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2000-07

纪传体史书,西晋太康年间陈寿撰。全书包括《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书中以魏为正统,魏帝列本纪,其余的人全部为列传,然后以四篇帝纪为纲领,完整地记载从汉末到三国归晋近100年的历史,在断代史纪传体史书中别创一格,解决了全面记述分裂割据时代历史的难题。书中虽对魏晋统治者有所回护,但全书材料取舍,注意剪裁斟酌,据实而书,有“实录”精神。书中所立诸传,照顾面广,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重要人物,以至当时所知的外国情况,都网罗材料,或立专传,或用附见表述。其中的《魏志·东夷倭人传》,是现存公元四世纪以前日本基本情况的唯一记载,极为珍贵,深受日本史学界重视。全书的编纂,前后贯通,没有重复出现现象,矛盾之处很少。是书最大特点是行文简洁,无繁冗芜杂之病。为了在简略的篇章中尽量反映时代全貌,书中常用带叙法,也是颇具特色的。《三国志》的最大缺憾是没有表和志(尤其是志),大量的典章制度和有关史事没有记载下来,加之“意务简洁”、“裁制有余”(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以及当时所见材料有限,纪传中的史事也有阙失之处。故在《三国志》完成130多年后,刘宋文帝命裴松之为之作注,重点放在史料的补阙与纠谬上,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三国志》的不足之处。而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为后世留传大量汉晋间史料的同时,又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史注新法。



更多同类【史学理论】......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