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年表读通近代史 > 正文

从《天津条约》到《北京条约》
年表读通近代史

英国和法国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并实施占领。次年4月到达天津大沽口外,照会清政府派全权大臣举行谈判。提出了各项侵略要求,如公使驻京、内地游历等,并照会清政府同意,否则将扩大战争,清政府表示绝不让步。
英、法等列强从逼签《天津条约》到逼签《北京条约》,其间共发动了三次大沽海陆战役。为了获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他们蓄谋攻占大沽炮台,然后进犯天津、北京。1858年4月底5月初,英、法等国舰队11艘舰船,火炮164门,士兵600人,此外还有美国舰船3艘,炮100门,俄轮船2艘,炮6门,陆续到达白河口。当英、法联军做好准备后,于1858年5月20日趁涨潮时发动进攻,清军防御工事,被炮火尽数摧毁,清军仅勉强支撑了两个小时左右,就被彻底击溃。英、法联军夺取大沽炮台后,随即逆河上驶,占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5月29日,咸丰帝慌忙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赶往天津,与英、法进行谈判。6月6日,英国全权专使额尔金的译员李泰国通知清政府代表,必须允许英国公使“进京驻扎,方能在津议事,否则仍直带兵入都”。英、法对他们自己所拟定的全部条款,“非特无可商量,即一字亦不令更易”。清政府的钦差大臣桂良慑于英、法的压力,于1858年6月26日和27日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共五十六款,附约一款;中法《天津条约》共四十二款,附约六款。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准许外国公使驻京,允许外国人内地游历、内江通商,赔款、修约的相关规定等。在与英、法签约之前,清政府于1858年6月13日和18日分别与俄、美签订了《天津条约》,并定于一年后换约。
但英、法侵略者远不满足于从中国攫取的权利,企图再通过战争手段获取更多权益。清政府对条约更不满意,咸丰帝最不满意外国公使驻京及外人进入内地游历、传教这几条,指示在上海与英人谈判的桂良,以全免进口税为交换条件,取消经他批准的“以派员驻京、内江通商及内地游历、赔缴兵费始退还广东四项”,其中取消公使驻京更被称为“第一要事”,要求桂良等务必做到。但英国代表声明,“条约以外之事,均可商量,条约既规定之说,万不能动”。因此,清政府难以实现改约目标。
预定换约时间已到,清政府还希望英、法公使能在上海换约,但英国公使普鲁斯(额尔金之弟)、法国公使布尔布隆态度十分蛮横,拒绝与桂良在上海会面,也不愿照清政府意图办事,坚持按照他们自己决定的办法进京换约。清廷吸收了上次大沽海战失败教训,咸丰帝于1858年8月任命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到大沽加强海防,重建了大沽防御体系。1859年6月25日下午2点左右,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大沽炮台,遭到清朝守军的坚决回击,英、法损失惨重,狼狈撤走。英军1100名士兵参战,被击毙91人,受伤345人,司令官何伯也身受重伤,多艘军舰被击伤击沉。这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给清廷最终毁约决定提供了信心,咸丰帝最终决定毁约、用武力反击英、法侵略。
英、法联军败北的消息传回英、法两国后,两国政府决定对华再次用兵。1860年2月,组成2.5万余人的联军卷土重来。7月29日,英、法联军在大沽海面集结,英国派出了舰船79艘,输入士兵的民船126艘;法国派出舰船65艘。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被清军击退。8月12日,英、法联军兵分两路进攻新河,清军惨败,联军占领新河。8月21日,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双方交战3个小时,清守军死战,全部阵亡。英、法联军长驱直入,24日攻陷天津。再攻通州进犯北京。9月18日,英、法联军进攻张家湾清军,21日又发动对通州城西八里桥的进攻。清军全线崩溃,咸丰皇帝于9月22日率后妃及亲信大臣仓皇出逃热河,留下他的异母弟弟恭亲王奕全权负责讲和谈判。英、法联军于10月13日占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洗劫圆明园。
谈判期间,奕在英、法逼迫和沙俄恫吓挟制下,全部接受了对方的要求。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分别与英、法公使交换了《天津条约》,同时另行订立了中英《北京条约》共九款,中法《北京条约》共十款。这两个条约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还规定:1、开放天津为商埠。2、准许华工出洋。3、割让九龙司地方归英属香港界。4、赔偿归还法国在华天主教教产,听任法国传教士租买田地、建造房屋。5、赔偿英、法两国军费皆增至800万两。沙俄借口调停有功,要求订立新约,同年11月14日,与俄国订立了《北京条约》。美国虽没有订立新约,但是依据“一体均沾”条款,同样可以得到其他列强获取的权益。至此,历时4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宣告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