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 片 > 江右刻石书法 > 正文

修道说《中庸》古本(上半部分)
江右刻石书法

明·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书。
(拓片提供:陶勇清)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正德初,因言事忤刘瑾,杖谪龙场驿丞,后起为赣县知县。正德十四年(1519),巡抚南赣,平定宸濠之乱,曾羁滞庐山等候朝命。开先寺、东林寺等多有其故迹。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曾集门人于白鹿洞。官至兵部尚书,世宗时封新建伯,卒谥文成。有《王文成全书》留世。
点评:《中庸》、《大学》是儒家重要经典。关于其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王阳明亲书《中庸》、《大学》古本,并作《修道说》以阐明《中庸》之义,作《大学》古本序以阐明《大学》之义。其说与朱熹所注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对朱熹之说进行实质性的修正。故《白鹿洞志》卷六在《大学》古本序后有一郑廷鹄按语:“按二刻乃阳明手书入石,千里而致之洞中,是欲求正于文公也。故录之。”或曰:“阳明之言,大与文公不合,录之无乃滋惑欤?”鹄对曰:“夫道犹日也,出于扶桑,是谓晨明,对于昆吾,是谓正中;薄于虞泉,是谓秦蒙。其实一日也。文公之言,犹自晨明以次而至于秦蒙,有目者共见,宛然此日也。阳明之言,犹对昆吾而号于众。曰:出于扶桑,此日也,薄于虞泉,亦此日也。日未尝异,自其所见处有不同尔。”或又曰:“然则以敬为缀,以博为离,无乃肆讪欤? ”曰:“不然。用敬作新,程子之言也,补传,程子之意也。阳明既不以程子为然,故求正于文公也。”正德十五年正月、十六年五月,王阳明两次来到白鹿洞书院,集门人讲学其中,“欲同门久聚,共明此学”(见《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四)。《修道说》与《大学古本序》可谓王阳明为书院传播其学说的苦心经营之作。
此石刻楷中带行,笔画清爽,结体修长而略呈侧势,行与行之间画有界线,整体匀称,秀逸端雅。
《修道说》释文
“率性之谓道”,诚者也。“修道之谓教”,诚之者也。故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为“诚之者”而作,修道之事也。“道也者”,性也,“不可须臾离也”,而过焉不及焉,离也。故君子有修道之功,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微之显,诚之不可掩也。修道之功若是其无间,诚之也。夫然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道修而性复矣。致中和,则大本立,而达道行,知天地之化育矣。非至诚尽性,其孰能与于此哉,此修道之极功也。而世之言修道者离矣,故特著其说。

后学馀姚王守仁书


《中庸》古本释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