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20世纪儒学通志 > 正文

葛琨著《孔子教育哲学》自刊发行
20世纪儒学通志

7月,葛琨著《孔子教育哲学》自刊发行。全书分三编:第一编绪 言,叙述孔子生平及其著述;第二编为知识论,叙述孔子关于知识来源、 知识的本质及获取知识的途径的观点;第三编为行为论,叙述孔子的行 为标准与道德规范以及修养品性之方法等。该书对孔子的教育哲学作 了集中、系统的探讨,提出孔子主张人人都受教育,人的高尚行为来源 于知识并受知识的支配。
书中指出:孔子“述而不作”,后人假托孔子之名作书,故多伪作,刘 歆即是一例。《易经》未遭秦火,“孔子再系之以辞”,“也没有序卦、杂卦 两篇,十翼之说,自然是妄谈了”。《春秋》“大多还是真的”。秦汉以前 盛传的是《公羊传》,《左传》是刘歆、贾逵等的伪作。公羊、榖梁两传比 较可信一点。《论语》大致可靠,如《乡党》一篇就与孔子思想冲突。孔 子主“食无求饱”,何以会“割不正不食”呢?其余各篇也往往有后人加 入的话,《诗》,齐、鲁、燕三家诗多已失传,现在的毛诗,是刘歆采三家之 长,按孔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伪著起来的。《书》为 伏生所传,古文家伪造《尚书》,而孔子并未修《尚书》;孔子所述的书有 二意,一指写字的技能,一指一切书籍的总名。《礼》,《周礼》为刘歆托 古之作,其余礼经,也都是伪造,即所传十七篇礼的内容,大多繁杂,与 孔子所说“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根本主张,大相反对。《乐》以音律为 节,本无书传下来,《汉书·艺文志》记乐书二十四卷,又说:刘向校书, 得《乐记》二十三篇,全是假的。《孝经》非孔子所作,也非曾子所著,话 不像孔子说的,如“复坐,吾语汝”,孔子只说“居,吾语汝”。思想也和孔 子大相反对。如孔子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主张“道之以政,齐之 以刑”,“刑于四海”与孔子不合。又如“从父之令,又焉德为孝乎”与孔 子主张“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教不违,劳而不怨”不符。《孔子家 语》非孔子作。姚际恒说:“今世家语,殆元王广谋本也。”
孔子学说之产生,一来于实际生活,二对当时“无为”主义的反动。 他大声疾呼“有为”主义,可为独树一帜,是“极端的入世派”、“极端的经 验派”。
孔子认为高尚的行为是知识里产生出来的,还要受知识的支配,所 以也很重视知识,主张人人都受教育。知识不是生而有的,都是由学而 来的。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民可以用呢?那就 用;要是不可以用呢?那就要使他们有知识”。知识不专靠传授,要自 己去观察,从经验中求得,并加以变易,即加一种想象作用,“复化出新 知识来”。求知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专心,“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还有 “学”、“习”、“知”(闻与见、观察、问、真、正名)、“思”、“推”、“一以贯之”, 是比较事物异同的归纳法,非曾子所解的“忠恕”之道。
孔子认为宇宙现象,是知识的本质。孔子“阐发知识的本质,也只 是解释这个八卦”。八卦“有两种观念,一是客观的物象,二是主观的想 象”。孔子解释《易经》只主重想象,“他以为世界上一切文物的进化,都 是从想象作用来的”,“孔子的仁,发生于物我关系之处理”,“就是我应 该对物怎样”。
“孔子论行为,是论对内心应该怎样,对外物应该怎样,对内即所以 对外,应该怎样对外的道理,这便是道理。也有时认为广义的伦理。”孔 子论行为,偏重于广义的伦理方面。“他把人间应有的道理,定为道德 的本质,便是合于人道。”“后来的儒家东拉西抄,凑成五伦,全把孔子广 大的意义,改变狭小了。”“其实孔子并没有五伦的观念。”“他论道德的 本质,只有‘仁’、‘义’、‘信’、‘礼’等等观念”,“是人人不可少的”。他以 为君臣是相对的,他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他认为父对子是慈, 子对父是孝,孔子论为孝是一种“报德”的道理。他主张“以德报德”,并 有使民德归原的作用。孔子认为朋友间应尽的道理有三:敬重、忠直、 信。孔子说“天命”是指偶然的事,是有一种使人“为之不厌”的作用。 所谓天,不是指有意志的天,乃是一种“自然的意义”,把它当作神秘的 意义就错了。孔子说“命”,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各有所习,各有所命。
孔子所说道、德,是分开说的。所谓“道”是人和人互相往来的道 经。这个道经是人人必须行的“路”。如孔子所说:“谁能出而不由户, 何其由斯道也。”“道”又作方法解。如“道不同,不相为谋”,“吾道一以 贯之”。孔子所谓的“德”,“是人所以得以生存的道理”。“人之所以生 存的道理,即以通力合作的精神。”所以他说“德不孤,必有邻”。孔子所 说的道德,“都是维系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基本观念”,也就是行为的一 种标准。其道德本质是:“仁”、“直”、“信”、“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