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近代图像新闻史 > 正文

一、《花图新报》的前后因缘
近代图像新闻史

对于《花图新报》的前因后缘,葛伯熙先生有过详实的考证,笔者采信葛氏说 法。
据《清末民初京沪画刊录》载:“《画图新报》创刊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5 月,每月一册,由上海圣教书会出版。内容以宣传基督教义为主,附刊评论、故事、 诗词及格致浅说、五洲新闻等,每期第一页均为大幅的黄杨雕刻版及插图,颇精 美。至1913年停刊。”方汉奇先生在《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史事编年》中载:“1880年 (光绪六年)5月,圣教书会主办的《画图新报》在上海创刊。每月出版一册。内容以 宣传基督教义为主,兼刊评论、故事、诗词、格致浅说及五洲新闻。每期第一页均 有黄杨木雕版插图。先后出版达三十三年。”葛伯熙先生认为:这两种记载有雷同 之处,后者又较前者有所增补。然验证序文及原刊,则两者既有雷同之误,后者之 末句有误。
1.关于《花图新报》的先后名称
《花图新报》是创刊时的名称,1881年5月(清光绪七年四月)第二年第二卷起 改名《画图新报》。1913年出第三十四卷后停刊。1914年1月改名《新民报》,年期另 起,并加注总年期。其英文译名仍为《The Chinese Illustrated News》只在刊名后 加上“Moral,Religious,Scientific,Instructive and Entertaining”字样。
2.关于《花图新报》的先后出版单位
《花图新报》原由上海清心书馆印行,1881年5月改名《画图新报》后,由上海 中国圣教书会印行;1914年改名《新民报》后,由上海中国圣教书会沪汉联会发行, 后仍改由中国圣教书会发行。
3.关于《花图新报》的先后编辑
《花图新报》、《画图新报》编辑人均为美国传教士范约翰,改名《新民报》后, 由斐有文(Vale Joshua)编辑。柴连复(柴莲馥)亦曾为该报编辑。
4.关于《花图新报》的先后内容
《花图新报》、《画图新报》的内容有图画、论说、教会近事、说教、科学常识、各 种新闻、要紧告白、外国字告白等栏目。
改名《新民报》后,内容有图画门、教论门、时论门、实业门、卫生门、格致博物 门、社说门、诗歌门、通信门、杂志门、译著门、时编门、新闻电报门。最后又简缩为 时事论说门、教务论说门、五洲杂志门、译著门、时编杂载门。
5.关于《花图新报》的图画举隅
《清末民初京沪画刊录》和《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史事编年》均称《画图新报》每 期第一页均为大幅的黄杨木雕版插图。据《清心两级中学校七十周年纪念册》第 一八八页载,“《画图新报》中附印精美铜图,阅者见所未见,莫不称奇赞扬。故书 中附有图画,亦本校开其先导。(按,此种铜图皆由英美教会用过之后送来,取其 废物利用)。”又据《花图新报》第一卷第百十二页《清心堂图记》载,“《花图新报》 月印三千本,其刻图排字,范模刷印,装订一切,皆满期之生徒为之,无外人相助 也。”葛伯熙先生查阅了《花图新报》、《画图新报》和《新民报》,发现其中插图内 容,中西皆备,既有西国图画,又有中国图画,似非皆由英美教会用过之后送来。 内地会在英国伦敦印刷之《China's Millions》(1875年7月创刊),全部铜版纸精 印,其所有图画,亦多有类似《花图新报》的,其所绘中国老人、妇女、儿童,并无洋 味。《花图新报》第九十一页有《邑庙豫园图》,第一百零一页《北京阜城门》、《恭亲 王小像》,第一百零二页《紫禁城北面》、《紫禁城午门》,第一百十二页,《上海清心 堂图》,葛伯熙先生以为清心堂满期之生徒为之,无外人相助,似未为不可。至于 是否为黄杨雕版,研究印刷雕版史者,可以考证。
综合各种情况可知:《花图新报》,上海清心书馆印发,1880年5月创刊(光绪 六年四月)至1881年4月出第一~十二卷(每月为一卷),笔者曾见到第一卷的影 印残本;第二卷缺头几页的残本。页码为汉字,一页两面只一个号,有的印上了, 有的没印上,或印了一半,不便检阅,影印者用阿拉伯数字,从第二卷到第十二卷 编为1~270号页,每卷13页,26个页码。每卷封面用汉文,封底用英文,范约翰 请潘诒准为此报作了一篇序言,其文如下:
美国范约翰先生,学问渊博,性灵颖敏,来寓中华,将卅载于兹矣。思 欲以道义之训,格致之理,裨益中土。况西国图画,悉皆用玻璃镜在日光 中印照,故山川房屋,以及人物巨细等形,无不酷肖,较诸用笔勾勒者更 加精巧。瑗广集绘图,编辑成书,凡道义格致之学,罔不悉备,稿初成,倩 序于余,余谫陋庸才,不足以显扬先生之志,而先生口讲指画之暇,复推 以公诸遐迩,靡间寒暑,获益匪浅,于兹可见。愿阅者悉心体究焉。是为 序。
葛伯熙先生对此序言作了评述:
全序仅二百四五十字,却将中国绘画之起源,绘画之作用,创刊人的 学问与秉性,办刊的动机及西国近代绘画之进步,刊物中绘图的来源,刊 物的内容,编辑的艰苦和对读者的希望,都讲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