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清代官德 > 列表

为政以爱民为本[1]——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一

    封建政治充斥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与对抗。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这种“政治权力”早已独立于社会之外,“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为社会的主人”(《反杜林论》)。所以,它不可能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套用一句我国先...查看详细 >>

标签:清代官德

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1]——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二

    大约从西晋时起,官场中就流传着“清、慎、勤”是“居官三字诀”的说法。清代的康熙皇帝曾亲笔书写此三字赐给大臣,以为倡导。清人在解读这三个字时,普遍认为“清者,大节”,“三字之中自以清为第一义”。这里所说的“清”...查看详细 >>

标签:清代官德

俭以成廉 侈以成贪[1]——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三

    人们在倡廉肃贪的过程中,察觉到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奢俭和贪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侈靡风行之处往往也是贪风炽盛之地,竞尚挥霍之徒也常常是贪赃枉法之辈。康熙时担任过文渊阁大学士的陈廷敬曾说:“贪廉者,治理...查看详细 >>

标签:清代官德

大臣不廉 小臣必污[1]——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四

    在关于整饰吏治的问题上,清代从最高封建统治者到一般社会舆论,普遍强调高官在倡廉肃贪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顺治帝钦定的《御制人臣儆心录》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查看详细 >>

标签:清代官德

为政以通下情为急[1]——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五

    “政通人和”历来是我国理想的政治理念之一。清人论政,极重求“通”。清代的一些谈论政风吏治的作品中,往往对“通”字给予很大的关注,并且赋予了相当丰富的内容。例如,陈宏谋的《从政遗规》和金庸斋的《居官必览》,都曾引...查看详细 >>

标签:清代官德

切戒“悦谀成风”[1]——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六

    清人徐栋所辑的《牧令书》中说:“官场陋习,乐于见长,不乐于见短,喜顺恶逆。”(卷1)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都乐于报喜不报忧,喜欢听赞扬顺从的话,厌恶听逆耳之言,这已成为官场的一种陋习。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康...查看详细 >>

标签:清代官德

疲是居官大病[1]——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七

    清人李岳瑞在《春冰室野乘》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它的生动性和典型性,使读者往往过目难忘,说的是:在嘉庆、道光两朝久任军机大臣的曹振镛,晚年更是“恩遇极隆,身名俱泰”。他的一位门生专门请教他官运亨通的秘诀,曹振镛...查看详细 >>

标签:清代官德

信者居官立事之本[1]——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八

    我国传统道德一向强调“诚信为本”。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讲的是守信在立身处世中的重要性;所谓“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讲的是治国理政中建立政治公信力的重要性。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凝聚成两...查看详细 >>

标签:清代官德

不专一己之见[1]——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之九

    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多谋善断”。他还有一句名言:“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这些话虽然大家耳熟能详,但真正领会和切实做好却并不容易。譬如,什么算是“多谋”?怎样才能“善断...查看详细 >>

标签:清代官德

风气关乎治乱[1]

    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一种好的风气,潜移默化地陶冶、浸润着人们的高尚道德情操;而某些不良的观念和行为一旦形成风气,则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地侵蚀着社会的健康机体,纵容着消极和丑恶现象招摇过市。不论是学风、政风...查看详细 >>

标签:清代官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