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塾课小题分编论文》 不分卷

所属栏目:清代文话叙录

按:王步青(1672—1751),字罕皆,学者称已山先生[1],江苏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清史列传》有传。王步青为雍正元年(1723)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二年而告假归,于乡里教授生徒。有《四书朱子本义汇参》、《已山先生文集》十卷、《别集》四卷等。《已山先生文集》《别集》被列入《四库存目》,又编有《天崇十家文钞》《明文钞》《国朝制义所见集》《国朝制义所见集补》等大量科举用书。时人称:“王太史罕皆前辈,自翰林归,家居二十余年,讲学论文,习举业者奉为圭臬。世所称‘已山先生’者也。”[2]王步青是清初讲授时文的名家,因其去明不远,故对明代时文有深入研究。其编选的《天崇十家文钞》,录《徐思旷先生文钞》《章大力先生文钞》《艾千子先生文钞》《罗文止先生文钞》《金正希先生文钞》《杨维节先生文钞》《陈大士先生文钞》《陈大樽先生文钞》《黄陶庵先生文钞》《高苏生先生文钞》十家,仿《唐宋八大家文钞》形式,评选出明代天启、崇祯年间时文名家十人,值得研究时文者关注。
王氏家族多有长于八股时文者,王步青叔父王汝骧即为清代时文名家。四库馆臣为《已山先生文集》所作提要称:“金坛王氏以能八比著称于世者,凡六人,所谓‘王氏六子’是也。”“六子”之中,“法律谨严,不失尺寸,在近时号为正宗。于古文,则余力及之,非所专门也。”[3]《塾课小题分编》是王步青退居乡里后编纂的时文话与时文选本相结合的一种时文教材,王步青自述谓:“余自为诸生垂三十年,通籍归里,仍理旧业。”“余老于研田,与生徒口讲指画。”“今且屏迹课孙,爰汇辑诸选小题文。”[4]全书分为八集,此八集时文选本中,每一集均有王步青撰写的时文话,后被摘出收进其《已山先生文集》之中。四库馆臣对王步青文集中的时文话有过简要评论:“(王步青)惟以评选时文为事,平生精力尽在于是。故讲论时文之语,至于积成卷帙。考论文之书,自挚虞《文章流别》后,凡数百家。其专论场屋程试者,则自元倪士毅《作义要诀》始自为一编,于例当入诗文评类,以其原附本集之末,故仍其旧焉。”[5]四库馆臣认为其作为时文话,本应独立出来编入“诗文评”类目之中,因其原附于文集之中,故“仍其旧焉”。
《已山先生文集》收录的时文话包括《论启蒙》五条、《论式法》六条、《论行机》三条、《论参变》四条、《论精诣》五条、《论大观》六条、《论老境》四条、《论别情》三条。又有《启蒙续引》《式法续引》《行机续引》《参变续引》《精诣续引》《大观续引》《老境续引》各一则。均为《塾课小题分编》中对每一集的解读,故可以《塾课小题分编论文》称之。
这八个门类,“等级分明而指归自一,学者从容讲习,旁推交通,其于小题,得手应心,而大题之道,亦莫能外”[6]。清代科举试题首重出自《四书》的小题,小题向被认为难作,王步青强调应举子业,“尤以小题为初阶”,故专门针对小题立论。八类的设置,体现了王步青时文教学的阶段性特征:“初一曰启蒙,导其源也。次二曰式法,正其趋也。次三曰行机,畅其支也。次四曰参变,博其趣也。此四者初学熟之、复之,相题行文之概亦既骎骎得之。自是按之愈深,则为《精诣》;恢之弥广,则有《大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为《老境》;谨严之余,溢为奇怪,是为《别情》。”[7]王步青在《论精诣》中对八个门类的时文话作了宏观上的区分:“凡物必由粗而致精,而文为甚。前四集余于相题行文之道为学者粗陈其概。过此,则不可不引而深之,以致其精。”则前四门为初学文法的常识、技巧,这也是一般时文评选家论述最多的内容。后四门的内容则是旨在提高时文的品位、艺术价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前四门中如《论启蒙》主要论述相题,强调从实字观义理、虚字审精神。《论式法》主要论述时文的忌讳等。后四集是在已经掌握时文写作常法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求其味道、风格,如《论精诣》主要论述文意。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论老境》一则,“老”是明代时文家特别推崇的时文境界,明末清初如王夫之、吕留良等人评选时文时,常将其作为时文精进的表现,但少有人对其作过专论。王步青《论老境》四条及《老境续引》一条对“老”之意味作了较为深刻的论述。其云:“平淡为绚烂之极。此名甚美,实则非有成法可求。夫文之所以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者,固法老使然。然惟识老、气老,而后可言法老。”他将时文应追求的境界设为“老”,“老”作为一整体效果,实难以捉摸。王步青则将“老”由整体的审美范畴落实到具体的“识老”“气老”“法老”,让人有阶可寻。因“老”境虚幻难以捉摸,王步青指出学“老”不得法易陷于优孟衣冠的境地:“每叹世间耳食之徒,以直抄传注为书旨,以空疏迂拙为先辈,其病岂特优孟衣冠而已。试读集中文,体未尝不简,貌未尝不苍,而其古在骨,其腴在神,藏匠巧于浑成,寄至味于澹泊。”他将“老”的境界定为外澹泊而内丰腴,以枯淡浑成之表象深藏文理法度,非仅有“空疏迂拙”之外表而已,是对“老”这一审美概念内涵的丰富。于此也可见出清代时文家努力提高时文品格、探索时文艺术价值的努力。
此书有乾隆十七年(1752)敦复堂刻本,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左右双边,单鱼尾。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