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与 《富春山居图》
2000-10


■ 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


传世山水画名作。以长卷形式表现富春江两岸的幽邃景色,曾历经辗转流传,还险遭火殉。此后分为前后两段,分藏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Mountain Residences alongthe Fuchun River painted byHuang Gongwang of the YuanDynasty
It is a famous work of landscape paint-ing that has survived times. The pic-ture takes the form of a long roll todepict the deep quiet sceneries alongthe banks of the Fuchun River. Thepainting had been circulating in theworld and was once almost destroyedin a fire before it was divided into twoparts,separately preserved in Zhe-jiang Provincial Museum and the Pal-ace Museum in Taibei.


到了元代,崇尚意趣的文人画得到了大发展。与重在写实、尚理的宋画相比,元画的最大特点就是尚意,贵在抒情。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使大多数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理想破灭,失意的文人只好躲入道释的神殿中独善其身,退隐山林,在诗文书画中打发日子。于是山水在他们笔下,更多地成为怡情寄兴的手段。元代的文人画于是大多舒缓柔和,任一缕淡泊的心绪游弋其中。
浙江作为山清水秀、人文荟萃之地,在元代成为文人画成就最大的地方。代表元画主流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这“元季四大家”,其中黄公望、王蒙、吴镇三人或为浙江人,或与浙江有着很深的渊源,均名重一时,黄公望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在中国绘画史上,黄公望为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代表着元代山水画的水平; 他的笔墨情趣及技巧,反映了文人画在历史演变中所获得的新成就。
黄公望(1269~1335)字子久,号一峰,或称一峰道人。又自号净墅、大痴,或称大痴道人。晚年一度自号井西道人或井西老人。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幼时过继给温州黄氏为嗣。传说其养父年九旬方立嗣,见子后,说 “黄公望子久矣”,后来黄公望即以此语分别作为名和字。
黄公望的墓葬在今常熟虞山西麓,即该地的小云栖寺东南山麓,墓碑书“元高士一峰黄公之墓”。《浙江通志》又说黄公望墓在富阳庙山坞,但无人知其墓之所在。或许,因为黄公望生前在这一带活动过,当地人在此地建造了他的衣冠冢,后因年代久远,以致湮没不为人知而已。确切地说,黄公望应是江苏常熟人,但由于他生平活动在浙江的时间比较长,也由于浙江的山水与这位山水画大师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也可以说黄公望是 “半个浙江人”。
黄公望中年以前,曾任过小吏,后因事一度入狱。出狱后,他听从好友的劝告,从此“共泛扁舟醉瓦盆”,开始了入道、隐居、邀游的生涯。
黄公望隐居之地,除了他的家乡虞山之外,一度还有杭州南山的筲箕泉。史乘上说,黄公望漫游西湖,叹山水之幽胜,“遂结庵其上”。筲箕泉,今称筲箕湾,在西湖的西南面,位于赤山埠之北、法相寺之南。其地三面环山,地多泉水,山间有怪石矗立,皆自然形态,不假人工造作。惜山湾中黄公望的庵堂早已荡然无存。
黄公望居杭州时,“往来三吴”。七十岁时,与无用禅师一起自松江到富春江。但在这之前,他已在富春江边留下了足迹。富春江钓台之胜,也早已收入他的画囊。明初魏骥曾言,“大半江南子久家”,此话切实。黄公望到富春江之后,“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传说富春山坞里有“雨淋岩”,某日黄公望戴竹笠、着芒鞋坐在此岩上写生。不巧天下起大雨,但他仍然坐在岩上忘怀地观雨景。其实,这正是他与自然同化的一瞬间,也正如石涛所谓“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黄公望在自题 《秋山招隐图》中,曾提到他在富春山 “构一堂于其间,每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还说 “当晨岚夕照,月户西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


■富春山居图


此为 《富春山居图》 的后半段之一,后半段计占全画的六分之五强,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Mountain Residences alongthe Fuchun River
This is a fragment of the second partof the painting that is kept in the Pal-ace Museum in Taibei,estimated tobe over five-sixths of the complete work.


■ 富春山居图


此为《富春山居图》的后半段之一。
Mountain Residences alongthe Fuchun River
A fragment of the second part of thepainting.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传世山水画代表作,也是古今名画之一。这一名作,以长卷形式表现富春江两岸的幽邃景色: 云峰掩映,松石挺秀,丛林村舍,沙汀渔舟。水墨渲染,略施皴擦,取法董源、巨然,于平淡天真之江南风貌中寓以草篆之曲折遒劲,达到了 “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今人游富春山,常常会想到这卷名画。凡熟读这卷名画的人,一到富阳、株林坞一带,往往会惊叫起来,这像画中的那些山貌,那又像画中的那一段。
这卷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赠无用禅师的。据黄的题记,他在至正七年与无用禅师入富春山作此画,历三四载未得完备。到了至正十年,他携此卷到松江,后至第七年,即至正十三年才完成。可见作者吮毫挥笔认真之极。所画富春山一带江色,“几十数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极为丰富。所绘富春两岸的初秋景色,有村落,有平坡,有亭台,有渔舟,有小桥,还写出平沙及溪山深远的飞泉茂林。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可观,确有咫尺千里之趣,笔墨布局令人叹为观止。这卷画高三十一点八厘米,长约八百六十厘米,大约在无用禅师圆寂之后就开始辗转流传了。
这卷名画在以后的岁月里,曾历尽沧桑,还险遭火殉。在明代成化之前,由大画家沈周所藏。弘治元年,为苏州樊舜举所得。经八十余年,归属无锡谈思重家。又历二十六年,于万历二十四年,为松江大书画家董其昌所得。董以为读此画,可使心脾俱畅,并认为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也。不久,此画又传至宜兴吴之矩家。吴又传其子吴洪裕。吴洪裕得此画,视若拱璧,还特意在家中临水筑富春轩藏之。清顺治七年,吴洪裕临死前,因为太喜爱这卷名画,竟想效唐太宗以兰亭帖随葬之例,要将这卷《富春山居图》火殉。幸亏他的侄儿吴子文手疾眼快,以另一卷书画投入炉中,将《富春山居图》抢出。但此画已被烧去数寸,后易为两截。前段较短,名 《剩山图》。今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长一丈八尺余,先由丹阳张范我所藏,后又辗转进入清宫。想不到素好风雅的乾隆皇帝因内府先得刘珏所藏的子明本《富春山居图》,认定是真迹,后得到无用本山居图,反认为贋品。这卷后段后被运至台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画富春山的作品不少,除《富春山居图》外,还有《富春大岭图》《浮岚暖翠图》《秋山招隐图》等。《富春大岭图》写严江真景,危峰连绵而峻上,其下子陵祠堂,纯用湿笔,连皴带染而成,是以得深沉浑厚之致,浮岚蔼蔼欲滴。那幅《浮岚暖翠图》,清人朱彝尊见到,竟然说恍如坐卧富春江上,浑忘身在官舍也。
黄公望对富春钓滩之胜,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应目会心,然后搜妙创真,并使自己不画不足以抒情,所以后人称其画及臻于神化,犹推敲之再,竟使神化更神化也。所谓十日一水画富春,并非过誉。


■富春山居图


此为《富春山居图》的前半段之一,前半段今藏浙江省博物馆。
Mountain Residences along the Fuchun River
This is a fragment of the first part ofthe painting kept in Zhejiang Provincial Museum today.




更多同类【名城杭州】......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