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及其《十七帖》

王羲之及其《十七帖》图片(共1张):
王羲之及其《十七帖》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十一岁时,随叔父王 南渡,抵达建康,晚年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祖父王正,官尚书郎;父亲王旷,官淮南郡太守;伯父王敦,官镇东大将军;伯父王导,官拜丞相;叔父王 ,官辅国将军。王羲之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豪门大族和书香之家。二十岁时,被当朝太尉郗鉴选为佳婿。他初为秘书郎,而立之年被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江州刺史,最后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唐张怀 《书断》引羊欣《笔阵图》说,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时,见父枕中有《笔说》一书,“窃而读之”。于是父亲给羲之传授笔法。不满一个月,羲之书艺大进。据记载,王羲之的书法教师有两个:一为卫夫人,一为王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江州太守李矩之妻,出生于书法世家。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卫夫人,善锺法,王逸少之师。”王 不 仅擅长正书,而且兼工行书、草书、飞白书,技能比卫夫人全面。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他“能章、楷,谨传锺法”。王僧虔《论书》云:“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 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学书的大致线索是:少学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十余岁至二十岁,改师叔父王 ,得众体之技法。二十岁以后,博采前代名家之长,精研笔法体势;草书多取法张芝,真书得力于锺繇,增损古法,裁成新意,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始创妍美流便的今体。
王羲之的楷书师承锺繇,但并非单纯的模仿。如果说锺书还“隶意犹存”,那么王书则尽脱隶习了。其楷书代表作有小楷《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等,笔势精妙自然,结体平正疏朗,寓潇洒于方正之中,现飘逸于工整之外。王羲之作为一个书法革新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行书和草书方面。其行书代表作有《兰亭集序》《姨母帖》《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快雪时晴帖》《平安帖》《奉橘帖》等,均为唐代摹本。在这众多的行书法帖中,反映出王羲之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曰古质,一曰流便。《姨母帖》为第一类,这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其结体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丧乱帖》等为第二类,这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行笔流便,雍容酣畅,与《姨母帖》书风迥然不同。特别是《快雪时晴帖》,被清代乾隆皇帝列为“三希”之首。在王羲之留下的行书作品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由后人“集字”而成的作品——《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此帖不仅是汇集王羲之字迹的宝库,也是历代研习王氏行书书法的范本。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直追张芝,并创造了“今草”这一新的书体,其特点为:剔除隶波,化笔势的横张为纵引,连绵的笔画引向下字,笔势起伏跌宕,形态舒卷多状,特别是连笔的映带延绵,表现得十分明确。王羲之写今草,时常把笔势扩大到单字以外,一笔写出几个字,并由两个或三个单字的形态集约为“字群结构”,使草书的表现性获得更大的空间。其草书代表作有《初月帖》《行穰帖》《远宦帖》《十七帖》等等。
《十七帖》最早见于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包含王羲之信札二十九封,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从这些信札中,可见羲之对川中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这些信札的书体也基本一致,为典型的今草(其中一封四行二十字为楷书)。至于《十七帖》的得名,在于第一封信札的起首有“十七”两字。《十七帖》真迹一般认为早已不知下落,唐人的摹本和临本也只能见到零星单本,甚至残本,如《蜀都帖》《远宦帖》等。现传《十七帖》有三个系统,一为帖尾有“敕”字,又有“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等字样,世称“馆本”或“敕”字本;一为刻入《淳化阁帖》且传为贺知章临本;一为河南本,或称陕本、修内司本。三本比较,以馆本为优。现在一般临写者多用馆本。著名的馆本刻帖有上海图书馆藏本、河南开封博物馆藏本、文徵明朱释本、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本,以及传入日本的“三井本”“上野本(姜西溟本)”“缺十七行本”等。本书以文徵明朱释本为蓝本,将原刻帖字加以适度放大和修缮,以方便读者临摹。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连,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跋十七帖》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临习《十七帖》,须用弹性强的狼毫或紫毫笔。运笔时,特别要注意字势、形势和线条的贯通,字间、行间的呼应,而不是表面上线条的连贯和牵丝的纠缠。在临写时千万注意不能一笔一画地临写,注意力应当放在线条的质量上,放在书写的节奏和字势的流动上。其次,必须注意楷书和草书两种书体的密切关系。另外,《十七帖》之前的章草是王羲之创造“今草”的母体,欣赏和学习汉末魏晋时代的章草,诸如皇象、索靖、陆机和王羲之本人的一些带有章草意味的作品,对学习《十七帖》都十分有益。
关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古人有大量的评论,如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评王羲之“博精群法,尤能隶、行”,“古今莫二”。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认为王羲之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亲自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论》,称王羲之的字“尽善尽美”,首开独尊王字的先河。唐李嗣真《书品后》称王羲之为“书之圣”“草之圣”“飞白之仙”。张怀 《书断》云:“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则逸少第一。”元代赵孟 《跋阁帖》认为王羲之书法“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明代崔希仲云:“右军书法,万世所宗。”清代刘熙载《书概》云:“右军书以二语评之,曰: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唐代以后,北宋“苏、黄、米、蔡”四家,南宋高宗赵构,元代赵孟 ,明代董其昌 , 以及清代乾隆皇帝等有影响的人物都是王羲之书法的爱好者和提倡者。现当代书法大师沈尹默、吴玉如、林散之、启功等均直接受到王羲之行草的浸染,即使是以写碑闻名的书法大师于右任、沙孟海等,也从王羲之行草法帖中汲取养分,以增强笔墨的韵致。王羲之书法就像孔孟、老庄思想那样深入人心,泽被当代。



更多同类【王羲之十七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