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唐史史料 > 正文

《唐会要》一百卷 北宋王溥撰
唐史史料

王溥北宋初人,《宋史》卷二四九有传。此书实以唐人所撰《会要》、《续会要》增修而成。
此书卷三六“修撰”,记唐人两次撰修《会要》之事:“〔贞元〕十九年二月,淮南节度使杜佑撰《通典》二百卷上之……又杭州刺史苏弁撰《会要》四十卷,弁与兄冕缵国朝故事为是书。弁先聚书二万卷,皆手自刊正。今言苏氏书次于集贤芸阁焉。”“〔大中〕七年十月,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崔铉上《续会要》四十卷,修撰官杨绍复、崔瑑、薛逢、郑言等,赐物有差。”《新唐书》卷五九艺文志则作“苏冕《会要》四十卷。《续会要》四十卷(原注:杨绍复、裴德融、崔瑑、薛逢、郑言、周肤敏、薛廷望、于珪、于球等撰,崔铉监修)。”《新唐书》卷一○三苏世长传附苏弁传兼纪苏冕事迹,未言撰《会要》事。从上引《唐会要》纪弁、冕撰《会要》事与杜佑《通典》相衔接为一条来推测,成《会要》当亦在贞元时,《郡斋读书志》衢本卷一四《唐会要》条谓其“叙高祖至德宗九朝沿革损益之制”,自亦可信。至《唐会要》谓苏弁与兄冕撰,新志、《读书志》等却都说是苏冕撰,当是《新唐书》所题衔名苏冕以兄居首之故。从《唐会要》所说此苏氏《会要》本是私撰,后来《续会要》才是官修,故有监修及修撰官名目。其续成进上年月,据上引《唐会要》是大中七年十月,而《郡斋读书志》衢本则称“大中七年诏崔铉等撰次德宗以来事至宣宗大中六年以续冕书”,是否不到一年此《续会要》就修成进上,抑《读书志》所说是据《唐会要》大中七年进上而随手写来,不足为凭。今本《会要》卷四六有“崔氏曰”,云苏冕所载封建篇如何,今如何,可知崔铉曾躬身其事,非徒挂名。至王溥监修《唐会要》事见《玉海》,谓:“建隆二年正月丁未,司空平章监修国史王溥等上新编《唐会要》一百卷,文简理备,太祖嘉之,诏藏史馆,赐物有差。”案苏氏《会要》已有四十卷,《续会要》又有四十卷,王溥监修的《唐会要》只将前二书合并统编,“又采宣宗以后事共成百卷”(《读书志》),则所增实亦寥寥,观今《唐会要》所纪高祖至德宗时事最详,德宗至宣宗已稍简略,宣宗以后所纪益稀可证。因此王溥等在《唐会要》上出力并不多,首创《会要》此体并纂修成书应归功于苏氏弟兄。
《新唐书》苏弁传称“弁通学术,吏事精明”,又历判度支,和杜佑同样是理财家,撰作《会要》和进上《通典》又大体同时,所取材也多据唐令、诏敕奏议和其他纪事,不过《通典》是通代,《会要》是断代。但从今王溥本来看,所列类目多至百十四,又不设部门以为统属,未免过于琐碎,先后次序也不如《通典》之能秩然成理,间附“苏氏议曰”云云也不如《通典》杜佑议论之精审,这都是《会要》不如《通典》之处。但《通典》只纪到安史之乱前后,《会要》则一续再续纂成有唐一代典要,而且类目范围毕竟比《通典》广,大量不见于《通典》的史料可在此书上找见,急剧变化的中晚唐制度得据以考索,这是此书最可贵之处。
前面说过,纪典章制度始于纪传史的书志,到《通典》、《会要》撰成才有纪典章制度的专书。而这两书既问世,尤其是《会要》问世,又转可为纂修纪传史所凭藉。
版本 (1)宋刻本早不传,仅有抄本,《四库提要》谓:“脱误颇多,八卷题曰‘郊仪’,而所载乃南唐事,九卷题曰‘杂郊仪’,而所载乃唐初奏疏,皆与目录不相应,七卷、十卷亦多错入他文,盖原书残缺,而后人妄摭窜入,以盈卷帙。又一别本所阙四卷亦同,而有补亡四卷,采摭诸书所载唐事,依原目编类,虽未必合溥之旧本,而宏纲细目,约略粗具,犹可以见其大凡,今据以录入,仍各注‘补’字于标目之下,以示区别焉。”这就是《四库全书》本。(2)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即据《四库》本用木活字排印。以后有几种覆刻本。(3)《丛书集成》本,据《聚珍》本。(4)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用《丛书集成》版。(5)建国后中华书局本,也用《丛书集成》旧版。以上各本使用时对其七、八、九、十这后人所补的卷要区别对待,这四卷是用两《唐书》、《册府元龟》、《文献通考》等所补,与宋徐天麟《两汉会要》以来补撰《会要》的做法相同,对此只能引用两《唐书》、《元龟》等原书。(6)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抄残本,此四卷亦在缺卷中,又藏有清抄本两部皆百卷不缺,不知与《四库》本有无异同。(7)张忱石据中华书局本编《唐会要人名索引》,1991年中华书局出版,甚便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