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近代图像新闻史 > 正文

二、《飞影阁画册》图像类别
近代图像新闻史

下面具体分析《飞影阁画册》中的一些图像,并对图像的社会、民间基础做一 些勾连,从中可以看出图像作者的人文素养和教化社会的良苦用心。
1.司花之神(一)


图2-7-1 《司正月梅花花神柳梦梅》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3页


图2-7-1 描绘了司正月梅花的花神——柳梦梅。柳梦梅是昆曲《牡丹亭》的男 主角,传说在梦中,他在梅花树下遇见为情而死的杜丽娘,其后杜丽娘还魂与柳 梦梅相结合,成就一段曲折姻缘。此画的画风以工笔为主,柳梦梅手持一支梅花, 闲庭信步,背后则跟一小厮。冬的含义和梅花的不屈体现无疑。


图2-7-2 《司二月杏花花神杨玉环》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4-5页


图2-7-2中则是司二月杏花之神杨玉环。杨玉环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天生丽质,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她含情脉脉地望着眼前的 一株杏花,或许只有杏花盛开时的繁星点点,才能和玉环的美丽相媲美。


图2-7-3 《司三月桃花花神杨延昭》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6-7页


图2-7-3中出现的是司三月桃花花神杨延昭。杨延昭(958~1014)本名杨延 朗,后因避道士赵玄朗的讳,改名杨延昭,亦称杨六郎,是北宋抗辽大将杨业的六 子。严格地说,杨延昭与桃花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如此 柔美浪漫的殊荣,落在一个铁血武将身上呢?
面对千百年来不断遭受外族的侵略,国人渴望和平不可得,转而崇拜能保国 卫民,建立民族信心的英雄;杨家将前仆后继、忠勇报国的精神,正好成了国人的 精神寄托。杨氏一家的牺牲与贡献,除了用“一门忠烈”四个字所能形容外,还有 什么方式足以充分表达对杨家将的同情与崇敬?
人们认为,他们既像桃木一样,能驱凶避祸,于是将对桃花的喜爱,转移到杨家 承先启后的中坚人物——杨延昭身上。用桃花开时,在天地之间抛洒的殷红色彩,象 征杨家将一门忠烈的斑斑血迹,于是人们就把三月桃花花神的冠冕颁给了杨延昭。
而画中,杨延昭目光炯炯,仪表堂堂,非常贴切地表现出了一代忠勇之将的形 象。


图2-7-4 《司五月石榴花花神钟馗》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10-11页


钟馗是传说中的人物,道教中赐福镇宅圣君,其为陕西终南山西安户县(西安 欢乐谷)人。另一说是由逐鬼法师钟馗捉鬼器“终葵”而来。“终葵”为逐鬼之物,被 取为人名作辟邪之用。但是这样一个人物是怎样和石榴花搭上关系的呢。原来, 石榴里面子儿多,民间一直用其象征寓意“多子多福”。而五月是邪气上升之月, 故使钟馗司石榴花,为的是让他护佑儿童。


图2-7-5 《司六月荷花花神西施》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12-13页


西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今浙江诸暨苎萝村人(今属诸暨市城南苎萝 村)。与范蠡同卒于陶(定陶)。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天生丽 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 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 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 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其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 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传说,最有可能的是被越国王后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 死。
美丽的西施被封为花神也有典故,传说她曾在苏州锦帆泾留下采莲的故迹。 也有人说,西施帮助越国打败吴国后,越王把西施接回越国,但王后嫉妒西施的 美貌,把西施抓到江边绑上巨石沉入江底。老百姓都不相信西施会死,传说她做 了荷花神,住在一个小岛上,每年采莲节,就能在湖边采莲的女孩当中看到她。
图2-7-5中,西子手握荷花,美目传情,有着非常典雅的仕女气质。
2.金陵十二钗


图2-7-6 《元春》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6-27页



图2-7-7 《宝钗》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8-29页



图2-7-8 《黛玉》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30-31页


图2-7-6、图2-7-7和图2-7-8三张图的题材选择的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 金陵十二钗,这三幅图则分别描绘的是元春、宝钗和黛玉。作者以精妙的笔法描 绘了不同的女子应有的感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仕女画相似的界限。 例如图2-7-6中的元春,从外面披着的披风和看太监的忧郁的眼神,体现出了贾 元春身在宫中却过得“见不得人”的生活的惨境。而图2-7-7的宝钗则处处体现出 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形象。相较之下,图2-7-8中的黛玉就显得有些弱不禁 风,这也正符合了原著中黛玉身体娇弱的设定。不同女子的绝美姿色和特点在吴 友如的笔下被巧妙地展示了出来。
3.酒中八仙


图2-7-9 《知章骑马》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50-51页


图2-7-9 的《知章骑马》的题材选自杜甫《饮中八仙歌》的第一句“知章骑马似 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人物自然就是酒中八仙之一贺知章了,描绘的也是知章 酒醉落井一事。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 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 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狂放,人称“诗狂”。 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图2-7-10 《汝阳三斗》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52-53页


图2-7-10 的《汝阳三斗》的题材则选自杜甫《饮中八仙歌》的第二句“汝阳三 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图中的汝阳王一身酒气,小厮都 耐不住身上的酒味了,而此时已过三斗的汝阳王看到曲车依旧嘴馋,甚至连汝阳 富庶之地都可不要,恨不能将封地移至酒泉,实在是酒中一仙啊。


图2-7-11 《左相日兴费万钱》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54-55页


图2-7-11中也是“酒中八仙”系列的一位——李适之。李适之,天宝元年,代牛 仙客为左相。他酒量极大,据《唐书·宗室宰相传》记载,说李适之喜欢与宾客宴 饮,每次可以喝酒一斗多不醉。他夜晚饮酒作乐,白天处理政事,一点也没有耽误 工作。图中的这句诗“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正是 杜甫用来描写这位左丞相饮酒之事的。


图2-7-12 《宗之潇洒美少年》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56-57页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这句诗描写的是崔宗 之。崔宗之,名成辅,以字行。日用之子,袭封齐国公。历左司郎中、侍御史,后谪 官金陵。与李白诗酒唱和,常月夜乘舟,自采石往金陵。
图中,吴友如充分考虑了唐时的审美观与诗文的含义,崔宗之肥而美,翩翩少 年君子定立江头,却以白眼望天。


图2-7-13 《苏晋长斋绣佛前》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58-59页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说的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列举的 “酒中八仙”之一的苏晋。苏晋,开元间进士,曾为户部和吏部侍郎,苏晋长斋信 佛,却嗜酒,故曰“逃禅”。苏晋曾得澄慧和尚的绣弥勒佛一面,十分喜欢,说:“是 佛好饮米汁(酒),正与吾性合,吾愿事之,他佛不爱也。”其实,苏晋是在为喝酒找 借口,所以就大搞行为艺术,经常逃禅逃课,还美其名曰:“酒肉穿肠过,佛主留心 中。”杜甫就拿苏晋“挂羊头卖狗肉”版的行为艺术说话,旨在说明苏晋的行为艺 术中含有太多水分,艺术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也只能去忽悠一些凡夫俗子。
4.诗词配画


图2-7-14 《宫中词》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76-77页


图2-7-14的《宫中词》取材自朱庆余《宫中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 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全图绝妙地体现了宫中嫔妃斗争 之事:双美并立,本是好不容易可以和自己知心的姐妹一述心事之事,却因前头 的鹦鹉而不敢言。诗画并行,将宫中斗争的险恶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图2-7-15 《请看石上藤萝月》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78-79页


图2-7-15 的《望乡》取材于杜甫三绝唱之秋兴八首其二的末联——“请看石上 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图中之人望着远处石上的藤萝月,远远地就想起家乡 沙洲之前的芦荻花。


图2-7-16 《因访闲人得看棋》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114-115页



图2-7-17 《人面桃花相映红》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116-117页


相对于图2-7-14的《宫中词》、图2-7-15的《望乡》,图2-7-16的《因访闲人得 看棋》与图2-7-17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并没有太多的意趣和意味,仅仅只是两句 诗,配以两幅画而已,但是诗的选择依旧符合作者整本画册范围内的审美,分别 是温庭筠《题西明寺僧院》中的“因访闲人得看棋”,以及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中 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5.典故


图2-7-18 《杯弓蛇影》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156-157页


“杯弓蛇影”一词典故来源于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 夏至日见主簿杜宣,因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 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衰败、瘦弱),攻治万端,不为愈。 后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厅事,思惟良久,顾见悬 弩曰: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随从护卫之卒)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 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廖平。”
这个典故意思是说,客人见杯中弓影,以为是蛇在酒中,勉强喝下。即疑虑而 生病,明白真相后,疑虑消失,沉疴顿愈。后遂用杯弓蛇影或弓影杯蛇,指因错觉 而产生疑惧,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忧。清人黄遵宪《感事》诗有云:“金玦庞凉含 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现在人们多用这个成语讽刺那些疑神疑鬼的人。


图2-7-19 《指鹿为马》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158-159页


“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 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 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图2-7-19说的是秦二世时期,宦官赵高为了测试自己的威信,将鹿献给二世 却说是千里马,并以此询问众大臣,许多人迫于赵高的权威而附和或沉默不语。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 斩。“指鹿为马”现常指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图2-7-20 《叱石成羊》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160-161页


“叱石成羊”一词出自晋·葛洪《神仙传·黄初平》:“兄问:‘羊安在?’曰:‘近在 山东耳。’初起往视之不见,但见白石而还。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 ‘羊起。’于是石皆成羊。”
图2-7-20说的是一个道家修炼故事。黄初平(又作皇初平),东晋金华丹溪(今 金华兰溪)人,自幼家贫,八岁起每天赶着一群山羊去村前的草地上放牧。十五岁 那年的一天,他出去放羊,人与羊全没了踪影。他的哥哥黄初起(又作皇初起),到 处寻访,杳无音讯。四十多年后,初起在赶集时遇见一个道人,便询问这位道人初 平的下落,道人告诉他说:“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不知是否是初平?”初起忙求道 人领他去金华山寻亲。初起到了金华山,在洞中找到了容颜未改的初平。兄弟相 见,初起询问初平,才知道他十五岁时在外出牧羊途中被一位仙翁带至此石室中 修炼,自此超凡脱俗,潜心修道,钻研丹药,四十年不食人间烟火,终于悟得修道玄 机,所以早就不念家了。悲喜间,初起问及当年羊群的下落,初平说:“全在石洞外 的山坡上哩。”哥哥去洞外一看,山坡上只有片片白石杂卧在草丛中,哪有什么羊 呀?初平笑道:“羊都在,您看不见。”初平便大叫“叱!叱!羊起!”,满山白石应声 而起,都变成了羊。看得初起目瞪口呆,这才确信弟弟真的得道了。初起见道术如 此神奇,便从弟学道,从此亦不食人间烟火,仅服食松子茯苓。久而久之,兄弟俩均 成仙,合称为二黄君(或作二皇君)。清人赵翼有诗云:“初平叱石仙踪在,安得相寻 醉碧筒。”后人用“叱石成羊”来比喻神奇,赞美修成正果后的道行。


图2-7-21 《沐猴而冠》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162-163页


“沐猴而冠”一词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秦末,刘邦、项羽等起兵反秦。刘邦首先攻破秦都咸阳,接着项羽也赶到了。原 先各路将领曾互相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项羽因此很不乐意。他 带领人马,冲入城内,大肆屠杀,并且杀了秦降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宫,大火一连 烧了几个月都没有熄灭。项羽还搜括了许多金银财物,掳掠了一批年轻妇女,准 备回到东方去。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有险可守, 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 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 锦衣夜行,谁看得见?”
那人听了这句话,觉得项羽要作为一位英雄,实在不够,心里不免对他鄙视。 于是在背后对人说:“人家说楚国人(指项羽)不过是‘沐猴而冠’罢了,果然不 错!”不料,此话被项羽知道了,他立刻把此人抓来,投入鼎镬煮死。结果,由于项 羽的自傲,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走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
“沐猴而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图2-7-22 《闻鸡起舞》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164-165页


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该典出自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 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 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 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 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 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 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 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 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 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 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 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 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图2-7-23 《秦宫狗盗》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166-167页


图2-7-23的《秦宫狗盗》取材于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选自孟尝君的典故。 《史记·孟尝君列传》:“最下坐能为狗盗者……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 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 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 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 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 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 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 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就将这件狐白裘 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 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 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 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至此便有了“秦宫狗盗”这一典故。


图2-7-24 《卫国娄猪》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168-169页


图2-7-24 的《卫国娄猪》取材于娄猪艾豭的典故。卫灵公喜欢宋国的公子宋 朝。宋朝相貌俊美,他既受灵公宠幸,又与灵公夫人南子有私,奸情路人皆知。一次 卫太子过宋,宋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意思是说:你们求子的母猪 已经得到了满足,为什么还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于是后世出现了“娄猪艾 豭”的说法,艾豭即指靠着与家主的同性恋关系又私通家主妻妾(娄猪)的人。
6.司花之神(二)


图2-7-25 《二月杏花之神宋子京》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172-173页


图2-7-25 的《二月杏花之神宋子京》介绍了传说中的另一类司花之神宋子 京。宋祁(998~1062),字子京,为宋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作词,作品虽然不多, 但是如《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一阕,尤其“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写景抒情 颇具特色。因其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所以也被人以为是司二月杏花之神。但 是这一幅作品在绘画的手法上来说较少神采,具体来讲就是不管是从人物的眼神 还是画面的气氛来看都缺乏灵气,从而缺失了构成一幅优秀画作的要素。


图2-7-26 《三月司桃花之神息夫人》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174-175页


图2-7-26的《三月司桃花之神息夫人》介绍的是息夫人,息夫人是春秋时期 息国国君的夫人,王维有《息夫人》一诗曰“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 泪,不共楚王言。”
息夫人,出生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的妫姓世家,又名息妫,因容颜绝代又称 为“桃花夫人”。前人有诗云:“桃花夫人好颜色,月中飞出云中得。新感恩仍旧感 恩,一倾城矣再倾国。”息夫人初到息国时,息国国力已是衰弱不振。见君候整日 沉湎于酒色,疏于政事,她就变着法儿规劝息侯勤朝政、亲贤士、远群小、奖耕战、 兴农商。息侯听了夫人的劝导,使息国慢慢地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公元前684年,息夫人回陈国探亲,路过蔡国,顺便去探望为蔡侯夫人的姐 姐,谁知蔡侯竟在接风的宴席上调戏息夫人。息夫人盛怒之下回到了息国,将此 事告诉了息侯。息侯与楚文王密谋图蔡,楚国出兵俘虏了蔡侯。而蔡侯则设计报 复息侯,他极力向楚王称赞息夫人的美貌,好色的楚王以武力将息夫人抢去作为 夫人,息侯被楚王安置在汝水,封其食十家之邑,使守息祀。息侯为此愤郁而死, 息国自此灭亡。息夫人终日怀念故国,牵挂息侯,虽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但三年 不语,最终自尽而死。后人为纪念她,在汉阳城外桃花洞上修建了一座桃花夫人 庙。诗人宋之问曾感叹道:“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乃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 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7.以词配画


图2-7-27 《东山探梅》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02-203页


图2-7-27取材南宋刘镇的词《玉楼春·东山探梅》:“泠泠水向桥东去,漠漠云 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修竹 暮。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刘镇的词在当时就有一定名气,并引起 词家的注意。著名词人周密所选宋人词集《绝妙好词》,曾选入刘镇的《玉楼春·东 山探梅》,这首词曾被后人誉为“压卷之作”。


图2-7-28 《春光欲暮》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04-205页


图2-7-28选自五代毛熙震的《清平乐》:“春光欲暮,寂寞闲庭户。粉蝶双双穿 槛舞,帘卷晚天疏雨。含愁独倚闺帏,玉炉烟断香微。正是销魂时节,东风满院花 飞。”这首词通过春景的描写,含蓄地透露了人物内心的离别相思之情。诗人以风 华之笔,运幽丽之思。全词写得清新柔美,婉转多姿。
毛熙震,蜀人,后蜀孟昶时,官至秘书监。通音律,工诗词。“词中多新警,而为 儇薄。”(《齐东野语》)《栩庄漫记》谓其词:“浓丽处,似学飞卿,然亦有清淡者,要 当在毛文锡上,欧阳炯、牛松卿间耳。”《花间集》收其词二十九首。
图2-7-27与图2-7-28都是典型的仕女画,描写的对象也都是闺中女子,显出 淡淡的愁滋味,一如古时六朝的文人。


图2-7-29 《吹箫人去行云杳香》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06-207页


选用宋刘仙伦《菩萨蛮》:“吹箫人去行云杳,香篝翠被都闲了,叠损缕金衣,是 他浑不知。冷烟寒食夜,淡月梨花下,犹自软心肠,为他烧夜香。”


图2-7-30 《薄雾浓云愁永昼》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08-209页


出自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 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 瘦。”词的开头,描写了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 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朦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这里已经 点出作者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 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 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眠,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图2-7-31 《金缕翠钿浮动》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10-211页


“金缕翠钿浮动”出自唐李珣《西溪子》:“金缕翠钿浮动,妆罢小窗圆梦。日高 时,春已老,人未到。满地落花慵扫。无语倚屏风,泣残红。马上见时如梦,认得脸 波相送。柳堤长,无限意,夕阳里。醉把金鞭欲坠。归去想娇娆,暗魂销。”


图2-7-32 《玉碗冰寒滴露华》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12-213页


“玉碗冰寒滴露华”出自晏殊的《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 纱。晚来妆面胜荷花。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首 句写室内特定的景物——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古时富贵人家,严冬时把冰块收藏在地窖中,夏天取用,以消暑气。一“寒”字正反 衬出室中的热。接着,作者笔触写到室中人的身上:她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 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晚来浓妆的娇面,更胜似丰艳的荷花。此词写夏日黄 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全词婉转有致,犹如一幅别具韵 味、浓墨重彩的油画。
8.幼童游戏


图2-7-33 《风筝》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44-245页


图2-7-33的《风筝》选取了儿童常玩的一种玩具——风筝,吴友如在配用的 诗文方面则选用了郑板桥的《怀潍县》:“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 青云有路通。”


图2-7-34 《捉迷藏》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46-247页


图2-7-34的《捉迷藏》则介绍了另一种儿童常玩的游戏捉迷藏,配诗方面则 选用了一首无名古诗,“蒙面不见人,暗中自摸索。莫笑儿童愚,世事此漆黑。”从 选诗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吴友如有着很强的社会关怀。
9.名人典故


图2-7-35 《羲之笼鹅》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66-267页


图3-7-35《羲之笼鹅》选择的是一则典故,典故出自《晋书·王羲之传》。讲的 是王羲之生性喜爱鹅,山阴有个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羲之去那里观看后很高兴, 因而求道士卖给他一只。道士说:“您替我抄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整群鹅都送 给您。”羲之高兴地为他抄了一部,然后用笼子装着鹅带回来,很是快活。此图中 的主角变成了一个老奶奶,但是笼鹅的精髓并没有变,依旧是以王羲之举世闻名 的书法换取鹅。同样南朝何法盛《晋中兴书》亦载其事,但以《道德经》为《黄庭 经》。故此典亦作“黄庭换鹅”。


图2-7-36 《子猷种竹》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68-269页


图2-7-36《子猷种竹》则选用的是子猷种竹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王子猷 是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公子,名徽之。一生玩世不恭,为官吊儿郎当。他不贪 官,不爱财,可对竹子却爱得如痴如狂。有一次他专程前往观赏一种名贵竹子。那 竹子长得竿竿青翠,出类超俗。子猷呆呆赏竹,连主人的招呼也没听见,直到暮色 渐浓,才恋恋不舍离去。走了一程,又觉余兴未尽,于是调转马头回来,见院门已 关,他又透着门缝细细观赏。以后他游历四方,每次一住下,便立刻命人栽竹。朋 友问他何必如此劳神费力,子猷仰天大笑,手指青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图2-7-37 《邺侯藏书》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74-275页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记载“邺侯”李泌父承休,聚书二万余卷,戒子孙不 许出门,有求读者,别院供馔。邺侯家多书,有自来矣。后以“邺侯书”为藏书甚多 的典实。宋陈师道《谢傅监》有诗云:“平分太仓粟,尽读邺侯书。”这句诗就是李泌 藏书甚多的写照。图中,作者也无法表现邺侯的藏书,只得画上数位童子管理书 籍而已。


图2-7-38 《怀素书蕉》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76-277页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 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 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在寺院附近的荒地上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 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地练字,老芭蕉叶剥光 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 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 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书 蕉。
图中,怀素满脸胡楂,衣衫褴褛,却趴在芭蕉树上辛勤练字,正是这一典故的 真实写照。


图2-7-39 《卞庄刺虎》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22-223页


图2-7-39的《卞庄刺虎》选自典故“卞庄刺虎”。文曰: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 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 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等待)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 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图2-7-40 《高祖斩蛇》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28-229页


图2-7-40取自高祖斩蛇的传说,典故出自《汉书·高帝纪》。讲的是当年汉高 祖刘邦以亭长之职领刑徒去为秦始皇修墓,路经芒砀山,一晚刘邦醉酒,有人报 告前面有大蛇拦路,刘邦借着酒劲,拔剑将蛇斩为两段。
10.无题画


图2-7-41 《作书》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298-299页



图2-7-42 《作画》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300-301页


图2-7-41的《作书》和图2-7-42的《作画》是两幅无题画,既没有诗词搭配,也 没有说明性的文字,可以说已经有些不符合传统画作画的标准了,但是从图中我 们可以看到,主角都是文人士大夫,而正做着的事情是寄情书画。中国画注重以 画抒情,吴友如以此作画,可能也是想满足自己的寄情诗画的人生愿望吧。
11.古时礼仪之事


图2-7-43 《诗经·七月之一》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486-487页



图2-7-44 《诗经·七月之二》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一卷,第488-489页


图2-7-43的《诗经·七月之一》和图2-7-44的《诗经·七月之二》,选自《诗经· 七月》“一之曰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曰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 于公。”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狩猎献礼之事。
12.时装仕女


图2-7-45 《妙手抡元》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二卷,第644-645页



图2-7-46 《兰絮因缘》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二卷,第738-739页



图2-7-47 《有条不紊》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二卷,第740-741页


图2-7-45的《妙手抡元》、图2-7-46的《兰絮因缘》和图2-7-47的《有条不紊》 三图是名为“时装仕女”中的三幅,而整个章节的图像都与这三幅图像类似,这说 明这些图像尽管取材于各种生活场景,但是作者注重描绘的却是女性的服饰。我 们也可以由此了解到清末女性和儿童的主要服饰类型。
13.列女传
图2-7-48至图2-7-54是对传说中的刚烈女子的描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这类女子是较为传奇的人物。


图2-7-48 《甘后》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二卷,第784-785页


甘后的记载出自《王子年拾遗记》。其曰:蜀先主甘后,沛人,生于贱微。里中 相者云:“此女后贵,位极宫掖”。及后生而体貌特异,年至十八,玉质柔肌,态媚容 冶。先主致后于白绡帐中,于户外望者,如月下聚雪。河南献玉人,高三尺,乃取玉 人致后侧,昼则讲说军谋,夕则拥后而玩玉人。常称玉之所贵,比德君子,况为人 形,而可不玩乎?甘后与玉人洁白齐润,观者殆相乱惑。嬖宠者非唯嫉甘后,后亦 妬玉人。后常欲琢毁坏之,乃戒先主曰:“昔子罕不以玉为宝,《春秋》美之,今吴、 魏未灭,安以妖玩经怀。凡诬惑生疑。勿复进焉。”先主乃撤玉人像,嬖者皆退。当 时君子以甘后为神智妇人。


图2-7-49 《莲香》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二卷,第786-787页


莲香,为开元年间都下名妓,此女不但国色无双,且身具异香,时贵族子弟相 诣之。在图中,作者似是为了表现楚莲香的“香”,在其周围画上了无数粉蝶翩翩 飞舞,引人遐想。


图2-7-50 《西施郑旦》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二卷,第788-789页


郑旦是历史上一位与西施齐名且同样具有爱国情怀的刚烈女子。郑旦好剑, 性格刚烈。但多年来,西施是广为人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郑旦呢,倒是默 默无闻,不为人知。约在公元前490年,郑旦与西施被越王勾践选中,教以礼仪, 习以歌舞,献吴王为妃,以迷惑吴王夫差,离间其君臣关系。她们临危受命,忍辱 负重,以身许国,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本图中,吴友如将这两名绝世女子的 背景设置在她们平时浣纱的河边,两女形态绰约,不失为古之美人。


图2-7-51 《吴绛仙》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二卷,第790-791页


吴绛仙,是隋时的名女子。据史书记载,吴绛仙是江都人,隋炀帝宫中女官,封 崆峒夫人。原是拉纤的殿脚女,有才貌,曾嫁与玉工万群,后入宫。因擅画蛾眉,受 到炀帝青睐。史书记载,炀帝喜隔珠帘看绛仙画眉,以至忘食,称绛仙“秀色若可 餐”。后被历代誉为画眉圣手,传世有《绛仙画眉图》。


图2-7-52 《娥皇女英》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二卷,第756-757页


娥皇女英的故事源于中国古老的传说。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为其妃,后舜至南 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自 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 后世因附会称二女为“湘夫人”。本图中,两女以泪洒面,周围竹子长得郁郁葱葱, 衣着的风格依旧是采用了作者所熟知的那个年代的服饰,是吴友如风格的典型仕 女图。


图2-7-53 《柳氏》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二卷,第902-903页


章台柳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典型。故事说的是唐天宝 间,秀才韩翊流寓京师,与李王孙交为莫逆。李蓄妓柳氏,人称“章台柳”。韩柳诗 酒唱和,互相爱慕。李呢,也是个性情中人,遂将万贯家资与柳氏悉赠韩翊,自己 前往华山学道。韩中探花,适逢渔阳颦鼓,遂别柳氏赴侯希夷节度使处任参军。番 将沙咤利恃功强抢柳氏,柳拒不从。郭子仪军收两京,韩翊还长安寻柳不遇,遂有 此词,词牌就取自首句。柳氏闻之,和以《杨柳枝》一词,“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 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然后,英雄侠士出现了,沙咤利部 将许俊感韩柳诚挚之爱,骋马抢回柳氏,遂使韩柳夫妻团圆。此图描绘的正是许 俊骋马抢回柳氏一事。


图2-7-54 《贾爱卿》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二卷,第904-905页


图2-7-54描绘的是著名官妓贾爱卿,宋代李师中曾有诗《韩魏公席上为官妓 贾爱卿作》云:“愿得貔貅十万兵,犬戎巢穴一时平。归来不用封侯印,只问君王乞 爱卿。”
14.动物百科
图2-7-55至图2-7-58描绘的是世界各地的珍奇动物,有些是我们知道的,有 些我们还不知道,或是根据传说所描绘出来的所谓“动物”,世上根本就没有存在 过。


图2-7-55 《海马》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二卷,第936-937页



图2-7-56 《布》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二卷,第938-939页


图2-7-55的《海马》和图2-7-56的《布》介绍了不同地点的两种动物:海象 和美洲狮。
海象(这里称为海马),在拉丁文中意为“用牙齿行走的海马”。长有胡须和长 牙的海象在北极圈附近被发现,它们会成群结队地躺在冰面上,数量可达到数百 只。这种海洋哺乳动物非常喜欢群居生活,它们会朝着同伴吼叫并发出呼哧声。 在交配季节,它们变得非常具有进攻性。海象皮肤呈褐色和粉红色,上面布满皱 纹,其最大特征就是长长的白牙、浅灰色胡须、扁平的鳍状肢以及富含鲸脂的身 体。
美洲狮(这里称为布 )是新大陆分布最广的猫科动物,北到美国加利福利亚 洲,南到南美洲的最南端,纵跨纬度110度。从海平面起到海拔四千二百米的高原 均有美洲狮的足迹。美洲狮的栖息环境也非常多样化,森林、草原、戈壁、山地、沼 泽等均有分布。在南美洲它们却避开美洲虎分布较为集中的亚马逊热带雨林。


图2-7-57 《虎》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二卷,第940-941页


在这幅《虎》的画作中,吴友如写下了一段描述性的文字“虎多生于东半球,其 大小与师相若,惟微瘦。型类猫,黄色黑文肚毛白,尾长有力,尾纹如竹节。”在文 字下端,作者画下了一只斑斓猛虎。从科普角度来说,这只虎在各个特征上都描 绘得相当准确,但从艺术画的角度来看,这只虎显得威猛不足,过于注重细节的 描绘。由此而言,吴友如的优势或许也是他的劣势吧。


图2-7-58 《歌利拉猴》
《清代报刊图画集成》第二卷,第942-943页


在图2-7-58中,吴友如介绍了生活于非洲西部的歌利拉猴,即英文中的大猩 猩。尽管在文字中画家介绍大猩猩身高五尺,力大如狮,其声轰轰然。但是由于没 有亲眼所见,作者在绘制这幅画时,将大猩猩画成了放大版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