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犍陀罗风格与西域地区的佛教造像

    从印度现存佛教遗迹看,第一期的菩提伽耶,第二期的巴鲁特、桑奇,都无佛的具体形象,而以脚印、宝座、菩提树、佛塔等象征佛的所在。第三期的阿摩拉瓦提已出现佛像与佛脚印等象征物并存的现象。到第四期的阿旃陀、犍陀罗时期...查看详细 >>

标签:佛教艺术史

二、早期的南方造像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遗迹往往由当时的统治阶层主持修造,因而比较集中,且在一开始就有相对标准的造像规范。早期南方佛教及相关造像在这两方面都不很突出,其所依托的传播途径受到的关注也较晚。随着二十世纪后半期长江沿线带...查看详细 >>

标签:佛教艺术史

一、楼兰地区的佛教绘画

    楼兰的佛教艺术遗迹虽然有限,但其形式及题材却颇为引人注意。1907年,在一座长宽各9 米的楼兰密兰废寺遗址中,斯坦因发现并盗走了被他称为“有翼天使”的壁画(图1-3)。斯坦因所谓“天使”实为佛教中的乾闼婆,是一种居住在梵天...查看详细 >>

标签:佛教艺术史

二、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

    克孜尔石窟地处新疆拜城,古属龟兹国。根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在汉代,龟兹国有居民八万余人,士兵两万余人,是西域的大国。不仅占据着从中原通往西域北道的中间位置,而且在汉唐之际,其势力实际统治着塔里木盆地北道诸国,包...查看详细 >>

标签:佛教艺术史

三、中原地区的佛教绘画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书画艺术的技法体系和与之相匹配的审美观念也逐渐成熟。利用毛笔良好的弹性、书写性特质发展起来的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技法语言已经比较完善。从1949年湖南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驭龙图》、《人物龙凤...查看详细 >>

标签:佛教艺术史

一、僧人书法

    汉魏以来,由于帝王之崇奉以及文人士大夫的介入,佛教得以广泛传播,寺院兴建、僧团扩大,社会对佛经的需要迅速激增,善书的僧人也相应涌现。这一时期的佛教书法墨迹已经难以得见,只是从史料记载上可以了解到一些从事佛经抄写...查看详细 >>

标签:佛教艺术史

二、士人佛书

    魏晋以来,人物品藻之风渐盛,“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被时人谓之“若玉山之将倾”,《世说新语·赏誉》中也称赞王氏家族的王衍为“瑶林琼林”,《世说新语·容长》谓王恭“濯濯如春月柳”等。王羲之更是以“坦腹东床”而被郗氏...查看详细 >>

标签:佛教艺术史

第四节 汉魏两晋时期的佛教建筑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建筑已经形成了包括选材用料、建造方法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独具特色的一整套完备的体系。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建筑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以木材为主要构材”,“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查看详细 >>

标签:佛教艺术史

一、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 公里鸣沙山东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 米。根据唐代《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查看详细 >>

标签:佛教艺术史

二、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西北约三十五公里的小积石山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据169窟内的墨书铭文考证③,炳灵寺石窟约创建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385—431),北朝至明清各代,都有不断的开凿与修缮。该地山岩为细黄砂岩,石质硬度近...查看详细 >>

标签:佛教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