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江苏省明清档案 > 正文

清同治五局合刻本《二十四史》
江苏省明清档案

保管单位:常州市档案馆
内容及评价:
《二十四史》是一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学丛书,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叙述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大明帝国瓦解为止,前后四千余年。
历史上刊印全套《二十四史》的主要有三种版本:清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光绪年间的五省官书局“合刻本”;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的“百衲本”。
馆藏的清同治五省官书局合刻本的《二十四史》,为清同治时期直隶总督曾国藩主持,由金陵书局、淮南书局、浙江书局、苏州书局、湖北崇文书局从同治八年(1869)开始,历经两任皇帝,历时十多年,按统一款式共同刊刻而成。全书共计495册。其中,金陵书局承担刊刻《史记》至《隋书》十五种,后淮南书局分其《隋书》一种刊刻;浙江书局承担刊刻《唐书》、《新唐书》、《宋史》;苏州书局承担刊刻《辽史》、《金史》、《元史》;湖北崇文书局承担刊刻《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和《明史》。主要用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十七史》和清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二十四史》作为底本刻印,并精加校订。
五省官方书局通力合作共刻一部大书,这在中国印刷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堪称清代地方官刻书的一大壮举。而且在编纂、校勘、雕印和装潢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丝毫不逊色于清初的“武英殿刻本”,一扫清后期刻书业的颓败气象,演绎了一段中国雕版印刷史上最后的辉煌。五局合刻本《二十四史》历经社会动荡、战乱、天灾,能完好地保存至今,实属极为罕见,具有无与伦比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和版本价值。


史记



史记


《史记》原称《太史公记》,汉代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著,共130卷。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贯穿古今的纪传体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三国志


《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著,共65卷。全书记载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三国志》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南齐书


《南齐书》,南朝梁朝史学家、文学家萧子显著,原名《齐书》,鉴于李百药作《北齐书》,宋时改之为《南齐书》,共59卷。全书记载了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共23年的历史。《南齐书》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隋书


《隋书》,唐朝政治家魏征主编,共85卷。全书记载了从身为北周辅政大臣的杨坚迫使北周静帝让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建都长安(581)起,至李渊废恭帝杨侑,登基称帝,国号唐,隋朝灭亡(618)为止的38年历史。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纪传,由魏征主编,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另一部分为史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由长孙无忌监修。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史学家欧阳修编撰,共74卷。与《旧五代史》一样,全书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7~960)共54年的历史。欧阳修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并在《旧五代史》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史料。



辽史


《辽史》,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脱脱等奉敕纂修,共116卷。全书记载了辽代(907~1125)及其建国以前的契丹及西辽296年的历史。《辽史》的纂修主要以耶律俨实录、陈大任辽史为基础,参考《资治通鉴》、《契丹国志》及各史契丹传等,稍加修订编排撰成。



明史


《明史》,清朝保和殿大学士、三朝元老张廷玉总纂修,共332卷。全书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大明帝国瓦解共277年的历史。《明史》经三次纂修,历时近百年。第一次为民间史学家万斯同审定的两种明史稿本;第二次为王鸿绪进呈的两种明史稿本;第三次为张廷玉为总裁,在王鸿绪明史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增损、考订和修改而成的《明史》正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