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 > 正文

三 《庄子·外篇》中关于气的学说
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

与惠施同时的哲学家还有庄周。他是继承并且发挥老子思想的人。因为他是老子的继承者,所以后来人们常常把老子与他连称“老庄”。他也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根源。庄子这样来说明所谓道的意义:“那道是有实在性有真确性的,然而没有作为,没有形状。人们可以把它指示给别人,然而却不可以用耳朵听受;人们可以领会它,然而却不可以用眼睛看见。它自己以自己为本,自己以自己为根。没有天地的时候,它早已确定地存在着了。假如有鬼有帝,那鬼和帝也是依靠道来发生作用。它生出天又生出地来。”(《庄子·大宗师》篇。原文是:“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这就是认为,道是实在的永恒的,它是天地的根本,而没有比它更根本的东西。这所谓道也是一个抽象的绝对的观念,所以庄周的哲学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庄子》书中,有“内篇”,有“外篇”,有“杂篇”。传统的说法,以为“内篇”是庄子自著的,“外篇”、“杂篇”是庄子弟子或后学编著的。现在从这些篇的内容来考察,传统的说法还是基本可信的。《庄子·内篇》讲道在天地之先,而“外篇”的《天地》篇中却将道统属于天。《天地》篇说:“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德是万物普遍的本性,道是万物普遍的规律。德统属于道,道统属于天,道是天所包含的。《天地》篇又说:“无为为之之谓天。”天即是自然,道是自然的普遍规律。这样来确定天与道的关系,即不承认道是超越于自然界之上的,可以说是转到唯物主义观点了。
《庄子·外篇》记载庄子的故事,叙述庄子曾以“气”来解释人的身体的构成。庄子曾讲人的生死的过程说:“考察他的开始,本来没有生命;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本来没有身体;不但没有身体,而且本来没有气。在恍惚之中,变化而有气,气变化而有身体,身体变化而有生命。现在又变化而死了,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一样。”(《至乐》篇。原文是:“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有身体而后有生命;有气而后有身体;那气又是从恍惚(“芒芴”)之中变出来的。这虽然肯定身体是由气构成的,但不认为气是最根本的。
《庄子·外篇》书中提出了“通天下一气”的学说,以“气”来说明世界。它说:“人的生成,就是气的聚合。聚合起来就是生,分散了就是死。所以说通天下就是一气罢了。”(《知北游》篇。原文是:“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这以气的聚散来说明人物的生死,并且断定整个宇宙只是一气。这可以说是以气为中心观念的唯物主义思想。
战国时代的许多学者们都承认气是构成人的身体的东西。如前节所述《管子》说:“气者身之充也。”(《心术下》篇)气就是充满于身体之内的东西。孟子也说:“气者体之充也。”(《孟子·公孙丑上》)人的身体是由气构成的。气是构成形体的原始材料,这是战国时代许多学者公认的。《庄子·杂篇》中认为阴阳是最大的气。(《则阳》篇。原文是:“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内而身体,外而天地,都是气所充满了的,都是气所构成的。这是战国时代一些唯物主义者对于气的了解。唯物主义者肯定世界就是气的世界。但是,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在气之上还有更根本的道或天。这是一个根本的区别。