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韦君靖碑》校补*

《韦君靖碑》(简称《韦碑》)摩崖刻于重庆大足区北山佛湾,通编为第2号。碑高260厘米、宽310厘米。由军事判官将仕郎、 前守静南县令胡密撰文,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上石。碑文分上下两部左行竖刻:上部53行,除首行刻35字外,其余满行为30 字,计1440字,字径3.5厘米;下部101行,计2866字,序署145名节级将校名衔。
碑不题名,首、次行署韦君靖累衔“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使持节都督昌州诸军事守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 南军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扶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韦君靖建”,史称《韦君靖碑》。
碑文记述:乾符之际黄巢起义,唐僖宗逃避至成都,蜀中藩镇征战,“四海波腾,三川鼎沸”。时任昌州昌元(今荣昌)县令 的韦君靖,趁势“合集义军”,雄踞昌州。继而蜀中发生著名的“三川”之战——涪州韩秀升起义、西川陈敬瑄征讨东川杨师立、王 建讨伐陈敬瑄,君靖无役不从,由是步步荣升,后为静南军使,成为统领四州虎视川东的封建领主。在王建夺取西川虎视川东的形势 下,君靖为求自保,又以北山为中心“维龙岗山建永昌寨”,寨周围28里,筑城墙二千余处,建敌楼一百余所,粮贮十年,兵屯数 万。至今北山沿崖寨墙遗迹犹存,尚可窥得唐寨雄峰。
《韦碑》的历史价值,正如1945年以杨家骆、马衡为首的《大足石刻考察团·日记》所言:“一篇韦庄的《秦妇吟》表现了晚 唐中原的动荡,而一块胡密的《韦君靖碑》也反映出晚唐东川的形势。”惜《新唐书》《旧唐书》失载。当时考察团拟由杨家骆撰 《补新唐书韦君靖传》。《新唐书》载有“昌州下都督府”一语,但未涉《韦碑》只言片语。至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方首著其 碑目,但其文不传。至明末曹学佺《蜀中广记·名胜》首录其文,但仅录碑的第14至44行,且多讹脱。直至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 年)春,知县张澍登北山掘湮土,洗苔藓,方使沉霾千载之韦碑重现,时虽有剥落,还大率可读。张澍喜得此碑,首将碑现存文字录 载在他主修的《嘉庆大足县志》上,并大歌其后。此后,《金石续编》《金石苑》和道光、光绪、民国《大足县志》续录载碑时存残 文,从而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注目。1960年,日本栗原益男发表《论唐宋土豪地方势力——四川韦君靖的情况》(日《历史学研 究》1960年7月第243号),日本日野开三郎又发表《唐韦君(靖)碑中应管诸镇寨节级的一点考察》(《和田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史论 丛》1961年2月)。
鉴于《韦碑》可补新旧《唐书》缺略,笔者将上述史志录文与今碑存文(拓片)对照,恐因碑漶蚀难读,或录碑不善之故,以 至无一文不讹脱,《蜀中名胜记》尤多,县志亦在所未免,且相互矛盾,致使研究者无所适从。为向专家、学者提供一份较客观的碑 文,今以碑存字为底本,查考史志存文,择其善者校补,力求补碑之残缺、正史志之遗误。不识之处不妄补,留待识者补正。凡校补 入字均加注方括号“【】”,注释列文后;凡碑中别体字一律书写成《现代汉语字典》中的字;凡碑漶灭字用“□”符号代替;凡碑 行文行中的空位,一个字位书写一个“△”符号。
《韦碑》现状及校补后情况:正文53行1440字,今碑存1132字(含个别依稀可识字),校补入274字,补后共得1406字,仍缺 34字;节级将校列署名衔101行2866字,今碑存1882字,校补入884字(含补入96个漶灭字符号在内),补后共得2766字,仍缺100 字(实际全缺196字)。
校补后,节级将校署名共得145人(名字全的116人,名字不全的26人,佚名3人),其中韦氏弟兄子侄27人,与张澍和《金石续 编》《民国大足县志》二书作者云160余人、22人异。
本文为碑校补本(依据《金石续编》《金石苑》与嘉庆、道光、民国《大足县志》校对,文中不另加注释说明),不妥之处,请 方家教正。
唐《韦君靖碑》
01 【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使持節都督昌州諸軍事守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
02 【靜】南軍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扶風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韋君靖建
03 軍事判官將仕郎前守靜南縣令【胡密撰】
04 □□【象】緯降霊河嶽孕粹必能挺生人傑卓立功名爲當世之△△元勳作
05 □□【之】巨屏苟非鑒識洞達機變玄微孰能創制竒功抑揚大節不有紀述
06 □□□来△△△我太守司空京兆公陶唐氏之遠裔漢丞相之後昆簪組相
07 【繼】□□□別△國史詳備家譜具存布在簡書略不覼縷△公少蘊大志長負
08 □□□【刻】1鹤之工微耻雕虫之伎薄相时而动临事不疑怀
09 □□□【貫日之】2精誠蔚淩雲之氣宇語△仁智即樗裏罷說較△威猛則烏獲休扛響
10 □□【心】3若子牟之戀△主從軍立績同馬援之征蠻減竈得孫臏之謀投筋秘
11 □【留侯之】策揮劍即蛟螭潛伏彎弓而猿 啼號加以月角衝衡犀文貫頂視
12 【質氣堂】4堂罕疋覿△神彩赳赳無雙實命世之△宏材爲一時之△英俊者也
13 【頃以乾】5符之際天下騷然蝗旱相仍兵戈四起△公覩兹遐僻人不聊生遂合
14 【集義軍招】6安戶口抑強撫弱務織勸農足食足兵以煞去煞洎黃巢侵陷京闕
15 【鑾駕出幸成都四海波】7騰三川鼎沸韓秀昇勃亂黔峽侵軼巴渝△△公乃統
16 【率義軍】8討除逆【黨值秀】9昇盡抛舟檝圍逼郡城△公乃詳度機宜上下攔截依
17 【山排陣】10背水布兵兩面夾攻齊心剪撲賊勢大敗我武益揚渝牧田公備錄奏
18 【聞乃進】11忠節檢校御史大夫除拜普州刺史適值川帥效逆△將臣專征
19 【公乃收復】合州絕其枝蔓△△△恩旨加右散骑常侍除拜合州刺史洎郑君
20 【雄僕射】12失律廣漢山行章尚書攻圍當川△△故府主太尉丞相顧公累降命
21 【旨頻招】13起應△公統領精銳二萬餘人虔告蓍龜申令士卒並破二十七寨煞
22 【戮五萬】14餘人大振△威聲△上聞
23 【特授檢】15校工部尚書拜當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靜南軍使累加刑
24 【部尚書右】僕射△公以臨郡歲久迺思退居上表陳情
25 【宸衷未允】16△詔旨褒獎特許量留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左僕射扶風縣開國
26 【男食邑三】百【戶】△公累銜
27 【鳳詔裒剖】1魚符政茂潁川△化光河內邑有倉箱之詠俗多襦袴之謠求瘼之
28 【念彌堅除】害之心尤切其於駕馭英傑取捨權豪重仁義如丘山輕金帛如泥
29 【沙憐孤恤】老濟弱扶危逆旅如歸遠湊鄭莊之驛遊人若市悉登漢相之門其
30 【拯緩四方】乃如此也每遇良辰美景月夕花朝張絃管以追歡啓盤筵而召侶
31 【周旋有禮】揖讓無 酒不空座客常滿王衍之冰壺轉瑩嵇康之玉岫寧
32 【其禮讓謙】2恭又如此也至若立功立事爲△國爲家或坐運玄符或親提黑槊
33 【身先士卒首】3掃兇徒謀必十全舉無遺策其剛毅果敢又如此也當其賞功罰
34 【過激濁揚清】4甄獎公勤黜棄私黨三軍感△德萬衆歸心其△恩威刑賞又如
35 【此也△公睹】5以海濤未息雲陣猶橫常厚駈脅左綿戴實奔衝遂府△使牒呼
36 【逼邊檄徵行】6然則士馬雖精其如城柵未固思大易習坎之義徵王公設險之
37 【文乃于景福元】7年壬子歲春正月卜築當鎮西北維龍崗山建永昌寨兹山也
38 【上掩霄靄下抗】8郊原矗似長雲崒如斷岸崖巘重疊嶝道崎嶇一夫荷【戈萬人】
39 【莫上△由是】9芟薙草木相度地形人力子來畚鍤雲至連甍比屋萬【戶千門高】
40 【亢浚流深□】10溝洫煙籠粉堞霞捧朱樓龍吟笳角之聲雷動鼓鼙之【響而又良】
41 【工削墨△心匠】11設規築城牆二千餘間建敵樓一百餘所遐瞻天際【豈龜形之】12
42 【可倫高倚雲間豈蜃樓之】13能擬其上即飛泉迸出淥沼滂流崢嶸【一十二峰周】
43 【圍二十八裏蓋造化之凝結】14豈金湯之比倫況乎糧貯十年兵屯數【萬遐邇臻】
44 【休軍民胥慶耕織無妨徭役】15不闕可謂一勞永逸有備無虞△公又於【寨內西】
45 □□□□□□□□□【翠壁鑿】16出金仙現千手眼之威神具八十種之【相好施】
46 □□□□□【舍】17回祿俸以建浮圖聆鍾磬於朝昏宣讚唄於遠近所謂【歸依妙】
47 【門志求覺道者】18焉其軍中節級將校等深達機略博識古今皆是△公【同志弟】19
48 【兄異姓骨肉一】20心報△國戮力從軍鹹奉△△△渥恩皆【霑】21爵賞或官【崇題劍】
49 【或位列專城或】22榮授金貂或職兼霜憲雅符際會允屬△【休】明請列署【名銜庶】
50 【不墜勳業密】1叨依△△△門館累戴△恩光學淺文荒【紀】
51 【□□其未盡】神愚智拙錄△美事而猶踈輒將鄙俚之【词聊述】
52 【□□之績將欲】煥乎不朽傳之無窮遂蕆斯文乃鐫貞【石大唐】乾寧二【年歲次】
53 【乙卯十二月癸未朔】2十九日辛丑記(碑上部文)
54 【節度】十將充【千□□□義軍將盧井勝】
55 【節度】衙前虞侯充【□□□義軍將】李思儒
56 節度衙前總管【充□□□】義軍將杜元備
57 節度十將充龍【□□□□】3將唐叔儀
58 節度十將充小井【義軍將】4楊行全
59 節度十將充【□□□】5鎮遏將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羅】行舒
60 【節度衙】前總管【充□□灘鎮】將梁德昌
61 【節度先鋒將充□□義軍將袁南滫澣】
62 【軍事押衙充□□義軍鎮遏將趙沛】
63 【節度十將充□□義軍鎮遏將趙公武】
64 節度十將充□□義軍鎮遏將檢【校太子】賓客【兼侍禦】史上柱國袁義遵
65 節度十將充【安】溪義軍將檢校太子【賓】客兼侍禦史上柱國袁公會
66 節度衙前【虞侯】充賴甘斜崖義軍將廖居【瑤】
67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甘泉義軍將檢校國子祭酒兼侍禦史上柱國杜元立
68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來鳳義軍鎮遏使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上柱國韋君芝
69 節度押衙【充□□】義軍鎮遏使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何榮△王彥昌
70 節度討【擊使】充曆山義軍鎮遏將檢校太子賓客【兼侍】禦史上柱國楊思及
71 節度總管【□□】6穀義軍鎮遏將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上柱國韋君球
72 節度【散□□使充龍】歸義軍將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上柱國何
73 節度【副兵馬】使充防城將兼來蘇鎮將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上柱國高孟球
74 節度【副兵馬】使充安溪鎮副將檢校國子祭酒兼侍【禦史上】柱國王公進
75 節度【副兵馬使充】進雲寨鎮義軍都虞侯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侍禦史上柱國羅從順△韋義豐
76 節度【副兵馬使】充進雲鎮判官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上柱國母從政△趙乾涚
77 節【度先鋒充進雲】鎮副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監門【衛將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韋君意
78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昌元縣界遊弈義軍使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羅元直
79 節【度押衙充靜】南軍先鋒都知兵馬使兼三州捕盜使檢校左散【騎】常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韋君政
80 【節度押衙】充葛仙寨義軍使前陵榮州捕盜感化軍使檢校左散騎【常侍守】左驍衛將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李行瑄
81 【節度押衙】充龍水義軍鎮遏使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羅宗權
82 【節度】押衙充柳溪義軍鎮遏使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梁公瑗
83 【節度】押衙充南峰義軍鎮遏使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王元照
84 【節】度押衙充東流義軍鎮遏使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龍著
85 節度押衙充董市義軍鎮遏使檢校右散騎常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伏芝進
86 節度押衙充永川界義軍鎮遏使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梁文備
87 節度押衙攝永川縣令充義軍使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杜元立
88 節度押衙充淩雲寨義軍鎮遏使檢校右散騎常【侍】1兼禦【史大夫】上柱國牟省立
89 節度押衙充雲門義軍鎮遏使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張雅
90 節度押衙充四州指揮都虞侯進雲寨都團練義軍鎮遏使檢校【左】2【散騎】常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韋君遷
91 節度左押衙充四州都指揮副兵馬使安溪鎮遏使檢校左散騎常【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賈文潔
92 應管諸鎮寨節級
93 當州軍府官節級
94 節度左押衙充四州軍副押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馮【義】簡
95 節度押衙充軍府都勾官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王□□】
96 節度押衙充左廂衙隊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梁貴儼
97 節度押衙充右廂衙隊斬斫等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武衛【將軍兼禦】3史大夫【上柱國李□】4
98 節度押衙充左後院隨身衙隊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韋和】銖
99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軍州都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韋□壽】
100 節度押衙攝昌元縣令充牢城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韋□】5
101 節度押衙充左廂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士章□□】本
102 節度押衙充右廂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德】
103 節度押衙充左親近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
104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右親近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韋】君幸
105 節度押衙充宴設將兼主兵十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韋】伯【鋒】
106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後曹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上柱國韋□銖】
107 【節度先鋒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上柱國】□伯銖
108 【節度押衙充左元隨】都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上柱國韋益銖
109 【節度押衙充右元隨都】押衙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上柱】國趙師恪
110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義軍】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上柱】國何璠
111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龍水鎮】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上柱】國王伯章
112 【節度先鋒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上柱】國王伯楷
113 【節度先鋒兵馬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上柱國【潘】延【矩】
114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左】元隨副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上柱國韋寶銖
115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右】後院隨身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上柱國謝公彥】
116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左內院隨身副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侍禦史上柱國韋】公銖
117 【節度押衙】充義軍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韋君□△王彥芝】
118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右後院副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上柱國【韋宗銖】
119 【韋】迪銖△韋彥銖△韋君貞△何彥魯△【韋建銖△王伯球】譙珙△楊魯章
120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修造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侍禦史上柱國王【文□】
121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知客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上柱國【韋彥】1昌△王【彥文】2
122 【節度押衙】充主兵十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任【□逵】
123 【節度押衙】充主兵十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上柱國趙文【□△何□□】△趙元進
124 【節度先鋒】將充主兵十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殿中侍禦史上柱國□伯仙】梁【廣】日
125 【節度散兵】馬使充橫衝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侍】禦史上柱【國何□德△韋君要】
126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左廂兵馬虞侯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殿中侍禦史】上柱國呂演
127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右廂兵馬虞侯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殿中侍】禦史上【柱國杜文選】
128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牢城都虞侯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大夫】3上【柱國吳士】倫
129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壕寨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侍禦史上柱國任公【約】
130 【節度先鋒兵】馬使充知市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侍禦史上柱國石公展△秦自操】4
131 【節度先鋒兵馬】使州補軍事押衙充通判官楊義貞△崔【孟餘】
132 【節度十將充】5擁陣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侍禦史上柱國何敬仙】6
133 【節度先鋒將充】7義勇軍將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侍禦史上柱國】8馬公連△【鄧公立】9
134 李文禮△楊南照△【王才】10順△韋□△鮮道仙△韋太仙△羅公【舉△□□□△劉□□△王文□】11
135 【節度十將充都城局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侍禦史上柱國【張□□△牟□□】12
136 【同節度副使兼軍事押衙】充左右兩廂都虞侯牢城判官【蘇家□△李卓△李德周】
137 【節度衙前虞侯充兩廂】都押官杜審言△欽文勝
138 【節度散兵馬使充右廂衙隊】副將檢校太子賓客兼【殿中侍禦史上柱國李公展△蘇□□】13
139 【節度散兵馬使充左廂衙隊】副將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14上柱國【楊思慶△董元倩】15
140 【節度散兵馬使充右親近副】將檢校太子賓客兼殿中【侍禦史上柱國韋君□△□□□】16
141 【節度散兵馬使充左親近副】將檢校太子賓客兼殿中侍禦史【上柱國韋公□△胡全父】
142 【四廂散副將虞侯陳】忠武△陳敬釗△趙鑒△王【文縱△羅才雅△羅公□】17
143 【羅貴方△李琮】△趙全△曾居藝
144 【軍曹孔目院】
145 【節度散兵馬使充廳】頭開拆書狀孔目官豐琯
146 【節度散兵馬使充書】狀孔目官李延祚【趙】18囧休
147 【節度散兵馬使充廳】頭開拆孔目官潘延嗣
148 【節度散兵馬使兼軍】事押衙專知迴易務郭宗
149 【節度衙前總管充】驅使官閻行溢△劉珪△文獻直△【賈甄】1
150 【縣官】
151 【軍事判官將仕郎】前守靜南縣令胡密
152 【軍事判官攝錄事】參軍儒林郎前守錄事參軍【裴鎮】
153 【軍事衙推文林郎】試太常寺協律郎前攝錄事參軍【文廓】
154 【軍事衙推文林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趙處【謙】(碑下部文)



更多同类【大足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