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词典 > 中国伦理 > 列表

十恶

    ①佛教十种恶。又作“十恶业”、“十不善业”、“十恶业道”、“十不善道”。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法界次第》:杀生,指一切众生,包括人、鸟、兽、鱼、虫;偷盗,又称“不与取”...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伦理

十善

    ①佛教十种善。又作“十善业”、“十善道”、“十善业道”。大乘戒律中的在家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受持十善称十善戒。②《魏书》:陆馥为相州刺史...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伦理

十二陵

    古代兵书《尉缭子》第七章篇名。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治军处事应该遵循的准则。其中大部分是对将领提出的道德要求。其内容是:“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豫...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伦理

十三心

    章太炎提出的十三种道德疵点。语出《民报》第9号《建立宗教论》、《民报》第7号《俱分进化论》和《章太炎政论选集》《答梦庵》等文。十三心指怯懦心、浮华心、猥贱心、诈伪心、畏死心、拜金心、奴隶心、退屈心、德色心、...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伦理

十五贯

    清初传奇名,朱㿥作。朱字素臣,江苏吴县人,生卒年不详。剧写熊友兰、熊友蕙兄弟各遇冤案,被推官过于执凭主观臆断定为死罪。苏州知府况钟监斩时感到案情不明,连夜向巡抚周忱请命复查,最后终得查明真情,使凶犯娄阿鼠伏法...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伦理

十三虚无

    道教用语。指十三种修习的内容。见《云笈七签》卷九十一、《无上秘要》卷十五:1,虚,指遗形忘体,恬然若无;2,无,指损心弃意,废伪去欲;3,清,指专精积神,不与物杂;4,静,指反神服气、安而不动;5,微,指深居闲处,功名不显;6,寡,指去妻离...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伦理

十批判书

    郭沫若研究古代思想史的主要著作之一,作于1943~1945年。1945年9月由重庆群益出版社初版,1954年人民出版社改排出版,1976年重印时,作者进行了若干文字订正。1982年收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全书由《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伦理

十六字心传

    指《古文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北宋程颢、程颐引用其中“道心”和“人心”的概念,说明“天理”与“人欲”的对立,为“存天理、灭人欲”提供理论依据。南宋朱熹视这十六个字...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伦理

十善法门正典

    元世祖忽必烈推崇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的著作。俗称《十善法门白史》(简称《白史》),汉译本《蒙古源流》中称之为《经教源流》。著者佚名。成书于14世纪30年代。原本失传。现传多种抄本经呼图克图·彻辰洪台吉校订。全文五千余...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伦理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

    梁启超的伦理论文。指独立与合群;自由与制裁;自信与虚心;利己与利他;破坏与成立等十种德性的相互关系。原为在日本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时的讲稿,经整理后载《清议报》第82、84册,1901年6月16日、7月6日出版,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伦理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