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国“图文并茂”的学术传统和图像传播观念的确立

    在一些人眼里,图像新闻的形式是舶来品,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的确,从摄影术的发明到新闻照片的普及,从摄影机的运用到电视在现代传媒中的霸主地位,当代图像传播的每一项技术和传播理念的推介无不带有西方文化和技术的烙印...查看详细 >>

标签:近代图像新闻史

二、近代中国图像传播实务的复苏和图像新闻的兴起

    到了清朝末年,中国“左图右史”的优良学术传统丢失迨尽,图像甚至沦落到为文插图的境地,而恢复图像的“叙事”、“存世”功能倒要西方人来为我们完成。英国商人、上海《点石斋画报》的创办者美查(Ernest Major)当时判断道:“此...查看详细 >>

标签:近代图像新闻史

三、图像新闻记录社会形态和反映社会现实

    图像新闻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视觉表现形式,在“记录”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能较好地满足人们了解“时事”渴求“新知”的愿望,它比文字新闻报道的形式更容易接近受众,尤其在当时国人大多为不识字的文盲的情况下,新闻采取图...查看详细 >>

标签:近代图像新闻史

四、图像新闻得以兴起的契机和印刷技术的进步

    在还没有摄影照片、电影纪录片、电视磁带记录的清末民初的几十年间,成熟的图像新闻生产技术记录了社会日常生活的小事和许多翻天覆地的大事,满足了人们了解“新知”、关注“时事”的愿望,这种传播形态得到迅速的发展。图...查看详细 >>

标签:近代图像新闻史

五、“民国图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的图像新闻形成了特有的“民国图像”文化现象。所谓的“民国图像”,指的是1840年前后至1927年间出现的用图像叙事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中图像形态从初期的稚嫩走向成熟约在1890~1920年间。使用“民国图像”这个指称,只是泛指...查看详细 >>

标签:近代图像新闻史

结语

    图像是人类认知历史的手段,是信息传播的文本,是社会记录的地图。民国时期的图像新闻就如近、现代史的《清明上河图》,或如“敦煌”洞窟,需要我们潜心阅读,细细品味。研究这一时期的图像新闻,无异于拼贴一张近代中国人的文...查看详细 >>

标签:近代图像新闻史

第一节 近代中文报刊的发端

    图1-1-1 马礼逊肖像图1-1-2 马礼逊办公中1807年9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到广州。由于清政府禁止基督教的传播,马礼逊先是隐居在外国商馆里学习汉语,然后以东印度公司职员的身份活动于广州、澳门之...查看详细 >>

标签:近代图像新闻史

第二节 教会报刊的扩展

    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被迫解除教禁,外国传教士纷至沓来,在中国各地建教堂、办学校、出版报刊。中国幅员广大,方言纷杂,口头传教有很多困难,而中国的文字却是统一的,报刊媒介能够把“福音”传给更多的人,传到更远的地方。因此...查看详细 >>

标签:近代图像新闻史

结语

    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基督教的传播又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联系在一起,传教士在中国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像。美国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 Matter)在山东旅行传教时,曾给美国国内教会总部写信说:“我们得花相当长的时间...查看详细 >>

标签:近代图像新闻史

第一节 从外文报到中文报

    鸦片战争后,在香港、上海等地出现了外国商人创办的报纸。这些报纸是适应商贸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首先出版的是外文报,随后又有中文报。香港割让给英国后,很快成为远东转口贸易的中枢,商船云集,商贾辐辏,对商情信息的需求与...查看详细 >>

标签:近代图像新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