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20世纪儒学通志 > 正文

《文史哲》发表“儒学是否是宗教”笔谈
20世纪儒学通志

5月29日,《文史哲》第3期发表“儒学是否是宗教”笔谈,张岱年、 季羡林、蔡尚思、郭齐勇、张立文、李申等人就此问题撰文参与了讨论。
张岱年指出:假如对于宗教作广义的理解,虽不信鬼神、不讲来世, 而对于人生有一定理解,提供了对于人生的一定信念,能起指导生活的 作用,也可称为宗教。则以儒学为宗教,也是可以的。孔子不语怪力乱 神,言生而不言死,在这一意义上,孔子学说与其他宗教不同。然而孔 子提出了人生必须遵循的为人之道,使人民有坚定的生活信仰。在这 一意义上,孔子学说又具有宗教的功用。可以说孔学是一种以人道为 主要内容、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宗教。儒学确有指导生活的作用,提供了 “安身立命”之道。如果能安身立命,则得到一种快乐,即所谓“仁者不 忧”。这种境界与有神论的宗教不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超越了有神 论的宗教。
季羡林指出:“学”只是一种学说,“教”则是一种宗教。《辞源》“宗 教”这一条:“以神道设教,而设立戒约,使人崇拜信仰者也。”语虽简短, 然而虽不中,不远矣。仔细分析一下,这里面包括着宗教的四个条件: 一要有神;二要有戒约;三要有机构或组织;四要信徒崇拜信仰。拿这 四个条件来衡量一下孔子和他开创的儒学,则必然会发现,在孔子还活 着的时候以及他死后相当长的一段期间,只能称之为“儒学”,没有任何 宗教色彩。到了唐代,儒、释、道三家就并称三教。到了建圣庙,举行祭 祀,则儒家已完全成为一个宗教。因此,从“儒学”到“儒教”是一个历史 演变的过程。
蔡尚思指出:原始的儒学,第一,是学而不是教。第二,这种教也是 教育、教化而不是宗教、神教。第三,儒学主要是宗法、礼教、礼治,其次 才是礼仪,礼仪也是与宗法礼教有密切的关系。第四,儒学本身不是宗 教。如果硬要把它宗教化,当然也有些先例可援:这已有学者认为儒学 到了董仲舒等汉儒就变成神学化,到了宋明儒学就在一定程度上变成 了佛教化道教化。这是一种看法。宗教最大特点是有他界与未来世等 等,孔学却根本没有。儒学不是宗教,却起了比某些宗教还要大的 作用。
郭齐勇指出:要弄清楚儒学是否具有宗教性,首先要弄清楚中国传 统人文精神与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的区别。前者是涵融性的,后者是排 斥性的。诚如钱穆先生所说,中国人文精神可以代替宗教的功能,并且 不与宗教敌对。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中国化,被中国人文精神所涵 盖。中国人文又不与自然为对,而求能与自然合一。中国人文要求尽 己、尽人、尽物之性,使天、地、人、物各安其位,因此能容纳天地万物,使 之雍容洽化、各遂其性。它不主张对自然的宰制。中华人文植根于对 天与上帝、天帝的信仰,对天命、天道、天性虔敬至诚,说人不离天,说道 不离性。人文本是表现于外的,但中华人文又是内发的、内在的。中国 人最高的信仰是天地人神的合一。我们不必偏执于“科学”或“知性”的 傲慢,也不必偏执于“宗教”的傲慢。了解其具有宗教性意蕴,可以帮助 我们深化对儒学的认识,但它不能归结为宗教。
张立文指出:儒学的生命智慧,首要是对人的生命关怀。儒学如果 摒弃了对生命的关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存在的必要性。在现实社 会中,儒学需要恢复其原有的贴近人、贴近生活,即关怀百姓日用之学 的性格与功能,才能复活其生命,实现对人的生命的关怀。现代新儒家 的道德的形上学把人抽象化而失落了人,把人的现实世界的冲突抽象 化而瓦解了人的现实世界。这是因为作为哲学形上学本体论所蕴涵的 直觉本体思维方式,是一种从抽象原则出发而走向空虚玄想的思维方 式,是缺乏真实生活而尊崇异己外在权威的思维方式。这样儒学便成 为漠视人和不关怀社会的玄虚之学。宗教大体上说有两种形态:一是 体制化的宗教;二是精神化的宗教。如果我们超越体制化宗教的标准 来看精神化宗教,换言之,超越西方基督教为衡量一切宗教的标准,那 么,中国古代就存在着宗教的传统,并且营造了一个多元宗教共存、共 处的格局。儒学既然有很深厚的天命的宗教根基,又具有终极关切和 灵魂救济的内在超越的品格和功能,儒学自身已具备精神化宗教的性 质(或称其为智慧型宗教)。只要对儒学或儒教极度地尊敬和崇拜,作 为精神化宗教的儒教,便是教,如香港的“孔教学院”、新加坡的“孔教学 会”,便以儒教为教。其实,所谓“教化”之“教”与“宗教”之“教”的区别 是人为的,因为任何体制化或精神化的宗教都具有教化的功能,并一直 发挥着教化的作用。我们之所以把儒教看成是“学”,而不是“教”,究其 思想障碍:一是以体制化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等为标准来衡量儒教; 二是受西方宗教与哲学二分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的影响,以为哲学与宗 教总是相互排斥的;三是对精神化宗教缺乏深刻的探索和研究;四是对 宗教的巨大的教化作用估计不足。
李申指出:说儒教是教化之教,不是宗教之教,是把教化看做今天 的教育。其实教育也有两种,世俗的教育是教育,宗教的教育也是教 育。教化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儒教所大力主张的。在孔孟的著作 中,一般的只是讲“教”。到董仲舒,不仅明确提出了教化的概念,而且 有着重的论述。董仲舒思想的宗教性质,是不少人都承认的。《天人三 策》的思想统治汉代数百年,此后也没有断绝。甚至宋明程朱陆王等 人,虽然重心不在此,却并未否认《天人三策》对天人关系的基本主张。 孔子既没,儒者仍存。儒者之行政治,行教化,乃是承天之命,遵伏羲、 神农等先王之道,继孔子未竟之业。这样的教化,就是作为宗教的儒教 的教育,而不是普通的世俗教育。所以,儒教是教化之教,这教化之教 就是宗教之教。
这组笔谈加深了对以下问题的认识:儒学是“学”,还是“教”?如果 是“教”,那么,它是“教化”之“教”,还是“宗教”之“教”?如果是宗教,那 么,它是汤因比的“是指一种人生态度”的宗教呢,还是蒂利希的“就最 基本的意义而论”“是终极的关切”的神学信仰体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