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济南档案 > 正文

中共济南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济南档案

济发〔1998〕23号
[1998年12月5日中共济南市七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明确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0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和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对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是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文件。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开创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提出以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认真总结我市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量登上了15 亿公斤、20 亿公斤、25 亿公斤三个台阶,1998 年创出历史最高水平,达27.1 亿公斤;肉、禽、蛋、奶、鱼、果、菜等产品大幅度增长,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98 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可达到800 亿元(1990 年不变价),比1978 年增长350 倍,利税总额55 亿元,增长240 倍;农村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日趋合理,1998 年农村二、三产业产值占整个农村经济总产值的87% 以上;在大农业内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0% 以上;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素质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48%,比1978 年增长14 个百分点;农民生活显著改善,1998 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00 元,比1978 年增长23 倍;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全市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胜利跨入21 世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过去的20 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中央的指示精神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努力把握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途径、新路子,创造和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主要是:
——坚持始终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紧紧围绕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生产关系,在改革中求发展、求突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不适应的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探索科教兴农的新路子,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新机制,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在组织城郊型农业生产过程中,坚持以“菜篮子”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坚持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方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城乡经济繁荣。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城乡两方面优势,实现城乡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采取城乡结对子、开展横联月、村办企业年和下派干部帮助经济欠发达的县、乡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等活动,对城乡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坚持稳定和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在经济上给农民实惠,在政治上给农民民主。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农村以奔小康为总目标、总任务,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全市农村形成了集中精力抓经济,“五条路子”奔小康的热潮,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市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其经验是多方面的,但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我们能够战胜困难,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三)农村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前进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党的农村政策落实得不够好,农民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业的生产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不少农产品陷入了销售困难和价格趋下的局面;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滞后,农民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遇到了新的困难;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等等。对此,各级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看到面临的有利因素,又要正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
二、明确奋斗目标,把农村改革与发展全面推向21 世纪
(四)历史即将迈入21 世纪,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要抓住世纪之交的发展机遇,全面加快我市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坚持“抓两化,促两转,保两增”的总体思路,把加快发展生产力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强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开放力度,在本世纪末我市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与省会城市地位、作用相适应的新格局。
(五)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2002 年及2010 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总量要有较大增长。农业增加值2002 年达到120 亿元,年均增长5%,到2010 年争取达到170 亿元以上;粮食总产量2002 年要稳定在25 亿公斤以上,到2010 年要稳定在27.5 亿公斤以上;肉、蛋、奶、鱼、果、菜等产品在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要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乡镇工业增加值2002 年要达到320 亿元,利税115 亿元,年均增幅分别为17%、16%,一直到2010 年年均增幅保持在15%以上。
——农村产业、产品结构要在高层次上实现优化。主要农产品优质率2002 年达到70%,2010 年达到80% 以上;农产品商品率2002年达到70%,2010 年达到80% 以上;农村经济外向度2002 年达到10%,2010 年达到20%;非农业劳动力比重2002 年达到60%,2010年达到75%,农村人口城镇化率2002 年达到35%,2010 年达到50%。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法制更加健全。建立完备的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村民议事、村务公开等村级民主制度;乡级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镇机构精干,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实施依法治乡治村,保持农村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环境。
——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教育事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农村卫生、体育事业,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建设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全市农村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向现代化目标迈进。农民人均纯收入2002 年要达到3600 元以上,2010 年达到5000元以上;到2010 年全市争取有30% 的乡镇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力争到2020 年全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三、以“菜篮子”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六)以培植主导产业和产品为重点,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稳定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要以“菜篮子”工程建设为突破口,突出发展畜牧业,到2002 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 以上,大力发展蔬菜、林果、水产等产业,着重优化农林牧渔各业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出效益。在培植主导产业中,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着眼于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选择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要积极推进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镇的发展,到2002 年,全市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占总数的比重分别达到20%、40% 和60% 以上,要有70% 的土地、80% 的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区域规模生产经营新格局。
(七)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为重点,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纽带,在承认个人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资金等要素入股,采用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尽快确立并完善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的机制,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纵抓产业性合作社,实行系列延伸,解决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和市场开拓问题;横抓以乡村为主的社区性合作组织,实行全方位拓展,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围绕已形成的主导产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各级要积极引导,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困难。市级要以“菜篮子”工程建设为重点,在建立全市奶业合作社的基础上,2000 年以前要以市农工商集团公司、蔬菜公司、种业集团等龙头企业为载体,把生猪、肉牛、果品、蔬菜、良种等产业性合作社建立起来。农村供销社、信用社也要积极通过机制转换,职能转变,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在为农民搞好服务中求得发展壮大。
(八)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培植和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组织。要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来抓。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坚持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外(外向型)、新(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有计划地发展一批生产加工型、市场流通型、科研生产型、农工商一体型的龙头企业,在全市形成上下结合、覆盖面广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龙头群体。市直农口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围绕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抓好市农工商集团公司、蔬菜公司、种业集团、饲料加工企业等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发挥其龙头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起来。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加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发展区域专业批发市场,注重发挥农民购销队伍的作用,开辟“绿色通道”,搞活城乡大流通。市农委要抓紧规划建设农贸综合服务中心,争取明年立项建设,做到边建设边投入使用,2002 年建成后全面投入运营,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联结载体。
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
(九)切实抓好种子产业化工程建设。种子是农业依靠科技进步的主要载体之一。按照生产专业化、加工现代化、包装标准化、育繁推一体化的要求,健全完善良种培育、引进、精选、加工、包装、销售体系,使种子的生产经营形成一个大的产业。要改革种子生产经营体制,加强种子经营依法管理,健全完善市、县、乡三级统一供种体系,加快农业良种更新换代步伐。争取到2002 年,通过良种引进、开发、繁育和推广,畜禽、林果、蔬菜、水产品的良种更新换代分别达到95%、85%、90%、85%,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一次;到2010 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种子产业化体系。
(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放活农业科技人员。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优化科技系统结构,分流人员,建立高效开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民办专业服务组织。对与农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农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按照市场需要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活动,逐步使其由事业法人发展成企业法人,并注重发挥技术中介组织和经纪人的作用。要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把科技人员收入与科技成果推广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科技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新机制,允许和鼓励科技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并依法保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收入,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积极性。要积极推进科技人员领办农业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技术专业协会,逐步把科技人员引向市场。要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良种“引、繁、推”示范园建设,逐步把示范园区建成科技人员分流的载体、经济实体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龙头。
(十一)以项目化管理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对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地膜覆盖、旱作农业、节水灌溉以及农副产品加工、贮藏、保鲜等适用技术搞好组装配套,一推一个系列,一推一个产业,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的综合推广效益,提高先进技术推广到位率和覆盖面。要加快农机使用的推广步伐,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近几年,特别要把秸秆还田作为农机作业的重点。到2002 年全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要达到68% 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要达到51% 以上。
(十二)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要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努力提高实施水平,合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积极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要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成人教育中心、职业中专等阵地作用,强化以“绿色证书”教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到2002 年每个农村劳力都要掌握一到二项农业实用技术;到2010 年,在全市农业生产的大多数岗位实行“绿色证书”制度,做到持证上岗。要积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联合协作,切实搞好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重视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为加快科教兴农步伐创造条件。
(十三)进一步加快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围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积极组织项目进区,建设一批科技龙头项目,使其尽快成为农业高新技术引进、示范、开发、应用的重要窗口,发挥辐射带动全市科技兴农的龙头作用。要加快市农业信息中心建设,到2000 年建立起准确、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五、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十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要作为一个长远战略方针,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水利建设要坚持抗旱与防涝、开源与节流、开发与管理相结合,完善设施功能,提高工程标准,增强抗灾防灾能力。各级要集中力量兴建一批引水、蓄水、节水工程。山丘地区要通过拦、截、蓄、保、节、提等措施,把能蓄的水全部蓄起来,积极推行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平原地区要实行沟、渠、路、林、引蓄、节提等各种措施并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沿黄地区要走引黄补源,以库调蓄,以井保丰,节水灌溉的路子,努力建设高产稳产田。要进一步搞好邢家渡、胡家岸、田山、大王庙、霍家溜、沟阳等引黄配套工程建设,尽快实施邢家渡一级沉沙池的改建工程;加强武庄、朱各务、狼猫山、卧虎山、锦绣川、石店、垛庄水库及大寺河、徒骇河平原水库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其效益。切实抓好玉清湖、鹊山两处大型引黄蓄水工程的建设,保证按期完成任务。规划并组织实施卧虎山、锦绣川水库的扩库增容工程。争取到2002 年,全市地表蓄水能力由目前的1.4 亿立方米,发展到2.8 亿立方米,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400 万亩,其中新增旱涝保丰收面积50 万亩,发展节水灌溉250 万亩。加快对石店、大站、崮头、卧虎山、锦绣川等大中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提高防洪标准。对过境的小清河、徒骇河、汇河、临商河及境内玉符河、绣江河、南北大沙河、浪溪河、巨野河等23 条中型河道,按5 年一遇除涝,20 年一遇防洪的标准进行综合治理,形成防洪排涝体系。要加强对黄河济南段的治理,做好滩区村庄的搬迁工作,增强防洪能力,确保黄河安全。
(十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举,对玉符河、绣江河、巨野河、南北大沙河、浪溪河五大流域和小清河、徒骇河流域济南段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林业是生态的主体。要加快山区综合防护林体系造林工程、平原林网精品工程、果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森林旅游开发工程、绿色屏障工程的建设步伐。保泉绿化工程,在巩固现有绿化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工程区内荒山绿化补植和完善,争取到2002年使南部山区有林面积达到122.5 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1%。山区综合防护林体系造林工程,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营造防护林,开发建设旱区经济林带,25 度坡以上的山区要退耕还林还果,改变荒山秃岭的面貌。平原林网精品工程,要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建设120万亩高标准农田林网。果品工程,要按照区域化、规模化、良种化的标准搞好商北万亩阳信梨和15 万亩枣粮间作基地,南部山区4 万亩樱桃、石榴,50 万亩优质苹果,10 万亩御杏、红荷包杏,15 万亩核桃、板栗六大经济林基地建设。森林旅游开发工程,要加快济南野生动物世界建设,争取尽快建成我市一大森林旅游风景区。绿色屏障工程,重点在济青高速公路、济王路、济微路、220 国道、002 线、038线、绕城高速公路和小清河、徒骇河、黄河两侧建设防护林带。争取到2010 年新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50 平方公里,新造林76 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3%,山区绿化率达到90%,使我市农业生态环境有一个根本的改善。要控制人口增长,优化人口结构;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六)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抓好90 万亩可持续高效农业开发和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两大跨世纪工程。按照规划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确保按期完成工程任务。争取到2002 年90 万亩可持续高效农业开发,全部达到“双千田”的标准,粮食单产提高175 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出300 元;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实现人均半亩水浇地、1 亩果园、增收1000 元,林木覆盖率提高5 ~ 7 个百分点任务目标,使其成为我市农业的形象工程和样板工程。要进一步抓好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争取发挥更大效益。要积极组织搞好商河北部地区盐碱涝洼地开发,切实搞好沙河治理,充分挖掘农业资源潜力。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突出抓好旱作农业开发,高值田开发,农村能源开发,“四荒”资源开发,通过科技、物质的投入,使其尽快转化为商品和经济优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扶贫到村、到户,争取到本世纪末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十七)切实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国内外资金一起筹的原则,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的投入机制。各级要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重点项目纳入计划管理。对国家和省、市的各级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不准挤占挪用。从明年起,在财政投入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市级财政要增加一定数量的投入,并逐年有所增加。县(市)区、乡镇要按照比例安排配套资金。金融部门要逐步增加现有的各种专项贴息贷款规模,延长使用年限。同时,扩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利用国外贷款渠道;积极推进水利、林业、山地等产权制度改革,吸引大中型工商企业,社会闲散资金和外资投入农业开发领域。要用足用好农民“两工”政策,在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六、以“创新、创优、创强”为目标,加快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十八)继续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当前,我市乡镇企业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各级、各部门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充分认识乡镇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树立无工不富的思想,以“创新、创优、创强”为目标,走好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路子,积极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到2000 年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保持20% 以上,到2002 年乡镇企业经济总量要达到全市经济总量的60% 以上。
(十九)立足“活”字抓改制,再造新的机制优势。要因地因企制宜,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对具有一定规模、产品、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的企业,可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为主,通过并购、控股和参股等形式搞好资本运营;对“小、微、亏”的企业搞好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和出售;对发展速度、效益都比较好的企业,可以稳定现有的体制、机制,走好“三改一加强”的路子,主要通过加强企业管理,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素质。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坚持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要坚持机制创新,搞活经营,充分调动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要进一步明晰产权,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确保保值增值。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我市尽快有一批乡镇企业股票上市。
(二十)立足“强”字抓骨干,培植乡镇企业的支撑力量。采取多种方式推进乡镇企业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争取到2000 年建成100 个年销售额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过10 亿元的有规模效益的知名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培植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过得硬的名牌产品,用高质量的名牌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争取本世纪末,名牌优势产品占销售总额的40% 以上。要把建筑、建材、机电、化工、生物工程、农副产品加工作为主导产业来培植。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村资源的潜力,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培植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输等龙头企业,使乡镇企业担当起农业产业化龙头的责任。
(二十一)立足“高”字抓技改,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知识经济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乡镇企业结构。重点培植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特别要重视发展一批高科技的中小企业。各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在科技投入、技术改造、高新技术项目等方面要统筹安排,积极扶持。
七、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培植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载体
(二十二)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跨世纪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近几年随着我市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已经成为城乡交流和社会活动中活力强、潜力大、发展快的新生带。小城镇发展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民消费环境,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市化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各级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小城镇建设,把它作为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切实抓在手上,加大措施,积极推进。
(二十三)小城镇建设要合理规划,突出特色。在工作的推动上,坚持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三篇文章”一起做。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合理规划布局,根据各自优势,建设一批以工为主、以商为主或是以旅游为主等各具特色的、功能齐全的,与大城市配套的小城镇。要加快仲宫、刁镇、万德、东阿、唐庙、玉皇庙等一批重点乡镇的建设。从完善“四个一”(一个工业小区、一个专业批发市场、一条商业街、一个居民小区)建设入手,突出重点、各具特色,加快小城镇膨胀,争取到2010 年全市有三分之一的乡镇驻地达到2 万~ 3 万人的规模。
(二十四)完善配套政策,形成小城镇建设合力。要探索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要完善小城镇建设用地制度,探索小城镇住宅商品化的路子。小城镇建设用地和非农产业小区用地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必须十分重视节约和保护耕地;鼓励和支持在小城镇务工经商、有稳定收入的城镇居民,出租、转让原有承包地,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适合小城镇快速发展的住房、劳动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制度,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和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建立起以集体经济和个人投入为主,国家、集体、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
八、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十五)农业现代化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市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是以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为根本目标,以建设现代农业基础产业为基本方向,通过生产手段、生产条件、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特别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扩散、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工商部门的介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社会化服务业的渗入,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科学化、工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
(二十六)搞好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认真组织实施好章丘市省级农业现代化试点的同时,选择已实现小康或基本实现小康目标的郭店、董家、长清、平安、刁山坡、孝直、玉皇庙、唐庙等八个乡镇,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试点乡镇要以推进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环境优美化、农民知识化和社会管理民主法制化作为工作重点,精心组织,大胆试验,力争实现新的突破,为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路子和经验。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目标的县(市)区、乡镇,特别是城市近郊乡镇要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搞好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力争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试点是一项超前性、综合性、开创性的事业,涉及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各方面,有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需要解决,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建立精干的工作班子,具体负责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制定优惠政策,在财力、科技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九、稳定落实农村基本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二十七)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核心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各级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落实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明年3 月底前要全部完成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合同签订工作,努力做到合理、规范、科学、公正,让绝大多数农民满意。并要利用签订第二轮承包合同的时机,按建设高标准方田的要求,对大田搞好统一规划。对一些地方,借重新发包机会,收回农民承包地,多留机动地,搞高价发包,不论动机如何,都要立即纠正。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要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
在坚持和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要重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决不能增加对农民的负担,更不得平调农民的财产。要通过开发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等农业资源,兴办农副产品加工、运输等工商企业,用集体的房屋、场地、农机具、排灌设备等生产资料入股、出租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其对集体资产投资、经营和管理的主体功能,合理运作和配置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使集体经济的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二十八)切实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继续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严格按照中央文件精神进行。对农民合理负担要以199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 为基数,定项限额,保持相对稳定,一定三年不变。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积极探索农民负担税费改革的新路子。要坚决停止所有的升级达标活动,杜绝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和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现象的发生。今后各级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绝不能再向农民乱伸手。要强化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二十九)积极探索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要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采取更灵活、更有效的政策措施,放开经营、放手发展,使个体私营经济有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坚持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从活化生产要素破题,靠专业大户带动起步,实行区域规模上路,尽快走出适合各地特点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新路子。各级工商、银行、财政、税务、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在登记、规划、土地、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和帮助,保护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引导他们依法经营,健康发展。
(三十)积极推进城乡产权交叉延伸,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要坚持城乡优势互补,以产业和项目为纽带,实现农村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优势与城市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优势相结合,拓宽城乡经济交流通道。城市大中型企业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寻找发展空间和合作伙伴时,要把眼光放在广阔的农村;乡镇企业也要积极向城市工商企业渗透,加强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技术联合。各县(市)区、乡镇要抓住城市企业“体制转轨”“结构转型”“腾笼换业”的有利时机,以优良的环境、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抓好项目引进工作。要充分发挥下派干部的作用,使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乡镇企业方面有更大作为。
(三十一)加快农村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要充分利用我市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发名优特新稀农副产品生产,使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千方百计打入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积极从国内外引进一些适宜我市发展的农作物、畜禽、水产等良种,增强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大农业和乡镇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更多地吸收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重点发展一批出口创汇基地和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和组织农民赴境外搞农业开发或兴办二、三产业,努力提高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外向度。
十、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
(三十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按照“五个好”的要求,继续着力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以增强服务功能为重点的经营体制建设,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制度建设,解决好“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要落实县(市)区、乡镇两级党委书记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职责。要按照“六个好”的要求,切实加强乡镇党委班子建设。当前要突出抓好后进村班子的整顿工作,尽快改变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状况,提高战斗力,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建立健全定期培训制度,把政治理论培训同业务能力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突出政策和法制教育,提高基层干部政治和业务素质。
(三十三)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选举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真正把那些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领导班子;民主决策要严格决策程序,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应听取群众意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要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加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民主监督要采取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形式,村里的重大问题都应让村民知道。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三十四)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全面实施依法治农、依法兴农。要在农村深入广泛地进行法制教育,增加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立健全法律监督约束机制,把党的纪律约束、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以及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促进涉农法律法规切实贯彻落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把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要继续推行章丘市“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经验,实现村级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要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十五)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举办各种健康文明的文娱体育活动,组织广大农民学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扫除封建迷信、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要切实抓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要在农村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一大批“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形成文明、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到2002 年,全市“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要分别达到30% 以上。
(三十六)切实转变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要牢固树立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把农村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县乡主要领导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农业和农村工作上。要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基层群众的意见、呼声,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农村中出现的新问题,尤其要讲究领导艺术,不断改进工作领导方法,切实把领导精力转到抓规划、抓政策、抓协调、抓落实、抓服务、抓创新上来。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压缩人员,鼓励和引导乡镇机关分流人员创办服务基地和实体。要善于统揽全局,分类指导,各级主要领导都要抓出一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典型样板,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十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开展工作。各级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党的基本政策再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把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好。当前要把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同学习贯彻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在学习领会精神实质,真抓实干上下功夫。各级要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展开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把领导干部思想解放落实在经济发展上、各部门的思想解放落脚在服务上、引导农民思想解放落实在致富上。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在实际工作中,要抓影响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行业,都要集中精力,认真抓好中央《决定》和省委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并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只要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不尚空谈,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市农业和农村跨世纪的发展目标,逐步建成与省会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