颜真卿曾向他请教笔法;怀素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草法,而以狂草得名,谓之“以狂继颠”或“颠张狂素”。张旭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时称“三绝”。相传他往往在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故称“张颠”。他亦能诗,长于七绝。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散见历代集帖中,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
张僧繇 南朝梁画家。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天监(502~519)中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宫廷秘阁掌管画事,历官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长人物及佛教画。武帝崇奉佛教,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律像,自成样式,有“张家样”之称,被雕塑者取作模范。亦精肖像,兼工画龙。他勤于作画,师模宏远,骨气奇伟,“六法”精备。用笔多依书法,点曳斫拂,如钩戟利剑,一变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连绵循环之势,着笔不多,点划时见缺落,而形象具备,有意到笔不到之妙,故与唐吴道子并称“疏体”。以别于顾陆的 “密体”。
杨令公(? ~986) 即杨业,又名继业。北宋名将。杨家世为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地方势力首领。业初名重贵,青年时到太原,为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部将,遂为太原人。后以刘崇割据自立,遂为北汉将领,受赐姓称刘继业。任建雄军(今山西代县)节度使。守卫北方,号称“无敌”。河东归宋后,恢复杨姓,单名业。任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曾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兵。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军大举北伐,他率军收复云、应、寰、朔四州(都在今山西北部)。不久因宋东路军在河北战败,奉命撤退。在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的错误指挥下,他孤军陷于陈家谷口 (在今山西朔县南),重伤被俘,绝食而死。年约六十岁。其事迹在当时即被传述,后经评话、戏曲、小说的渲染,逐渐形成丰富的杨家将传说。传杨业相貌威严,凛然不可侵犯。使大杆刀,上阵挥舞如风,故有“金刀”杨令公之称。
秦桧(1090~1155) 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字会之。江宁(治今南京市)人。政和进士。北宋末任御史中丞。靖康二年 (1127年)被俘到北方,成为金太宗弟挞懒的亲信。建炎四年(1130年)随金军至楚州(今江苏淮安),被挞懒遣归,诈称杀死防守兵士,夺船逃回。绍兴年间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主张投降,为高宗所宠信。杀抗金名将岳飞,贬逐张浚、赵鼎等多人。主持和议,决定向金称臣纳币的政策,为世人所痛恨。
吴玠(1093~1139) 南宋名将。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迁居水洛(在今甘肃庄浪)。善骑射,北宋末年从军。高宗建炎四年 (1130年) 任秦凤副总管兼知凤翔府。富平之战宋军败后,他与弟璘扼守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得到凤翔人民运粮支援,击败进攻汉中的金军。绍兴四年(1134年)改守仙人关,屡破金军。官至四川宣抚使。
王彦章(863~923) 五代时寿张(今并入山东阳谷、河南范县)人。字贤明。少从军,随朱温转战各地。以骁勇闻名,每战用两铁枪,军中称为“王铁枪”。累进为澶州刺使、郑州防御使等官,封开国侯,授北面副招讨使。后与后唐军作战,兵败被俘死,
苻坚(338~385)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公元357~385年在位。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 (今甘肃秦安东南)人,氐族。初为东海王,后杀其堂兄厉王苻生自立。任用王猛,压制不守法令的贵族,加强中央集权;兴修关中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先后攻灭前燕、前凉、代国,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并夺取东晋的益州。因连年用兵,人民负担沉重,加深了境内阶级矛盾。建元十九年 (383年) 征调九十万军队攻晋,在淝水大败。各族首领反秦自立。建元二十一年 (385年),为羌族首领姚苌擒杀。


谢玄 (343~388) 东晋名将。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安侄。安为宰相,任他为广陵(今江苏扬州)相,组织北府兵,以御前秦。太元八年 (383年) 在淝水大捷,并率军收复徐、兖、青、豫等州,进至黎阳。司马道子忌谢氏势力,使还镇淮阳。后以病改授会稽 (今浙江绍兴) 内史。
陶渊明 (365或372或376~427) 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封建政权的黑暗现实而去职归隐,至死不仕。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被称为“田园诗人”。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 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 《桃花源记》最负盛名。有 《陶渊明 集》。


陶渊明


郭 璞(276~324)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博学,好古文奇字,又喜阴阳卜筮之术。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王敦任为记室参军。敦欲谋反,命其卜筮,璞谓其必败,为敦所杀。王敦之乱平,追赠弘农太守。擅长诗赋。所作《游仙诗》、《江赋》都较有名。所著《尔雅注》、《尔雅音》、《尔雅图》、《尔雅图赞》,集《尔雅》学的大成。又有《方言注》,以晋代语词解释古语。另有《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原有集,已佚。今传《郭弘农集》,系明人所辑。
石崇(249~300) 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字季伦。初为修武令,累迁至侍中。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出为荆州刺史,以劫掠客商至财产无数。与贵戚王恺,羊琇争为侈靡。曾与王恺斗富,以蜡代薪; 作锦步障五十里;王恺向他炫耀武帝所赐昂贵珊瑚树,他击碎再赔,以显其财力。王恺虽得武帝支持,仍不能敌。八王之乱,他与齐王冏结党,与赵王伦争权,被伦所杀。
王恺 西晋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字君夫。司马昭妻弟。官至后军将军。性豪侈,曾与石崇斗富。武帝赐予他一株世间罕见的珊瑚树,他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举起铁如意将珊瑚树击碎,然后赔给他一株。他虽得武帝支持,然终不敌崇。
李靖(571~649) 唐初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熟兵法,为其舅韩擒虎所称道。隋末任马邑郡丞。高祖时任行军总管,率军从李孝恭征服萧铣,并取得岭南地区,任岭南道抚慰大使。又以副帅佐李孝恭,镇压辅公祏起义军。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封魏国公。著有《李卫公兵法》,原书今佚,《通典》中保留了部分内容。
李德裕 (787~850) 唐大臣。字文饶,赵郡 (今河北赵县)人。李吉甫子。出身世家,主张大臣应用公卿子弟。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等职。武宗时居相 位,力主削弱藩镇,曾佐武宗讨平擅自袭任泽潞节度使的刘稹。他反对李宗闵、牛僧孺集团,是牛李党争中李派首领。后遭牛打击,贬崖州(治今广东琼山东南)司户而死。著有《次柳氏旧闻》、《会昌一品集》。


李靖


甘罗 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秦相甘茂之孙。十二岁做秦相吕不韦家臣。吕不韦企图攻赵,以扩大燕献给他的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封地。他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五城给秦,并把所攻取的部分燕地分给秦,因功任为上卿。
陆贾 汉初政论家、辞赋家。楚人。从汉高祖定天下。常使诸侯为说客,官至太中大夫。向高祖提出:武力可以夺取政权,却不能单靠它来维持政权。力主提倡儒学,“行仁义,法先圣”,并辅以黄(黄帝)老(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作为巩固地主阶级政权的工具。他说:“夫道莫大于无为”,“故无为也,乃无不为也”。对汉初政治曾发生影响。著作有《新语》。又有赋三篇,已失传。
彭越(? ~前196) 汉初诸侯王。字仲。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人。常渔巨野泽中。秦末聚众起兵。楚汉战争时,将兵三万余归刘邦,略定梁地(在今河南东南部),屡断项羽粮道。不久率兵从刘邦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封梁王。汉朝建立后,因被告发谋反,为刘邦所杀。
东方朔(前154~前93) 西汉文学家。字 曼倩。平原厌次 (今山东惠民)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性恢谐滑稽。后来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善辞赋,《答客难》较为有名。《汉书 · 艺文志》杂家有《东方朔》二十篇,今佚。《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是托名于他的作品。


东方朔


李广 (? ~前119) 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善骑射。文帝时,参加反击匈奴贵族攻掠的战争。为郎、武骑常侍。景帝、武帝时,任陇西、北地等郡太守。元光元年(前134年),为卫尉。后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
陈平 (? ~前178) 汉初阳武 (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他投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旋归刘邦,任护军中卫,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范增,并以爵位宠络大将韩信,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曲逆侯。惠帝、吕后时任丞相,以吕氏专权,不治事。吕后死,他与周勃定计,诛杀吕产、吕禄等,迎立文帝,任丞相。
李陵(? ~前74) 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字少卿,李广孙。善骑射。武帝时,为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贵族,战败投降,后病死匈奴。
苏武(? ~前60) 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人。字子卿。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赴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又把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才被遣回朝。官典属国。
马超(176~222) 三国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孟起。出身于凉州豪强家庭。东汉末随父腾起兵,后领腾部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曹操,在潼关为操所败,还居凉州。后为杨阜等所逐,因率兵依附张鲁,继归刘备。蜀汉建立,任骠骑将军。
范丹(112~185) 一作范冉。东汉陈留外黄(今河南杞县东北)人。字史云。马融弟子。通五经,尤深于《易》和《尚书》。桓帝时,任他为莱芜长,不就。生活极贫,有时绝粮。被称为 “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完颜亮(1122~1161) 即金废帝。公元1149~1161年在位。本名迭古乃 (-作迪古乃),字元功,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孙。熙宗时任丞相。皇统九年(1149)杀熙宗自立,年号天德。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正隆六年(1161年)强征各族人民,大举攻宋。完颜雍(世宗)乘机在辽阳自立,废完颜亮为海陵庶人。完颜亮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为宋军所败,东至瓜洲(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南)被部将完颜元宜等杀死。葬于燕京郊外 (今北京房山县西南四十里处)。
颜回(前521~前490) 即颜渊。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子学生。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孔子称赞他的德行,并说他“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早卒,孔子极其悲恸。后被封 <建统治者尊为“复圣”。
田单 战国时齐将。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初为市吏。燕将乐毅破齐时,他坚守即墨 (今山东平度东南)。齐襄王五年 (前279年) 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改用骑劫为将,他用火牛阵击败燕军,一举收复七十多城,被齐襄王任为相国,封安平君。齐王建元年(前264年)入赵,被任为相国,封平都君。


孟尝君 即田文。战国时齐贵族。袭其父田婴之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市南),称薛公,号孟尝君。他与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都以养士而闻名,是战国时养土之风的重要倡导者。被齐湣王任为相国,门下有食客数千。曾联合韩、魏,先后打败楚、秦、燕三国。一度入秦为相,不久逃归。齐湣王七年(前294年)因田甲叛乱事,出奔到魏,任魏相,主张联秦伐齐,后与燕、赵等国合纵攻齐。
荆轲 (? ~前227) 战国末年刺客。卫国人。卫人叫他庆卿,游历燕国,燕人叫他荆卿,亦称荆叔。后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派他去刺杀秦王政 (即秦始皇)。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他带着秦逃亡将军樊於期的头和夹有匕首的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一带)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 (现),刺秦王不中,反被杀死。



更多同类【水浒博览】......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