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水经注 > 正文

《外国事》曰:迦维罗越国今无复王也。
水经注

城池荒秽,惟有空处,有优婆塞姓释,可二十余家,是昔净王之苗裔,故为四姓,住在故城中。为优婆塞,故尚精进,犹有古风。彼日浮图坏尽,条王弥更修治一浮图,私诃条王送物助成,今有十二道人住其中。太子始生时,妙后所扳树,树名须诃。阿育王以青石作后扳生太子像。昔树无复有,后诸沙门取昔树栽种之,展转相承到今,树枝如昔,尚荫石像。又太子见行七步足迹,今日文理见存。阿育王以青石挟足迹两边,复以一长青石覆上。国人今日恒以香花供养,尚见足七形,文理分明。今虽有石覆无异,或人复以数重吉贝(10),重覆贴着石上,逾更明也。太子生时,以龙王夹太子左右,吐水浴太子,见一龙吐水暖,一龙吐水冷,遂成二池,今尚一冷一暖矣。太子未出家前十日,出往王田阎浮树下坐(11),树神以七宝奉太子(12),太子不受,于是思惟欲出家也。王田去宫一据(13),据者,晋言十里也。太子以三月十五日夜出家,四天王来迎(14),各捧马足。尔时诸神天人侧塞,空中散天香花。此时以至河南摩强水,即于此水边作沙门。河南摩强水在迦维罗越北,相去十由旬。此水在罗阅祗瓶沙国(15),相去三十由旬。菩萨于是暂过(16),瓶沙王出见菩萨(17),菩萨于瓶沙随楼那果园中住一日,日暮便去半达钵愁宿(18)。半达,晋言白也;钵愁,晋言山也。白山北去瓶沙国十里。明旦便去,暮宿昙兰山,去白山六由旬。于是径诣贝多树(19),贝多树在阅祗北,去昙兰山二十里。太子年二十九出家,三十五得道,此言与《经》异,故记所不同。竺法维曰(20):迦维卫国(21),佛所生天竺国也,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
【注释】
①优婆塞:指在家中奉佛的男子,即居士。
②四姓:古印度四种姓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③精进:佛教“六波罗蜜”之一。谓坚持修善法,断恶法,毫不懈怠。
④条王弥:疑为“条三弥”之讹。《太平御览》:“斯诃条国有大富长者条三弥,与佛作金薄承尘,一佛作两重承尘。”
⑤私诃条:即私诃条国,亦作斯诃条国、私诃国。故地当在今斯里兰卡。
⑥妙后:即白净王之妻、释迦牟尼之母摩诃摩耶夫人。
⑦沙门:佛教用以专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僧侣。
⑧见(xiàn)行:当即行走。
⑨文理:即纹理。物体上呈现出来的纹路。这里指王子足迹的痕迹。
(10)吉贝:兼指棉花和木棉。自我国中原地区广泛栽培和利用棉花后,古籍记载中的吉贝,实多指草棉。
(11)阎浮树:亦作瞻部树、剡浮树、染部树。遍生于印度的一种乔木,叶落即出,其果味酸甜。
(12)七宝:指佛教的七种珍宝。一说为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一说为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
(13)据:古代印度长度量词。指牛鸣声可以达到的距离,大约相当于晋时的十里。
(14)四天王:佛经称帝释的外将,分别居于须弥山四陲,各护一方,亦称护世四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15)罗阅祗瓶沙国:即王舍(旧)城。
(16)菩萨:这里指修菩萨行时之释迦牟尼。
(17)瓶沙王:即《大唐西域记》卷九中的频毗娑罗王,为摩竭提国王,阿阇世王之父。
(18)半达钵愁:意译为白山。陈桥驿按,《水经注》记及许多非汉语地名,其中有许多不知来自何地何国,所以无法查明,但也有可以明确查清的。例如此半达钵愁,由于《注》文有解释,故可知是梵语地名,可以用梵语复原,半达即Pudna,梵语意为白;钵愁即Vasu,梵语意为山。
(19)贝多树:《大唐西域记》中称为卑钵罗树,树身高大而长命,类似榕树而无支根,以释迦牟尼在此树下成道,故亦称为菩提树。
(20)竺法维:晋僧。曾撰佛教行记《佛国记》。
(21)迦维卫国:迦维罗卫国的省称。
【译文】
《外国事》说:迦维罗越国今天不再有国王了。城池已经荒废,只有一片空荡荡的荒地,但这里还住着二十余家姓释的优婆塞,他们是旧时净饭王的后裔,但分为四个种姓,住在这座荒城中。因为他们是优婆塞,所以重视修行,还有些古风。那时佛塔全都毁坏了,条王弥又重新修建了一座,私诃条王赠送其财物资助其修成,现在有十二个修行的人住在里面。太子刚出生时,王后所扳的树叫须诃树。阿育王用青石雕了王后扳树生太子像。从前的树不在了,后来僧众拿这种树栽在这里,辗转相传直到今天,树枝还像从前一样,依然荫蔽着石像。此外,太子走了七步的足印,今天遗痕还依稀可见。阿育王用青石在两边夹住足印,又在上面盖了一块长条青石。今天国人常用香花供奉,七个足印的形状,看起来还是纹理分明。如今虽然上面同样还是盖了石板,有人还在石上贴了好几层吉贝叶,但足印反而更清楚了。太子出生时,龙王在两边夹住太子,喷水给太子沐浴,一条龙喷的水暖,另一条喷的水冷,就变成了两口水池,直到今天还是一冷一暖。太子出家前十天,出宫到御田中去,坐在阎浮树下,树神拿了七宝奉献给太子,太子不受,就在这里起了出家的念头。御田离王宫一据远—用晋朝的话来说,一据就是十里。太子在三月十五夜里出家,四天王来迎接他,各自捧着一只马脚。那时诸神和天人在两旁护卫,空中散下香花。这时太子去到河南摩强水,就在这条水边做了修道的沙门。河南摩强水在迦维罗越北边,其间相距十由旬。这条水在罗阅祗瓶沙国,相距三十由旬。菩萨偶然经过瓶沙国,瓶沙王出来会见他,菩萨在瓶沙随楼那果园中停留了一天,天晚了就到半达钵愁去歇宿。半达,用晋朝的话说,就是白;钵愁,就是山。白山在瓶沙国北十里。天明后菩萨就离开白山,晚上宿在昙兰山,这里离白山六由旬。他从这里一直向贝多树走去,贝多树在阅祗北面,离昙兰山二十里。太子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得道,这说法与《经》相异,所以把不同的说法记下来。竺法维说:迦维卫国,就是佛陀出生的天竺国,正位于三千日月、一万二千天地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