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兵学思想史 > 正文

一、《老子》对战争的立场和态度
兵学思想史

《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探的哲学政治著作,是对历史和现实生活中“成败存亡祸福”现象的哲学概括和理论总结。其中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贵柔守雌策略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可被引入军事学的领域,成为以弱胜强、避实击虚、后发制人的指导原则。而“无为”虚静的社会政治思想,也直接影响着《老子》对战争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反对和抨击各类战争,在客观上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有关战争观问题的理性认识。所以在历史上,《老子》曾被不少人视为兵书。如唐代王真认为:“五千之言……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1]宋代苏辙也指出:“……此几于用智也,与管仲、孙武何异。”[2]而《隋书·经籍志》子部兵家类则著录有“《老子兵书》一卷”。他们的看法虽不一定完全恰当,但毕竟多少注意到了《老子》包含有较丰富军事思想的这一事实,并初步揭示了它在古代兵学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因此还是值得我们引起重视的。
与孔子一样,《老子》对战争持基本反对和否定的态度。明确认为战争是不吉利的事物,“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3],强调指出,对战争应采取“远而避之”的立场,“故有道者不处”[4]。换言之,就是主张“以道佐人主”,而反对“以兵强天下”[5]
《老子》坚持这种反战观点,不是偶然的。这首先是其立足于无为立场观察探讨军事问题的必有之义。《老子》主张“无为”,认为“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6],“无为故无败”[7],“无为,而民自化”[8],所以高明的统治者应该致力于“无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9],认为若此则可“无不为”,达到理想政治的最高境界。与“无为”相对立的.则是“有为”。在《老子》看来,它是妄为,是无事生非,背“道”离“德”,害莫大焉。而战争则是最严重的“有为”,是违反自然本性的极致,因此理所当然要坚决加以排斥和反对。
其次,《老子》反对战争,也是其考察了历史和现实中的战争,充分看到战争种种消极后果的自然产物。《老子》认为战争的后果非常消极。它一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10],给社会物质文化造成可怕的损失。二是势必导致惨重的伤亡,“杀人之众”[11],违背“天道”厚生好德的本性,并酿成尖锐激烈的阶级冲突,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战争也应予以否定。
第三,《老子》反对战争,更是其朴素辩证法思想指导下战争观构建的客观反映。《考子》认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在矛盾中,柔弱、虚静的一面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制约着刚强、动躁被动的一方,“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12]。而战争的本质乃是刚强,表现的形式则是骚动躁乱,因此它最终会走向反面。换言之,战争本身意味着衰败和死亡,即所谓“兵强则灭,木强则折”[13]。因此,从“柔弱胜刚强”的理论出发,对以“刚强”为本质属性的战争活动也只能采取贬斥的态度。
然而,面对现实,《老子》也只好不情愿地承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暂时凭借战争的手段,来达到有限的政治目的。但是,就是在“不得已而用之”的情况下,《老子》也强调指出不应该对战争进行赞扬,更不能以兵逞强,炫耀武力,忘乎所以,而应“恬淡为上,胜而不美”[14]。具体地说,就是“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15]。这里所谓的“果”,是指达到某种目的或取得有限的胜利。它的实现并非主观的愿望,而是被迫的选择,所以即使是打了胜仗,也要视之如凶丧之事:“战胜以丧礼处之。”[16]如果忘却了这一点,以战争取胜而得意,这实际是以杀人为乐事,最终必定会碰得头破血流:“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17]
在表明自己反战立场的同时,《老子》也初步探讨了战争的起因问题。这在中国古代兵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首创的意义。《老子》认为有“五音”、“五色”、“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等享受,就会大大刺激人们的欲望和邪念,有欲望就会引起争夺,争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战争。在其看来,当时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战争不休、兵连祸结的“不道”现象,在于统治者受贪得无厌的欲望的驱使,而不能做到清静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8]为此,《老子》向统治者们发出警告说:“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9]这种对战争起因加以探讨的情况表明,《老子》不但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而且已开始注意寻找消弭战争的根本途径了。
总之,《老子》是以战争的有无或多少,来区分天下是否“有道”和社会机制是否健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20]为了消弭战争,除了从根本上做到贵柔、守雌,“清静为天下正”外,《老子》还幻想用“以静为下”的道理说动当时的诸侯国,让大国、小国都能够“以下”对方,从而“各得所欲”[21],彼此相安无事,和平共存,在放弃武力、制止战争的前提下,协调处理好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老子》认为,这样一来,社会就真正迈入了没有战争的太平盛世:“虽有甲兵,无所陈之。”[22]其孜孜追求的社会与自然之间均衡协调、和谐发展的理想就能获得圆满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