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疑耀》:古人冬则饮汤,夏则饮水,未有茶也。

所属栏目:茶经

李文正《资暇录》谓茶始于唐崔宁,黄伯思已辨其非。伯思尝见北齐杨子华作《邢子才魏收勘书图》,已有煎茶者。《南窗记谈》谓饮茶始于梁天监中,事见《洛阳伽蓝记》。及阅《吴志·韦曜传》,赐茶荈以当酒,则茶又非始于梁矣。余谓饮茶亦非始于吴也。《尔雅》曰:“槚,苦荼。”郭璞注:“可以为羮饮。早采为荼,晚采为茗,一名荈。”则吴之前亦以茶作饮矣,第未如后世之日用不离也。盖自陆羽出,茶之法始讲。自吕惠卿、蔡君谟辈出,茶之法始精。而茶之利,国家且藉之矣。此古人所不及详者也。
【注释】
①李贽《疑耀》:七卷,明张萱撰,旧本题明李贽撰。该书考证历代故事、名物,循循有法。然或由记忆而成,不无疏舛之处。张萱,字孟奇,号九岳,别号西园。博罗(今属广东)人。官至户部郎中。通经史,工书画。著有《汇雅》。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另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②李文正《资暇录》:又名《资暇》《资暇集》,三卷。李文正,应为李匡乂,字济翁。据李匡乂自序,因世俗之谈多有讹误,故著此书。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旧本或题李济翁撰,为宋刻本避讳。李匡乂,字济翁。昭宗时,官宗正少卿。崔宁(723—783):本名旰,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唐名将。历任利州、汉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同平章事等。建中四年(783),被卢杞诬奏通朱泚谋反,遭缢杀。
③黄伯思(1079—1118):字长睿,别字霄宾,号云林子。邵武(今属福建)人。在古文字方面颇有造诣,能书善画。著有《法帖刊误》《东观余论》等。
④杨子华:北齐画家。善画人物鞍马,时有“画圣”之称。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八:“阎立本云: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其唯子华乎!”
⑤《南窗记谈》:一卷,作者不详。该书内容多记北宋盛时名臣言行,以及订正典故,颇为详明。其中有些条内容间涉语怪,尤近于诬,不脱小说之习。天监:梁武帝年号(502—519)。
⑥《洛阳伽蓝记》:五卷,北魏杨衒之撰。记述了佛寺园林的盛衰兴废,兼及北魏都洛阳期间政治及民俗等多方面情况,于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豪奢极欲,寓有评讥之意。文笔秾丽秀逸,骈中有散,颇具特色,而且具有史料价值。杨衒之,北平(今河北满城)人。曾任奉朝请、期城郡守、抚军府司马、秘书监。
⑦《吴志·韦曜传》:《三国志·吴书》记载韦曜的传记。
⑧第:但。
⑨吕惠卿(1032—1111):字吉甫,号恩祖。泉州(今属福建)人。著有《建安茶记》一卷,已佚。
【译文】
张萱《疑耀》记载:古代的人冬天喝汤,夏天喝水,并没有所谓的茶。李匡乂《资暇录》记载茶起源于唐代崔宁,黄伯思已经辨别出这种说法不对。黄伯思以前见过北齐杨子华所作的《邢子才魏收勘书图》,画中已经有煎茶了。《南窗记谈》记载饮茶始于南朝梁天监年间,这件事见载于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等到看了《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时,里面有赐茶以代酒的说法,则可见茶又非始于梁天监年间了。我觉得饮茶也不是开始于三国时吴国。《尔雅》中说:“槚,就是苦荼。”郭璞注释说:“可以作为羮汤来饮用。采摘早的叫做荼,采摘晚的叫做茗,也叫做荈。”那么在吴以前也有把茶作为饮品的,但没有像后来那样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概从陆羽开始讲究品茶之法。自吕惠卿、蔡襄之辈开始,饮茶之法变得更加精巧。而贩卖茶叶亦成为国家的专利,国家以此牟利甚多。这些都是古人没有详细记载的。


推荐内容


专业词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