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江苏省明清档案 > 正文

清光绪《皇清经解》
江苏省明清档案

保管单位:常州市档案馆
内容及评价:
孔子的儒家思想及其载体——《易》、《书》、《诗》、《礼》、《春秋》等被尊奉为“经”的典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学发展至清代,一些思想家痛感“天下生员,不能通经知古今,不明六经之旨,不通当代之务”,重视文治武功,加之文献资源和考据学风等的推动,清代经学的前期和中期“烂然如日中天”,经师辈出,著作众多。清代学者、文学家阮元就是其中的著名人物之一。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1789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编修,1791年任少詹事,入职南书房。历任山东、浙江学政,户部左侍郎,浙江、江西巡抚,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
清道光初年,阮元为两广总督时,于广州粤秀山麓建立学海堂,罗致学者用自己所藏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经学名著编撰《皇清经解》(又名《学海堂经解》),共1400卷。该书由严杰负责编辑,阮福等人监刻,孙成彦等人管理复校,于道光五年(1825)八月始刻,道光九年(1829)九月刻成。以著者先后为序,收录了顾炎武、蒋廷锡、孙星衍等73人共183种著作。
清朝时期的经解著作共有三部:一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成德主编、徐乾学辑刻的《通志堂经解》,二是清道光九年(1829)阮元主编的《皇清经解》,三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王先谦主编的《皇清经解续编》。而《皇清经解》又有三个刊本:一是道光刊本,二是咸丰庚申补刊本,三是庚午续刊本。馆藏的24册清光绪十四年《皇清经解》,是上海点石斋用阮元主编的道光本修订而成的石印缩本。
《皇清经解》上承清初的《通志堂经解》,下启晚清的《皇清经解续编》,以丛书编纂的形式将清代前期的主要经学研究成果和著作汇编在一起,集中展示清乾隆、嘉庆时期的经学成就,是这一时期经学成就的总集萃,对于经学著作的流传和发展,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皇清经解》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收藏价值。


清光绪十四年(1888)《皇清经解》



《皇清经解》·皇清经解序(左页)


全文:

皇清经解序


《皇清经解》之刻,乃聚本朝解经之书,以继《十三经注疏》之迹也。自《十三经注疏》成,而唐、宋解经诸家大义多括于其中。此后,李鼎祚书及宋元以来经解,则有康熙时《通志堂》之刻。我大清开国以来,御纂诸经为之启发,由此,经学昌明轶于前代。有证注疏之疏失者,有发注疏所未发者,亦有与古今人各执一说、以待后人折衷者。国初如顾亭林、阎百诗、毛西河诸家之书,已收入《四库全书》。乾隆以来,惠定宇、戴东原等书,亦已久行宇内,惟未能如《通志堂》总汇成书,久之,恐有散佚。道光初,宫保总督阮公立“学海堂”于岭南以课士。士之愿学者,苦不能备观各书,于是,宫保尽出所藏,选其应刻者,付之梓人以惠士林,委修恕总司其事。修恕为属官,且淑于◇公门生门下,遂勉致力。宫保以六年夏移节滇黔。修恕校勘剞劂,四载始竣,计书一百八十余种,庋板于“学海堂”侧之“文澜阁”,以广印行。不但岭南以此为注疏,后之大观,实事求是。即各省儒林亦同此披览,益见平实精详矣。
道光九年九月,广东督粮道,前翰林院检讨,新建夏修恕谨记。


《皇清经解》卷十三·万处士学礼质疑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